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梨園佳偶高潤鴻、謝曉瑩自小因粵劇結緣,他們特別接受馮珍今女士獨家專訪,娓娓道來他們與粵劇的甚深因緣,以及為推廣粵劇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因文長,分上、下兩篇刊出。
楔 子
2010年,因緣際會,欣賞了粵劇《德齡與慈禧》。我看的一場,飾演德齡的,正是謝曉瑩。那時候,已對這位年輕的演員,留下深刻的印象。
歲月如流,輾轉又到了2021年。近日閱報,得知《鳳求凰》的出版,於是透過一位朋友,聯絡了謝曉瑩,她好爽快,二話沒說,便答允了邀約,接受專訪。
訪問那天,來到了葵涌,踏進「靈宵」工作室,他們練功排戲的地方。
跟高潤鴻、謝曉瑩夫婦,坐在工作室的一隅,我們邊喝茶、邊聊天,話題當然離不開粵劇。
相聚梨園是一家
謝曉瑩首次接觸粵劇,只有4歲,「媽媽偷偷帶我進劇院看戲,當時可能家中無人看顧我。」她的成長背景,是典型的中產家庭。父母都不是戲行中人,但母親是粵曲愛好者,經常到「心美曲藝社」唱曲,非常喜愛粵劇,自己是票友,但卻不希望女兒學粵劇,擔心她無心向學。
「媽媽跟我說,縱使真的很喜歡粵劇,也要先讀好書,擁有較高的學歷,將來的人生才沒那麼辛苦。」母親覺得文化水平高一點,才能在社會立足。
「每次媽媽去學唱曲,我一定做跟班,在旁邊跟着唱,她不讓我去,我就哭;但她始終覺得成績最重要,所以我拚命讀書,成績好就可以看粵劇、唱曲,這是交換條件,也是獎勵。」
就在那時候,謝曉瑩遇上高潤鴻。「我念小學時,大概在10歲左右,已認識高潤鴻,他當時18歲,已經是上了位的『頭架』(音樂領導)。」
高氏家族四代相傳,是粵劇音樂世家。爺爺高源,乃著名的「三手」師傅(掌管大鈸及二絃);父親高根,亦為著名的「掌板」師傅(敲擊樂的領班);高潤權、高潤鴻兄弟分別是「掌板」、「頭架」,至第四代,高潤權之子高永熙亦為「掌板」……
生於粵劇世家的高潤鴻,母親、外公也是粵劇演員,他排行第六,是「孻子」。「我在媽媽懷孕期間,已開始接觸粵劇音樂,當時父親在啟德遊樂場當駐場樂師,家屬有許可證,可自出自入,不用買門券。家中孩子多,常到遊樂場玩耍,媽媽也不時到劇場陪伴父親。」所謂「胎教」有功,怪不得他在12歲時,於美加登台獨奏嗩吶,已贏得「神童樂師」之名。
「我8歲入行,14歲做掌板,有一位相熟的師兄兼好友,建議我和哥哥潤權分工,轉出去做音樂位(頭架),由打鑼鼓轉往拉二胡及小提琴……」他從小到大,都喜歡粵劇,耳濡目染,什麼都嘗試,什麼都學,「音樂位什麼都要懂,早期先接觸吹的樂器,後來學二胡,做頭架位時洋琴、三弦、琵琶……要懂得所有樂器的特性都,才能配合曲目劇情作出安排。」他的師父,是有「簫王」之稱的廖森先生。
「廖森師父精通管樂、粵樂理論及粵曲格式。他曾與爺爺『拍檔』,跟我們有三代淵源。他的戲曲知識甚為豐富,像一本活字典,行內人對他尊敬有加。我經常請教這位資深的前輩,有關曲藝上的格式……」
「他看着我長大,我大概在9歲,便開始跟他學音樂,到19歲時,依足傳統規矩,正式拜師。」談到師父,高潤鴻滔滔不絕的說起來。
由於師父的關係,他常往「心美曲藝社」玩音樂,謝曉瑩則經常跟隨母親到這裏唱歌,所以他很早已認識這位小妹妹……
在初中時,謝曉瑩有一次參加「心美曲藝社」演唱會,在日間的「敬老」場唱《折梅巧遇》……她還記得,曾有人問她幾時入行?那時,高潤鴻還冷冷地說:「入什麼行呀,讀好書才算吧!」想不到,姻緣天註定,在茫茫藝海中,兩人從相遇,相識,相知,以至結為梨園佳偶。
謝曉瑩自言,在成長的過程中,性格比較孤獨,小學時,因為喜歡粵劇,身邊的同學,沒有一個認同她。「中學時,入讀嘉諾撒聖瑪利書院,一間西化的天主教女校,同學大多喜歡西方文化,聽流行曲,我聽粵曲,他們覺得我很奇怪,甚至有點排擠我,既然沒有人和我玩,我就索性投入粵劇中。」她一點也不介意,而且花更多的時間,潛心學習粵劇。
「我一直都喜歡中國文學,到中四時,走進文學班,碰到另一班同學,她們年紀比我大一點,對我很好。」她醉心文學,既選讀中國文學,也念英國文學。
中學會考後,謝曉瑩終於央得媽媽答應,讓她去練功,在八和會館鑾輿堂學戲。第一次擔正的劇目,就是《活捉張三郎》,其後亦曾粉墨登台,演出《攔馬》、《盜仙草》等名劇。
文君德齡展風華
升上預科,是謝曉瑩的轉捩點。2001年,音樂老師知道她的喜好,推薦她參加校際粵曲歌唱比賽,她以《卓文君》一曲,取得公開獨唱組冠軍。從此,世界變得不一樣,開始受到學校重視,甚至成為寵兒。學校一百周年校慶,也選她到香港文化中心表演,唱粵曲《折梅巧遇》的平子喉,大大加強了她的信心。
隨後,她在香港大學念中文系,主修中國文學,副修中國歷史。自2004年起,她於《粵劇曲藝月刊》中撰寫「曉心瑩目筆自閑」專欄,其後亦於不同的報刊撰寫粵劇專欄。
2005年畢業後,為了多接觸粵劇,她繼續深造,研究戲曲劇本文學,論文題目為《當代粵劇對傳統戲曲之承傳:從唐滌生(1917-1959)劇本看行當藝術的意義》,於2009年獲哲學碩士。
除了入讀研究院,她同時加入無綫電視,負責製作粵劇節目《合晒合尺》,並兼任節目的資料撰稿及採訪主持。約滿後,她曾投身商界,學做生意,以滿足母親的期望。不過,她始終想接近粵劇,於是簽約環星唱片,希望有機會再參與演出。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2010年,她被汪明荃看中,獲邀參演《德齡與慈禧》,演出德齡一角,並與羅家英合作,負責《德齡與慈禧》(尾場)的編寫工作。
《德齡與慈禧》是個契機,讓她找回自己的夢想,也撮合了她與高潤鴻的一段姻緣。
在這次合作之前,兩人見面機會不多,因為高潤鴻的工作愈來愈忙,所以沒到「心美曲藝社」玩音樂,而她亦忙於讀書、做節目。
經歷了許多人生的變遷,久別重逢後,「他開始追求我,一年後,他求婚,我們在2012年7月結婚……」謝曉瑩笑着說,「羅家英、汪明荃夫婦,可說是我們的『媒人』」。
雖然初出道已是正印花旦,還參與劇本創作,謝曉瑩一再強調,要成為全職戲曲演員,實在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氣。
在這段掙扎的時間,有很多事情需要考慮,高潤鴻是粵劇音樂領導,在晚上工作,她要考慮婚後,與丈夫共處的時間,如果大家的起居作息時間節奏相近,那當然比較好。另一方面,她知道自己很愛戲曲,但也感到很忐忑,擔心自己是否會成功,在花旦行中佔一席位。
2012年初,高潤鴻一番話,讓她下定決心。他說,「我入行多年,未見過條件如此好的人,妳是聲、色、藝最為齊備的一位,在唱、做、念、打,各方面都好平均,只要肯磨練,就有機會成功。如果你覺得沒試過,是個遺憾,妳就試吧,既然那麼喜歡,便盡力去做好,試過,不行就算了,為甚麼一定要計較成功與否?」就這樣,謝曉瑩決定入行。
「當時,我一件戲服仍未添置,先要拿一筆資金出來置裝,粵劇服裝很昂貴,我買的時候已是萬多元一套,動輒要投資幾十萬至一百萬,真是談何容易!」
2012年,謝曉瑩於新劇《北斗七星》中擔任編劇,以及飾演燈仙赤綿一角,與多位老倌合演;同年參與油麻地戲院夥伴計劃,成為香港八和會館粵劇新秀系列的演員,標誌着她正式進入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