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綠色金融發展迅速,港府在推廣綠色債券方面更是不遺餘力。金融發展局主席李律仁資深大律師提到發展綠色金融時,以素食主義妙論綠色市場的商機是如何發展出來,從而香港可以怎樣的心態去推動綠色金融。他說港府補貼綠色債券發行是希望起帶頭作用,最終能否建立規模要靠市場力量。
李律仁認為,香港是高度開放型經濟,無論是發展綠色金融,或者數碼金融,港府角色在於宣傳,不一定要做實事,如果真金白銀做,只是它想傳遞更紮實的信息,所以,政府補貼綠債發行計劃,最大意義是putting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以實際行動支持),但綠債市場能否成為氣候,要倚靠市場力量。
有市調機構估算,至2025年全球ESG基金規模將達到53萬億美元,增長之快成為金融機構逐利的新商機。然而,李律仁指出,千萬不要因為市場潛力大,便急不及待發展自家的ESG基金,這不是簡單的二元關係。
他指出,目前綠色基金市場的成長主要由機構投資者推動,個人投資者很少將這類基金放在其較前的選項,這情況尤以中港及亞洲市場最為明顯。在歐洲,確實有這類綠色基金的個人投資者,加上歐洲對基金有相關硬性規定,退休基金及受監管基金都要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元素。
歐洲基金須有可持續發展元素 亞洲要求以披露為本
相比之下,其他地方如香港及亞洲基金一般只要求披露,沒有硬性規定這些地方註冊的基金必須有可持續發展的元素,
李律仁認為,在全球性基金發展布局而言,香港是需要有ESG基金,可以吸引海外機構投資者,他們亦希望透過這些基金參與亞洲及中國的經濟發展,部分原因是地區監管要求,部分原因則是很多退休基金也有這樣的規定,由於有這樣背景因素推動,所以這類ESG基金產品便在港應運而生,但前提是,香港發展這類產品是針對哪些客戶,而非這類產品有特別豐厚的商機。
對於港府對綠債發行計劃作出補貼,他認為香港情況有別於歐美及中國,未必能收到預期效果。他說,美國為了吸引海外再生能源項目回流本土,2022年推動巨額補貼利誘營運商,曾牽起市場熱議,對於大經濟體而言,是可以考慮以補貼利誘。同樣,歐洲及中國都推出這類直接或間接的補貼或立法要求等手段,但香港很難用這種方法,需要市場自行尋找商機,而政府可以做的是政策宣傳。
要釐清素食者口味 是要齋咕嚕肉而非無味雲耳
李律仁以素食主義為例,現在潮流興素食,那麽香港是否要發展東方特色的素食產品?對此我會讓大家停一停,想一想,認清要求素食的屬於那類人士,才能發展出適合他們的素食產品,而非一蹴到位,索性改變人們的口味,由以往咕嚕肉的口味,轉移至清淡的素食,但原來人們是想要的是有咕嚕肉味道的素食,而非食雲耳,因為離他們的口味太遙遠。
ESG已成世界大潮流,但對每個行業企業的裨益及影響各異。李律仁坦言:「對於某些公司,ESG有可能是長期成本,未必分到市場一杯羹,對另一些公司,ESG則可能是寵兒,問題在於公司若不走ESG模式,以致整個市場不一齊做的話,便有拖後腿之嫌。」他說,對於規模愈細的公司,ESG成本可能會有些吃力,所以他不敢斷言ESG真的幫到個別公司,但他也派定心丸,若公司做好ESG,有可能吸引一些以往沒留意的投資者。
目前歐洲的ESG標準走在世界前列,李律仁認為:「我們可以釐訂一個稍為落後的ESG標準,只要工業模式能做到歐洲ESG合規,而不致有太多架牀疊屋的要求,這樣對我們工業或經濟發展將為有利。」他不認為香港有必要在每一個題目上爭朝夕,在選擇標準上應該有彈性,這樣更符合政治現實。
亞洲標準宜與中韓越台互通 方能與歐美分庭抗禮
他認為,不能因為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背靠內地,就認定香港能夠成功發展一套標準,香港屬於開放型經濟,對確立認證標準,較佳做法是依循香港行之有效的原則,就是由市場主導。他說,當自由市場走到某一階段,有實際需要且具備一定條件,便可以確立一個認證標準,而且也不一定使用單一標準,可以接受數個不同標準,或在這些標準加上一些要求。香港要發展的是一套以亞洲為本的ESG標準,至少能在中國內地、南韓、越南及台灣等地共通,那麼在世界上便有話語權,也可以與其他標準協商共容。
李律仁指出,歐盟在ESG標準上能夠走得最前,一是歐盟有落實單一標準的能力,二是區內工業體系較為成熟,三是他們願意為實踐ESG而不惜增加一些成本或放棄某些利益,但他覺得中國、香港或亞洲為ESG爭取一些話語權,而不斷提升自身對ESG的要求,未必是最佳路徑,亞洲當務之急是發展經濟,共同富裕,所以他不認為落實ESG標準,等同要爭取這方面的話語權。
要確立ESG標準,當中最能量化的是環境E部分,而碳排放的認證標準便成為關鍵,香港能否在碳認證扮演積極角色?
碳認證屬工業議題 要走到製造產業源頭
李律仁表示,嚴格來說碳認證不是金融議題,是工業議題,香港有金融經驗豐富的人才,但碳認證來自需求關係,不是金融界或商界講就能成功,他最近與溢達集團董事長楊敏德談及碳認證,也借用楊女士言論來闡釋香港可以在碳認證扮演的哪些角色。
他引用楊敏德所言,她從事紡織業,要在碳認證追本索源,便要由紡織廠源頭做起,甚至要由種植棉花開始,用金融術語便是go to sources,亞洲區是全球制造業的集中地,而亞洲有一半製造業在內地,地理上香港靠近產業源頭,所以具備這個優勢,但靠近產業源頭不止香港,碳認證為何不落戶上海、深圳、天津或烏魯木齊,楊敏德提醒內地也不是唯一的產業源頭,工業方面,越南發展後勁凌厲,香港可以有另一面的接觸。
李律仁承認,目前香港ESG人才庫並不足夠,數年前本港多家會計師事務所已經發展ESG方面的知識及人才,通過市場發展及人才交流,他相信情況將可改善。
最近李律仁外訪歐洲,一家位於布魯塞爾、專營ESG產品的小型基金公司因來港設業務據點,讓他有機會與這家基金公司交流,有管理層說要一次過在港聘請20多個專業人士,但抱怨請人困難,最後決定聘請完全不熟悉ESG的人,派駐歐洲學習一年,然後調回香港任職,基金覺得自行投放資源培訓人才,仍然有利可圖賺,所以他不擔心香港不夠人才,只要ESG在港保持熱度,不同人才都會湧現,包括ESG合規、漂綠(懂得口頭上推廣ESG)的人才。
建立碳信用市場 可引入虛擬科技元素
碳信用一直被視為推動商界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李律仁認為,香港要成功發展碳信用(carbon credit)市場,除了看香港金融市場能否連通國際及中國內地,也可以引入虛擬科技元素。
他表示,碳並非自然的產物,不具備內在的經濟價值,它的價值來自政府政策及法規,當政策對碳排放有要求,碳價值便自然而生,否則碳只是生產過程的副產品。
像歐美或中國內地等經濟體量大的地區,要發展一個碳信用市場框架並非難事,但香港經濟規模不大,需要另闢蹊徑,不能凡事靠政府政策,於是產生自願性碳信用市場,而香港交易所正嘗試朝這個非常前衛的方向發展。
李律仁指出,交易所建立碳信用市場並非僅為碳信用的金融屬性,它也嘗試引進如區塊鏈(blockchain)的新技術。他說,現在討論ESG的人,同時亦思考如何利用數碼經濟及虛擬貨幣的科技,連交易所的結算交收機制都說要顛覆,所以交易所做碳市場的實驗中,亦選擇區塊鏈的技術,研究是否需要像傳統需要有中央結算系統。
2022年灼見名家傳媒首度舉辦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架構(ESG)企業大獎頒獎典禮,2023年邁向第二屆,本社希望通過專業評審制度,甄選出具公信力的企業ESG大獎得主。活動現正接受報名:https://www.master-insight.com/?p=332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