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巴山夜雨思故人 科爾奈暢論短缺

巴山夜雨思故人 科爾奈暢論短缺

唐詩人李商隱(813-858)的「卻話巴山夜雨時」,對過去的友情有濃濃的懷念。北京經濟學者悼念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Janos Kornai, 1928-2021),也流露珍視友誼的情懷。

丁望 作者: 丁望
2021-12-31
今天與時光隧道

圖片:作者提供

標籤: 于光遠匈牙利國企改革極權主義盧卡契短缺經濟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科爾奈計劃經濟許成鋼
短缺現象衍生日用品的票、券、證,從糧票、肉票到鹽票、花生票、火柴票,五花八門,從1950年代「流行」到1994年前後。
短缺現象衍生日用品的票、券、證,從糧票、肉票到鹽票、花生票、火柴票,五花八門,從1950年代「流行」到1994年前後。
0
SHARES
576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科爾奈不久前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離世,享年93歲。

其名著《短缺經濟學》中譯本出版(1986),引發「洛陽紙貴」的轟動效應。他曾參加過「巴山輪會議」(武漢—重慶,1985),暢論短缺現象,建立了對紅色中國(紅中)經濟學界的影響力。

他在哈佛教授經濟學的「北京弟子」中,錢穎一、許成鋼等早建立了學術地位。這是他在紅中的良好人脈。

盧卡契美學  科爾奈經濟

具國際影響力的匈牙利學者,有盧卡契(Georg Luacs, 1885—1971)和科爾奈等幾代人。

盧卡契是美學家、文學批評家,在蘇聯、東歐和紅中的文藝界頗有影響力,其名著《文學與民主》(1947)、《現實主義論文集》(1948),因疏離斯大林的專政論受批判。

匈牙利十月事件(1956)後,他曾任納吉民主政府的文化部長,蘇軍入侵鎮壓後逃亡外國。在毛時代(1949—1976),紅中的文藝界曾跟隨蘇聯、東歐,清算他的「修正主義文藝觀」。

盧卡契與科爾奈,原都信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匈共黨員,與匈共中央機關報《自由人民報》有親密關係。盧卡契在那裏發表文章,科爾奈則當記者(1950年代)。

他們都出身於富裕家庭,科爾奈的父親是律師。十月事件的震撼,都催化他們對社會主義極權體制的反思。

1956年10月,蘇軍入侵匈牙利,坦克攻入布達佩斯,蘇東波檔案圖片。

從黨報記者  到批判極權

科爾奈離開黨報後,轉到經濟研究機構,專注蘇聯計劃經濟(命令經濟)模式的弊端,第一部著作是關於經濟管理體制的高度集中化。1980年,發表、出版《短缺經濟學》匈牙利文版。1986年,出版中譯本時,他獲聘哈佛大學教授。

1968年,匈牙利試行經濟體制改革,這是蘇聯、東歐最早的經改。斯大林模式的計劃經濟體系的弊端(註1),阻礙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激起東歐的覺醒。

科爾奈參與匈牙利改革諮詢事,重點在計劃經濟體系的轉型,加入並加重價值規律的元素。

他後來的著作《社會主義體制》和回憶錄《思想的力量》,對社會主義陣營極度集權、計劃經濟的僵化控制模式,有更全面、深入的批判。

在紅中,就經濟學術會議的參與、著作的傳播和政學界人脈而言,科爾奈是影響力最大的外國經濟學家。其影響「熱度」最大的時段,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

悼念科爾奈  正直守人格

他離世後,相對較為「開明」的體制內媒體澎湃網(上海)、新京報(北京)和新浪網,都有紀念文章發表。

香港大學經濟學退休教授許成鋼(其父許良英是著名科學史專家、愛因斯坦著作中譯專家、自由派學者)曾說,科爾奈是全球「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先驅」。

接受澎湃網訪問時,他推崇恩師的學術研究和人格:「一個從來不對政界、學術界和社會上任何歪風邪氣低頭的人,永遠不低頭,永遠都是勇敢、坦誠、直率的。他從來不會因為苟且小利而喪失原則,他是以他的人格來帶動學術的。」(註2)

有人提到科爾奈在《金融時報》的文章(2019.7.10),批評斯大林模式的極權主義,保持講真話的勇氣。

科爾奈和《短缺經濟學》英文版封面。

預算軟約束  有短缺現象

《短缺經濟學》的主要研究載體,是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國營企業(實際是黨營企業)。這些企業的管理模式,深受斯大林計劃經濟的指令性或指導性控制。

科爾奈比較古典資本主義企業和傳統社會主義企業,指出它們在資源、需求、預算約束的差異,分析後者的約束軟化(或稱軟約束)。

他又論及預算軟約束、對國企的父愛主義(提供補貼扶持)等因素,影響企業的效益,衍生產品供應短缺現象。

他從預算約束、價格訊號、企業管理和利潤等方面,提出改變短缺現象的舉措。

在1980年代紅中的經改初期,他提出的預算軟約束、父愛主義、蓄水池功能等概念,讀者感到「很新鮮」。這是其著作中譯本暢銷的一個原因。

短缺現象是社會主義政權共同的「社會問題」。《短缺經濟學》中譯本一出版,就引起經濟學界和讀者的關注,原因就是他們也有「忍受短缺」的現實經驗。從1950年代到1994年前後,糧票、肉票乃至肥皂票、鹽票,一直困擾他們。

曾任社科院副院長的于光遠,在〈從票證談起〉一文提到《短缺經濟學》引起不少人的興趣,原因之一是:「與人們所看到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情況符合」(註3)。

科爾奈著《思想的力量》和《短缺經濟學》中譯本封面。

避休克療法  摸石探轉型

在1984年之前,商品、價值規律等,仍是有顧忌的話題,勞力(勞動力)不被視為商品,更無個體(例如農民)的自主性。農民不得「盲流」進城找工做,無出賣體力(勞力商品化)或改變職業的自主權。

直至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試從國企開始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官方才把經濟體制定位於「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註4),並稱要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

文件公布後,《短缺經濟學》中譯本的出版可謂適逢其時,成為改革國企的「參考文獻」。它的影響在於漸進轉型,從嚴密控制、僵化的計劃經濟,轉型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而非戈爾巴喬夫時代的蘇聯,吸納美國學者的「休克療法」,引起新的危機。

紅中的國企改革,吸納科爾奈漸進轉型的理念。主要範圍是開放、擴大企業自主權,引導它們尊重預算約束、價值規律,留意價格訊號,改變價格倒掛(價格低於成本),發展商品的生產和供應,減輕經營虧損和短缺現象。

直到1994年,中共中央才有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決定,正式退出計劃經濟體系,但仍有指令控制和指導控制的干預,近幾年李克強要清理的殭屍企業,則仍有父愛主義之累。

註:
1,計劃經濟體系 命令制弊端多
2,〈專訪許成鋼:要警惕軟預算約束捲土重來〉,新浪網2021.10.26。
3,《票記舊事》(百花文藝,天津,1999),第1頁。
4,勸勿走回頭路 高尚全說走路

本文原題〈短缺經濟學大師 93歲科爾奈離世〉,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後,授權本網站發表。

更多精采文章

  • 陶傑:世界潮流是計劃干預的社會主義?陶傑:世界潮流是計劃干預的社會主義?
  • 戈爾巴喬夫90歲 議論公權罪責戈爾巴喬夫90歲 議論公權罪責
  • 鬼門關打鞦韆   尋自由也瘋狂鬼門關打鞦韆 尋自由也瘋狂
  • 德國總理下跪 反思極權主義德國總理下跪 反思極權主義
  • 極權威權差別 涉及自由選舉極權威權差別 涉及自由選舉

1+
  • 勸勿走回頭路 高尚全說走路
  • 「共同富裕」與「三次分配」
  • 呂大樂:虛詞無助講好香港故事

丁望

在早期《明報》曾任資料室主任、副總編輯兼中國新聞主編,《明報月刊》叢書部總編輯;70年代金庸全力修改武俠小說時,他與兩位同事兼任主筆(總主筆金庸),代撰寫社評。後來,曾任《潮流》(月刊)總編輯。政治類著作有《北京跨世紀接班人》、《六四前後:對八九民運前後的政治分析》等。文學類著作有《夜讀隨筆》、《中國三十年代作家評介》、《初夜權》、《假大空與〈雍正王朝〉》等。譯成外文出版的,有《華國鋒評傳》(加拿大麥基爾/皇后大學英文版,日本新泉社日文版),《中國三十年代作家評介》(韓國成鈞館大學韓文版)。主編的史料導讀,有《中共文化大革命資料彙編》一至六卷(明報月刊1967-1972),《中國大陸新聞界文化大革命資料彙編》(香港中文大學,1973);與人合編的《中國的文學(1949-1978)》,譯成英文(Litera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出版(美國印地安那大學,1980)。
View all posts
標籤: 于光遠匈牙利國企改革極權主義盧卡契短缺經濟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科爾奈計劃經濟許成鋼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謝君豪接受專訪。(蘇偉柟攝)
字旅相逢

君踏舞台成佳話,豪情俊逸十三郎──專訪著名演員謝君豪

作者: 馮珍今
2022-07-05
李家超表示,政府會以行動爭取市民的信任,以結果拉近距離。(直播視頻截圖)
灼見報道

李家超:公務員表現與政府效率掛鈎 百日內交首份公屋報告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7-05
中聯辦座談會現場,左一背對鏡頭者為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香港電台視像新聞截圖)
灼見報道

中聯辦座談習近平講話 駱惠寧:香港要把握發展機遇 「蘇州過後無艇搭」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7-02
周蜜蜜女士受訪當日攝。
訪談錄

兒童文學兩代情──周蜜蜜訪談記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7-02
習近平期盼新一屆特區政府,幫助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直播視頻截圖)
灼見報道

習近平:一國兩制是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7-01

影片

  • 文相濡:用李家超當選時間的八字問前程吉凶 管治班子具助力 但提防明年遇上衝擊
  • 黃錦輝教授:虛擬貨幣急跌暴露出什麼問題?投資者怎樣趨吉避凶?
  • 曾鈺成:一國兩制的內涵是什麼?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制度有何差別?
  • 林翠華教授:長者活出當下有三大要訣
  • 陸恭蕙博士:香港在可持續發展有什麼新商機?企業怎樣做好ESG?
  • 黃錦輝教授:美國槍擊事件頻繁的深層次原因 軍火產業無法取代?
  • 霍詠強:回歸25年香港為何走向極端政治化?認清BNO本質 英國有善待香港嗎?
  • 雷鼎鳴:美國怎樣違反世界秩序為所欲為?面對挑戰 如何千方百計挖中國牆腳?
  • 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
  • 林翠華教授:老爸老媽為何不快樂?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今朝更好看」名家作品展 一次飽覽國寶級畫作「今朝更好看」名家作品展 一次飽覽國寶級畫作 本社編輯部
  • 回歸看金融  東方旭日紅回歸看金融  東方旭日紅 陳鳳翔
  • 君踏舞台成佳話,豪情俊逸十三郎──專訪著名演員謝君豪君踏舞台成佳話,豪情俊逸十三郎──專訪著名演員謝君豪 馮珍今
  • 美版一帶一路 笑到碌咗喺度美版一帶一路 笑到碌咗喺度 胡孟青
  • 25年香港政治的回顧25年香港政治的回顧 雷鼎鳴
  • 陶傑:痛悼邱翔鐘先生陶傑:痛悼邱翔鐘先生 編輯精選
  • 世界要解決兩大虧損才能既濟 世界要解決兩大虧損才能既濟  張建雄
  • 俄烏戰情出現新的局面俄烏戰情出現新的局面 施永青
  • 參觀香港故宮館:入寶山不要空手回參觀香港故宮館:入寶山不要空手回 張倩儀
  • 低吹沙:香港身份認同與人心回歸的新階段低吹沙:香港身份認同與人心回歸的新階段 袁彌昌
  • 殊途同歸修行路殊途同歸修行路 常霖法師
  • 一仼總統都是經濟闖的禍一仼總統都是經濟闖的禍 張建雄
  • 旗要三面旗要三面 蔣匡文
  • G7峰會前小插曲G7峰會前小插曲 郭一鳴
  • 新界與香港回歸的歷史擔當新界與香港回歸的歷史擔當 廖書蘭
  • 習近平訪港: 香港歷經風雨浴火重生 證明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習近平訪港: 香港歷經風雨浴火重生 證明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 本社編輯部
  • 歐洲變局歐洲變局 陳文鴻
  • 中聯辦座談習近平講話 駱惠寧:香港要把握發展機遇 「蘇州過後無艇搭」中聯辦座談習近平講話 駱惠寧:香港要把握發展機遇 「蘇州過後無艇搭」 本社編輯部
  • 《壯志凌雲2》是美產《長津湖》《壯志凌雲2》是美產《長津湖》 張宗永
  • 鏡前是演員、鏡後是作家的林青霞鏡前是演員、鏡後是作家的林青霞 張灼祥

推薦作家

  • 蘇文傑
  • 張灼祥
  • 邵志堯
  • 釋證嚴
  • 盧兆興
  • 黃冬柏
  • 羅乃萱
  • 張宗永
  • 彭智華
  • 艾雲豪
  • 施林海
  • 張倩儀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