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專訪潘毅教授:只有願景 不能解決青年問題

專訪潘毅教授:只有願景 不能解決青年問題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講座教授潘毅認為,港府最近推出的《青年發展藍圖》嘗試全方位照顧年輕人是好事,但畢竟這只是一個願景(vision),在落實措施時需要了解青年實際需要,確保政策每一環都可以到位。

本社編輯部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17
灼見專訪

採訪:劉思鉻、張寶兒 攝影:文灼峰

標籤: 勞工保障合作社在職貧窮年輕人潘毅灼見原創灼見獨家行業守則青年發展藍圖
近年潘毅教授投身研究年輕人的就業問題。(灼見名家製圖)
近年潘毅教授投身研究年輕人的就業問題。(灼見名家製圖)

承接上文:〈專訪潘毅教授:貧窮限制青年想像未來 社會須聆聽他們的聲音〉

年輕人長年面對學業、就業、創業和置業問題,中央政府亦在多個場合表達關注,港府終於在去年12月發布《青年發展藍圖》,勾劃未來長期青年發展工作的理念和方針,提出超過160項具體措施,承諾提升青年就業能力、改善福利、增加青年宿舍宿位。本社專訪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講座教授潘毅,她認為藍圖嘗試全方位照顧年輕人是好事,但畢竟這只是一個願景(vision),在落實措施時需要了解青年實際需要,確保政策每一環都可以到位。

潘教授和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提到,青年政策欠缺對青年勞工的保障。

教育就業錯配 識人好過識字

近年潘教授投身研究年輕人的就業問題,與研究團隊發表了《最低工資有幾低?貧窮新一代的就業困境報告》。作為一名大學教授,她感受至為深刻的,便是教育與就業政策錯配,令學生感到前途未如理想。這種情況源於政府沒有掌握所有資訊,例如學生和家長對大學開設學科有什麼需求;勞動市場現時需要什麼人才、未來有什麼新興行業等。她指出,縱使香港有職業專才教育課程,照顧不擅於學習的年輕人,但他們畢業出來仍沒有足夠力量面對勞動市場。「不少受訪者反映,透過朋友介紹才有工開,謂識人好過識字」,令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她感到汗顏。

潘教授又直言,開設能夠直接與未來職業銜接的學科固然重要,但一些以價值觀為本的價目也有存在價值。「例如,年輕人十分喜歡念文化研究系,因為覺得好玩,又能夠訓練思辨能力、創造力。」問題在於文化創業產業的工作環境不理想,政府也沒有為畢業生提供足夠的就業支援。

又如傳播學和社會工作,她指出前者的收生要求比後者高,但兩者對應的工作,即記者和社工,薪酬水平卻差一大截。新聞行業競爭大被視為原因,但潘教授反指很多行業競爭都很大。面對這種不理想、不健康的就業情況,背後誠有歷史及制度因素影響,但也需要行業守則及勞工政策調節,而不能過分依賴市場機制,釐定哪些工作重要與否。否則,年輕人根本是在白白燃燒自己的理想和青春。但她相信,透過不斷討論,一些社會共識是可以改變的,若有政策引導便更好辦。

潘教授指出,部分學科的收生要求和出路回報不對稱,令畢業生感到前路茫茫。(Shutterstock)

制定行業守則 確保待遇水平

潘教授解釋,一套好的行業守則應包括釐定工資水平,如建議起薪點、薪酬階梯等。隨着中國及香港的「平台經濟」發展日趨成熟,平台工作者人數亦大增,當中不乏「抄散」者。但他們待遇跟不上發展趨勢,多數不會與資方簽訂合同,建立勞動關係,欠缺具規範的工作形態,如以「眾包」形式(crowd-sourcing,在網絡平台以不同形式將工作任務外包給大眾,如競賽機制)接工作。市場透明度不足,對年輕人而言尤如一個「黑洞」,僱主在提出條件時不斷在試年輕人的底線。若不幸出現發生工傷時便取不到賠償,出糧不準時亦有冤無路訴。

幸好,隨着平台工作者成為一股龐大的就業人群,政府近年開始關注他們的狀況,2021年發改委等8個部委發表《關於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要求全面規範勞工、填補權益保障缺點等,陸續出台一些保障措施,例如僱用勞工時必須購買一定限額的保險;當出現事故時,政府可以先給予事故人賠償,繼而才追討企業。潘教授強調,行業守則不一定是偏幫勞工,也不是一場零和遊戲,「守則可以設計到相輔相成,但這依賴業內人士設計,由商會、工會之類的機構帶動,跟政府政策也未必有關係。」

潘教授強調,行業守則不一定是偏幫勞工,也不是一場零和遊戲。

做好基本保障 才能挽留人才

至於政府政策方面,潘毅探討內地勞工議題多年,她認為內地的勞工政策永遠都是「超前出台」,在落實方面卻「滯後」,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等待勞動者的意識提高之後,手執政策文件才能有把握迫令地方政府和企業改善待遇。她形容,香港的情況比較好,不用擔心政策無法完全落地,但在制定政策可以跟中央政府參考,包括失業、退休保障、標準工時這些「基本的元素」,香港都奉欠,皆因太多持份者牽涉其中,每一項政策出台都需要經過很多的時間。

而家平均搵到一份工,都要3個月至半年,由寄CV去到真係有得面試,一來一回都要一個月多啲。咁唔係一見就請。如果有失業保障,起碼你等嘅時候,唔怕少少收入都無。

──受訪者A(24歲,大學畢業,出版社編輯)

「以Mirror演唱會意外為例,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找出肇事者、安排賠償,近年也有不少工業意外發生,情況不理想。但在內地有《社會保險法》和《工傷保險條例》先行支付規定可以跟進,以免工人容易被老闆以聊聊數萬元打發走,逃避責任。同樣地,因為內地有退休保障,很少看到70多歲的職業司機,香港卻隨處可見,正正因為我們沒有失業保障及退休金。」她解釋。

近年,本港勞動力下降,政府大叫「搶人才」,潘教授笑言想搶人才就應該做好基本勞工保障制度,才能吸引更多人來港,包括投身年輕零工(gig workers)。不要以為零工經濟風潮限於技術門檻低、工作取代性高的基層工作者,美國有報道指出,企業對臨時領導(interim leadership)的需求較2022年增長116%,尤其是在疫情期間,許多人主動辭去原有的高管職位,重新思考後半生的職涯,而其他國家也開始填補這方面的法例空白。

近年的Mirror演唱會及不少工業意外,折射出香港的勞工保障制度不足問題。(政府新聞處圖片)

移民潮也無法 長遠改善向上流動

移民潮下,過去2年共流失了14萬勞動人口,至今仍未止蝕。潘教授認為情況與80年代那一次類近,離開的都以中產階層為主,留下不少待遇不錯的職位空缺。當年香港經濟崛起遇上人口外流,大大改善了社會流動性。社會學者呂大樂教授更指出,1990年可僱用人口中,逾六成為專業或半專業人士。今次又是否改善年輕人困境的良機?潘教授承認,現時比3至5年前有更大的晉升空間,但也提醒記者,基層勞工的工作環境不會有大改善,因為他們的工種本來就處於勞動力缺乏的狀態,加上社會觀感差,待遇未有改善。

除了在職貧窮,失業青年也值得我們關注。統計處數據顯示,2022年20至29歲青年的失業率為7.2%,15至19歲組別更是15.7%,比其他年輕組別中為高。政務司前司長張建宗曾寄語他們在缺乏新職位下,勿揀擇首份工作,要放下身段、腳踏實地。潘教授則反駁,「政府官員很容易就認為年輕人應該什麼都去嘗試,包括清潔、保安崗位」,以為一樣有出頭天,但現實卻是社會,包括政府在內,對這些基層職位給予太少尊重,貶低他們的價值。

作為香港唯一保障工資水平的《最低工資法例》,卻慘遭受訪年輕人批評「脫離現實」,「食一餐飯都唔可能」,無法保障兼職員工、基層工種,如清潔保安、兼職工作、暑期炒散等。她強調,「雖然工作要求不一,但勞動價值本身應該是平等的。譬如建築工人在中國被視為基層勞工,在其他社會卻可被視為技術工作,跟工程師沒有兩樣。如果社會、政府多給一分尊重,相信有工無人做、低薪問題可以得到紓緩。」

年輕人不願投入基層工作,一部分原因是社會在制度上、薪酬上對這些職位給予太少尊重。(Shutterstock)

參考歐洲經驗 組合作社保障權益

中港年輕人面對相同的工作窘境,反觀歐洲社區已建立比較好的零工保障制度。潘教授分享指同一行業內的零工會組成合作社,以一個框架來接收和派遣工作,提供標示的合約範本參考,甚至有追討薪金、法律諮詢、交稅、代購勞保等服務,儼如一個社區中心。每個合作社都有十幾萬會員,整個制度已經相當成熟。當愈多人加入,合作社便能提供愈多資源及服務,保障勞工權益,避免彼此陷入惡性競爭。

再者,這些合作社有一定聲譽,大型企業和政府組織都會透過這些渠道尋找兼職員工,這些勞動者也可以更易找到工作,她形容,「這是勞工以集體力量面對市場的例子,不用事事由自己與企業deal(商議)。」勞動者需要這種組織形態幫助自己,即使香港政經環境與歐洲不盡相同,也值得學習。

她表示,嶺南大學早前成立的i-COMMON HK消費者自主平台有類似理念,希望幫助消費者和生產者、供應者形成更直接更有效的配對和協商,盡量減少中間環節,減低大企業以盈利為本的干擾、操控以至剝削。年輕人也可以在這個平台尋找由30多間社區夥伴提供不同產品,而他們也可以將自己的手工藝品放在這個平台上銷售,甚至幫他們設計和宣傳產品。「我希望能夠推動年輕人在社區中結合類似合作社的形態,每接觸一位年輕人都會告訴他人生不同的可能性。」

潘教授有份建立的消費者自主平台,希望仿傚勞工合作社,幫助市民爭取市場的話語權。

多年前,潘教授憑《中國製造:全球化工廠下的女工》一書獲得著名的「賴特·米爾斯獎」(C. Wright Mills Award),此後仍筆耕不絕,2022更被史丹福大學列入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但她坦言,包括自己在內沒有多少人自許能推動社會進步,「只能一邊探索年輕人的處境,一邊推動政策向前走。或許很難改變到政府政策,但不做就沒有希望,做就還有一些希望。」

讓年輕人重拾盼望──潘毅教授專訪 2-2

潘毅簡介: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主任、講座教授、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榮譽教授。1990年代先後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學士、香港大學碩士、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學位,是國際知名研究中國勞工問題的學者。2006年憑著作《中國製造:全球化工廠下的女工》(Made in China: 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a Global Workplace),成為首位獲得C. Wright Mills Award的亞洲學者;另一著作Dying for an iPhone亦被譯成多國語文,深受學術界重視。20多年來,潘教授走訪內地不同城市,探討農民工等問題。2010年她與其他學者組織調研團隊,深入研究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近年則研究香港的基層生活及文化。

更多精采文章

  • 專訪潘毅教授:貧窮限制青年想像未來 社會須聆聽他們的聲音專訪潘毅教授:貧窮限制青年想像未來 社會須聆聽他們的聲音
  • 新世代的小寶貝──誰的責任?新世代的小寶貝──誰的責任?
  • 曾繁光醫生:上網成癮是不是一種病?如何預防年輕人沉迷網絡?曾繁光醫生:上網成癮是不是一種病?如何預防年輕人沉迷網絡?
  • 許龍一奪標,喜見Pareto Principle下港青的鐘擺力和反撞力許龍一奪標,喜見Pareto Principle下港青的鐘擺力和反撞力
  • 拍攝內地扶貧紀實獲獎 陳貝兒:鼓勵年輕人走出自己的「無窮之路」拍攝內地扶貧紀實獲獎 陳貝兒:鼓勵年輕人走出自己的「無窮之路」

  • 專訪潘毅教授:貧窮限制青年想像未來 社會須聆聽他們的聲音
  • 「不公平」的公平獎賞
  • 學校快速抗原測試應否取消?蔡若蓮:保護同學健康安全為先

本社編輯部

View all posts
標籤: 勞工保障合作社在職貧窮年輕人潘毅灼見原創灼見獨家行業守則青年發展藍圖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梁家傑表示,公民黨劃上句點,是因為「沒有人肯接任主席、沒有人肯接任執委」,亦無從籌款,因此很難繼續。(梁家傑Facebook)
灼見報道

創黨16年 公民黨宣布自願清盤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28
左起: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教授。(主辦方提供)
灼見報道

中大醫學院證實改善腸道微生態 有效紓緩新冠後遺症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5-23
協助傳統製造業利用創新科技升級轉型,實現智能化先進製造。(Shutterstock)
灼見創科

從研發到製造 推動新型工業化

作者: 香港科技園公司
2023-05-23
佛山市一家開發氫能燃料技術的企業來港考察,與本地能源科技及政商各界會面交流。
灼見報道

佛山氫能企業冀落戶香港 為灣區綠色航運作出貢獻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23
任景信認為,無論是對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或是碳排放,數據聯通絕對有好處。
灼見專訪

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碳數據處理應用增加 綠色科技成資本新寵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22

影片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敘利亞歷經天災、內戰如何重建? 美國制裁下的文明古國新面貌
  • 黃錦輝教授:G7計劃把北約亞洲化會否得逞?王毅與沙利文會晤能夠改善中美關係?
  • 數碼港CEO任景信:綠色科技如何成為資本新寵、年輕人鍾情的事業?企業怎樣發掘碳數據商機?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阿富汗、敘利亞為什麼是輸出難民最多的國家?揭開塔利班政權神秘面紗
  • 葉問外甥盧文錦師傅:葉問如何智鬥軍閥排長?怎樣三招擊敗日本憲兵教頭?有沒有做過國民黨特務?
  • 太古集團唐偉邦:屋頂耕種,也是可持續發展?今日廢棄之物,是明日可用資源?
  • 曾繁光醫生:社交焦慮症是怎樣形成的? 用什麼方法克服與治療?
  • G20綠色金融推手馬駿博士:推動雙碳要年花16萬億元,錢從何來?歐盟徵碳稅,劫貧濟富?
  • 雷鼎鳴:白宮把美元武器化怎樣害人害己? 全球多國去美元化將有什麼災難後果?
  • 全球高等教育有何值得相互借鑑之處?全球化下的大學面臨哪些困境與危機?──郭位教授大問於市與全球頂尖校長對話系列總結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宿世的善根宿世的善根 常霖法師
  • SEN:教育界最核心的挑戰SEN:教育界最核心的挑戰 陳家偉
  • 小學五年級是關鍵的一年小學五年級是關鍵的一年 陳家偉
  • 西安峰會西安峰會 陳文鴻
  • 蘭遊世界——東南歐系列之希臘下篇蘭遊世界——東南歐系列之希臘下篇 朱劍虹
  • 由中國出口變化看未來由中國出口變化看未來 張建雄
  • 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碳數據處理應用增加  綠色科技成資本新寵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碳數據處理應用增加 綠色科技成資本新寵 本社編輯部
  • 一個社會要容得下幽默一個社會要容得下幽默 陳景祥
  • 21世紀兩個最重要組織:金磚和上合21世紀兩個最重要組織:金磚和上合 張建雄
  • 小紅書勝IG小紅書勝IG 項明生
  • 博文約禮的三種體驗博文約禮的三種體驗 潘銘基
  • 28歲《長津湖》國際作曲家Elliot Leung(梁皓一) :「成功有跡可循,香港人做嘢同外面有乜唔同?」28歲《長津湖》國際作曲家Elliot Leung(梁皓一) :「成功有跡可循,香港人做嘢同外面有乜唔同?」 李偉民
  • 中大醫學院證實改善腸道微生態 有效紓緩新冠後遺症中大醫學院證實改善腸道微生態 有效紓緩新冠後遺症 編輯精選
  • 佛山氫能企業冀落戶香港   為灣區綠色航運作出貢獻佛山氫能企業冀落戶香港 為灣區綠色航運作出貢獻 本社編輯部
  • 柯文哲或侯友宜會贏得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嗎?柯文哲或侯友宜會贏得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嗎? 盧兆興
  • 逢危須棄逢危須棄 吳家豪
  • 從吳越國「納土歸宋」看兩岸統一趨勢從吳越國「納土歸宋」看兩岸統一趨勢 關品方
  • 從研發到製造 推動新型工業化從研發到製造 推動新型工業化 香港科技園公司
  • 史上最賺錢的單筆投資史上最賺錢的單筆投資 艾雲豪
  • 習近平主席與《星空奇遇記》習近平主席與《星空奇遇記》 陳奕偉

推薦作家

  • 阮紀宏
  • 張灼祥
  • 廖書蘭
  • 列家誠
  • 謝祖墀
  • 周延
  • 張建雄
  • 鄭家寶
  • 羅祥國
  • 溫志倫
  • 張宗永
  • 陳家偉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