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駐守香港的拍檔徐家健接受友報訪問,答話颱風「山竹」為香港帶來約10億元的經濟損失。拍檔的答案,當然不是利用什麼方程式算出來的,也不是從實證研究歸納出來的,而是利用common sense得出的一個ballpark數字。
等我又計算吧。「山竹」在星期日吹襲香港,吹到爆窗倒樹,水浸車場加上停電,還有對樓宇地盤結構性的破壞,這些都是有形的硬件受損。無形的損失,還要加上市民不能出街娛樂、外遊航班慘遭取消等的成本。
這一大堆瑣碎的數不容易計,粗略估一估,就當全香港有6萬個住戶或辦公室受到干擾或破壞,平均每戶損失1萬元,加起來就是6億元。至於時間成本,就當700萬人因山竹平均不能逛街一小時,只好在家留意天氣報告,每小時價值50元(我很相信政府,根據高鐵的數字),加起來就是3.5億元了。打風當日損失大概10億元,當然是好ballpark的數字,若果有意外宗數、保險賠償、旅客人數等資料在手,可以再做得準確一點。
災後情況慘不忍睹
打完風後星期一那一條數呢?
若果香港人一日不上班,香港有多少經濟損失?蠢到極的計法,是把香港GDP除以日數,即是2.6萬幾億元除以365日,即係成70幾億元一日。蠢(計算這數字的經濟學者就更尷尬),是因為假設香港人個個一碌木,不懂得今天的事可以明天做,又不懂為打風預先做好工作。靈活善變,一日不上班的經濟損失當然遠低於此數。
在公共交通工具仍未回復正常之時,全港打工仔又上演一場「出市區記」,無奈等足一個早上,工作大半天後,又花漫長的交通輪候時間回家。香港就業人口逾380萬,就當每人星期一多等兩小時,以50元的「高鐵價」計算(已經不計算又擠迫又悶熱的痛苦,亦沒包括遇上意外的額外風險),加起來就是3.8億元,為星期一「堅持上班」製造出來的GDP打個大折扣。
故事教訓:經濟學者以及其他行業的專家常常拋出數字,例如「佔中令香港損失X億」、「地產官商勾結利益達Y萬億」、「外匯基金投資一帶一路不宜超過Z億」等等,聽起來好像很可信,好像經過電腦神算出來一樣,但其實大多數都是資料不全下作出的粗略估計。
眾多估計之中,又要分辨基於common sense而得出的大概,以及「斷估冇痛苦隨口噏出來」的數字。如何分辨?主要是看估計背後的假設是否合理,以及有沒有忽略一些經濟行為的改變。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