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現象曾經席捲全球,近年卻備受挑戰,但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是去年初爆發的俄烏戰爭,以及中國防疫政策導致供應鏈亂象,為戰略物資的全球化生產布局敲響喪鐘。有「基金教父」之稱的雷賢達接受灼見名家專訪時稱,全球正經歷範式轉移,以往成功的經濟模式未必適合當下,而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亦不再返。
延伸閱讀:專訪雷賢達:2022年全球罕現「股債雙殺」 對今年市況有何啟示?
世界正經歷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雷賢達表示,以前生產模式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但現在只有無關戰略價值的商品才能布局全球化,有重要價值的便不可能全球化,只能在各國本土建立生產鏈。他指,包括中美等國家相互競爭愈趨激烈,各國都加大軍事及太空科技的投入,希望在相關領域能夠領先,尤其是資訊科技,所以,相信未來高科技的轉移會愈益困難。
雷賢達強調,全球運作模式與過往已有很大變化,以太空科技為例,通訊的安全性變得非常重要,沒有通訊安全,基本上其他事已不用談。由於未來各國軍事擴張主要在太空領域,涉及戰略安全的全球生產鏈無可避免要重組。
貧富懸殊嚴重 社會動盪頻發
雷賢達稱:「我們現正身處分裂的世界,全球都面對國家內部的分歧加劇問題,只有少數人能夠享受經濟增長的好處,富人愈來愈富裕,但基層人群卻無希望,在未來或將看到不同國家的弱勢社群群起罷工,出現社會動盪等情況。」
英國《金融時報》去年8月一篇以”The enemies of globalization are circling”為題的專文,指出中國的防疫政策造成物流堵塞,喚起各國重新審視供應鏈的安全問題,而俄烏戰爭更讓俄羅斯被歐美制裁,隨着全球化的敵人聲勢壯大,文章預告「去全球化」將進一步加快。
雷賢達認為,範式轉移已是必然發生,首先「去全球化」目的是確保供應鏈安全,當各國自建生產鏈,需要加大投入,無可避免推高了商品的生產成本,通脹因此居高不下,加上各國債務規模較大,再投入巨資,對利率水平的影響值得深入探究,這意味着低通脹及平錢時代將不復再。
除非發生大災難 利率不會重回2厘下
雷賢達表示,各國量化寬鬆(QE)政策正在退場,甚至還進行量化緊縮(QT),長期利率不會重回以前2厘或以下水平,而是在現水平上落,除非環球發生災難性事件。假若一兩年後經濟重拾升軌,甚至利率有機會再上。
他說:「以10年為一個經濟周期,我們此刻正處於周期的初段,美聯儲不會在周期的初段改變利率政策,要待通脹稍為回落,才刺激經濟發展……我認為未來10年通脹都會在高位反覆,息口亦會斷斷續續上升。」加上之前提到種種因素,他建議投資者要留意世界大環境變化對中長期趨勢的影響,這對於投資回報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雷賢達認為,雖然今年債市回報較去年有所改善,股市稍後或有轉機,但投資者要清楚,以前說經濟好壞,可以好籠統地講,但今後卻不然。隨着「去全球化」過程提速,需要針對不同的經濟體系,可以是按國家或不同經濟體系劃分。例如,不要籠統說經濟衰退,便所有板塊都不宜沾手。他說,在通脹高企下,基層市民可能少了閒錢消費,但對於有財力消費及中上階層的人士,過去兩三年疫情限制他們消費,隨着經濟活動復常,就算他們財富少了一個零,基本上都不會影響他們消費習慣,所以對奢侈品與一般日用品的影響是兩碼子的事。
近月2年與10年期的美債息差創40年以來最闊,由此引起人們熱議美國經濟今年會否陷入衰退,雷賢達對市場高度關注衰退感到非常奇怪,他從事基金業數十年,從來沒聽聞在真正衰退前,市場如此警覺衰退的到來,他說:「1996至97年間經濟好景,沒有人預測到98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海嘯,之前亦無人預警,反而今次市場人士熱烈討論,這令他大惑不解。」
雷賢達:不明為何市場高調談論衰退
雷賢達明白為何有太多人談論美國經濟衰退,這與債券孳息曲線(YCC)倒掛*有很大關係,然而,美債市場經過美聯儲多年實行量化寬鬆以及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債息已受操控,債市也一定程度被扭曲,所以用孳息曲線來判斷經濟衰退,本身的客觀性已受質疑。
不過,他反而覺得日央行去年12月放寬孳息曲線控制,允許日本10年期債券孳息升至0.5%,他認為,日本是否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更值得投資者關注,因為太多投資者參與日圓的套息交易,去年他已預警套息交易有集中性風險,而日圓匯價不可能長期維持低位,雖然有投資者適度平倉以減低風險,但套息交易的市場風險仍在。
對於近期滙控及渣打升勢強勁,其中滙控今年已累升16%,雷賢達指出,金融股受資金追捧,部分原因是中港這邊資產估值較低,另外,與全球投資者不願錯過中國市場的參與也有一定關係,現時中國已是一個龐大市場,將來可能在某方面超越美國,所以仍有外資參與亦是正常。
*債券孳息曲線(YCC)倒掛現象是指長年期債券的孳息低於短年期債息,最多人討論的債息倒掛指標是2年與10年期的美債息差,以往這個指標一旦拉闊,其後12至18個月很大可能出現經濟衰退。
延伸閱讀:專訪雷賢達:2022年全球罕現「股債雙殺」 對今年市況有何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