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疫苗是抗疫良策,惟部分人接種後出現不良反應,難免令公眾對疫苗安全性產生疑慮,令不少人猶豫不決。
綜觀數據,歐美等地疫情嚴峻,以美國為例,感染個案逾3千萬,約10人就有1人中招,病亡率接近2%,即50個患者中有一個病逝。疫情如此嚴重,接種疫苗的出事率會較自然染病死亡率為低。
英國情況亦然,甚至有過之無不及,如不幸中招,死亡率約2.5%-3%,稍高於美國。是以,這些地方,因染疫離世機會頗高,反而疫苗出事的百分比甚微。
勿輕率將接種事故歸咎疫苗
若以此標準衡量,香港相對安全,700多萬人口中有200多宗死亡個案,意味着3萬多人裏有1人病亡(根據一年統計而言)。乍看下,打針後的死亡機率似乎更高,但各位須細察數據,切莫輕率地將所有接種後的事故歸咎於疫苗。
其實,各地人口自然更替,佔比大概是1%,香港年度正常與非正常死亡(如車禍、心臟病發和自然衰竭)的人數合共近5萬,換算每日約100多人。如此一來,即便今天市民悉數接種疫苗,明天還會有100多人辭世,那麼我們可將這些個案歸因於疫苗嗎?當然不能。
所以,大家務必辨明哪些與疫苗有關,哪些沒有,而當前數據顯示前者比率並非特別高。這方面終究要各位自行取捨,斟酌疫苗出事數字在扣除自然死亡案例是否確實超越疫症的病故率。
一般來說,香港一年間平均3萬多人中便有1人在未接種疫苗情況下染疫逝世,意味着假如3萬多接種者中出現1宗死亡個案(撇除自然亡故),兩者可視為均等。然而,時間跨度畢竟不足1年,我們欠缺完整數據做參考,從科學角度而言,筆者認為打針比較穩妥。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