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董橋在台灣成功大學畢業後便到香港工作,他抵港不久即拜進張紉詩女史師門習舊體詩。張紉詩當時已很有名氣,有嶺南才女之稱。
據中文大學香港文學資料庫介紹,張紉詩(1912-1972),名宜,字紉詩,廣東南海人,工書、擅畫、善詩文。戰後居香港,歷任中學文史教員及小學校長。50、60年代,張紉詩活躍於香港文壇,為碩果社、堅社及圓社成員,詩才備受推重,有「詩姑」之譽;也有文友撰文稱讚:「僑港女詩人中,自以張紉詩為翹楚。」張紉詩參加詩社唱酬切磋,讓文友留下深刻印象。徐文鏡在〈文象盧詩集跋〉指:「既又佩其捷才,即席唱和,雖十數首,頃刻可得,談笑自若,未見其構思。」郭亦園〈文象廬遺詩序〉:「即席揮毫,敏捷無比,往往數十首律絕,片刻即成,且每首必有奇句神句。」
張訒詩擅繪牡丹,50、60年代多次攜牡丹畫到東南亞展覽,並與當地詩人酬唱。越南商人蔡念因仰慕張紉詩才華,展開熱烈追求。婚後同置「宜樓」於香港,張紉詩愛長洲遠離市廛,民風淳樸,經常偕遊該處,1972年張紉詩辭世卜葬長洲,蔡念因建「宜亭」紀念。1974年,「宜亭」落成,蔡念因特別撰書《宜亭記》紀念:「愛長洲遠離市廛,民風淳樸,時復偕遊,一水瀠洄,萬松掩映,風景清絕,每指謂余日『此處宜有亭讓遊人憩息之所』。」張紉詩葬於距離宜亭不遠的長洲墳場,墓旁輓聯「宜樓相守吟詩書九載無猜願來世再為連理樹」「漁舫初逢知肺腑百年有數到今朝休問牡丹花」。
張紉詩著有《文象詩集》及《儀端館詞》,其詩集收錄大量她在香港跟詩友唱和以及遊歷港九新界的記憶。現摘錄張紉詩丁酋年的〈青山春興〉跟大家分享:
小雨旋晴興未删。村家呼酒醉青山。醒看江浪分高下。暗與雲心共往還。
花草不應遲暮見。輪蹄此去夕陽間。回頭盡是談詩地。第一難忘水竹間。
上世紀中,張紉詩詩名大噪,然而隨着時間過去,認識張紉詩大名者稀矣,幸有大學學者例如樊善標教授對紉詩女史的生平和著作有深入研究,讓後人得以從文字景仰這位嶺南才女。另一方面,張紉詩得意弟子董橋仍然難忘60年前他和紉詩女史的師生情誼。今年6月,筆者拜訪董先生,順道帶去《張紉詩集卷一》,董先生二話不說,馬上在詩集扉頁題了一段文字:
一九六O年代初來香港立刻拜會父執紉詩女史,得她照顧,收為弟子,從此成為亦梅先生和紉詩女史的學生。他們兩位是好朋友,我竟成了詩壇兩大名人之門生,堪稱奇妙因緣。
董橋 甲辰夏日八十二歲
張紉詩是董橋父親的詩壇好友,因此紉詩女史便是董橋的父執輩,董橋主要是跟張紉詩學習舊體詩。幾十年來,董先生文章多處流露舊時月色韻味,這或多或少是受到張紉詩影響。
原刊於2024年8月號《明報月刊》附冊《明月灣區》,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