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某年仲夏, 還是中學生的楊漢源(William) 已是樂隊Fundamental的主音歌手,獲過不少獎項。當時正值香港流行樂壇全盛時期,然而William卻為自己開闢了一條新的路,中學畢業後毅然報考演藝學院的舞蹈學院。如今,William已是國際舞台上獨當一面的舞蹈家,他編創的現代舞作品被加拿大藝評家譽為2020年必看演出。今年疫情期間,他位於多倫多的工作室不斷探索,以極富前瞻性和啟發性的形式,為全球觀眾呈獻舞蹈藝術。
是舞蹈選擇了我
William入讀演藝學院前,從未受過舞蹈或編舞訓練。他說自己家境一般,但成長路上遇上很多意想不到的人和事,為他的事業生涯帶來徹底改變。自1984年起,演藝學院作為本地唯一的表演藝術高等學府,一直提供多個實踐為本的專業文憑課程,後來陸續增設學士及碩士課程;而William就是首批於學院畢業的專業表演藝術家。
「是舞蹈選擇了我。」他說來充滿熱情。「我很幸運可遇上一群具影響力的老師。演藝學院是我開展舞蹈旅程的起點,對學院我一直心存感激。」
William回想當初的入學面試,表示或許是他的那份堅毅打動了評審老師。他一直認為創作講求身心配合,藝術家除了須不斷鍛鍊技巧,亦需要很高的心理素質:「我一直很努力和細心對待每一件事,在音樂方面也如是。擁有學習和嘗試新事物的決心,以及具有開創不同可能性的毅力,都非常重要。」他打趣說:「或許當天評審們從我的舉止看到我這些特質吧?我很感激他們取錄了我,否則我今天不會身在加拿大越洋跟你們聊天,分享我的故事。」
起步絕不容易
回想當初以學生身分首次接受專業的現代舞訓練,William稱起步絕不容易,並謂老師於過程間對他影響深遠。他是班上唯一的初學者,身體欠缺柔軟度,由於姿勢僵硬,故此被同學戲稱為「石頭記」。
「開學的第一個星期我哭了好幾次。我對於舞蹈課,尤其是芭蕾舞,完全一無所知,當時我有點質疑自己入讀演藝學院的決定是否正確。」但William慶幸遇上多位良師,「其中一位是劉佩華老師,她在課後特別抽時間私下幫助我。她與其他老師都一樣非常耐心地教導我。」
「同班同學都充滿幹勁,非常優秀。大家不斷求改進,尤其在舞蹈技巧方面,這種學習氣氛很重要,能推動大家邁向更高層次,我慶幸能遇上這群啟發了我的同學。」
William就這樣維持舞蹈和音樂的雙線發展,於學習和工作之間取平衡,直至數年後決定專注於舞蹈。「學院擁有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專課程和設施以培育表演藝術家,也為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去磨練技巧。
從演藝學院起步後,William最終順利踏上職業舞蹈家之路,足跡遍及15個國家共75個城市,曾於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地演出。能夠展開這趟國際旅程,源於他就讀學院期間獲頒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的獎學金,讓他可於心儀的國際舞蹈學校繼續進修。William選擇了報讀倫敦當代舞蹈學院的學士課程,這亦是William放棄歌唱事業的轉捩點;隨後他再次獲得獎學金升讀碩士課程,最終更以優異成績畢業。
建構自己的空間,比贏取獎項更重要
離開校園後,William加入了英國Wayne McGregor的Random現代舞團,其後獲Matthew Bourne選入《天鵝湖》和《仙履奇緣》的演出團隊。五年後他移居加拿大,在多倫多舞蹈劇院工作。2005年8月,他決定成立非牟利慈善當代舞蹈機構,名為 Zata Omm(zataomm.org),致力結合舞蹈、科技和其他藝術形式,創作跨領域的當代舞蹈作品。Zata Omm一直作持續發展和進行藝術研究,以探討藝術現況,並呈現當代文化。
「我就讀演藝學院時,受過很多良師的幫助。如今當我獲邀擔任客席導師時,我會盡力嘗試啟發富天份的學生之外,也希望扶持一些稍為遜色的同學。我相信每一位老師都可為每一位學生帶來啟迪和正面影響。」
William是加拿大Dora Mavor Moore Awards(被廣泛視為加國版的Tony Awards)的常客,曾先後獲十次提名,更於去年得獎。William認為認清自我價值,以及建構自己的空間,比贏取獎項更重要。像William般於國際舞台發展成功的事業,絕非易事。「我們須要找尋屬於自己的路,為自己的成就奮鬥。什麼事情對自己來說最珍貴?這個我們可自己作主。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而通往成功之路亦因而各異。」
William常作突破性的嘗試,其中一項是將科技與舞蹈融會結合,並成功呈現於作品當中。今年2月上演的舞蹈作品Eden Planted,創作靈感來自基因工程和科技烏托邦,題材涉及人類進化、生物學和未來學。他與製作團隊於舞台上以光雕投影和機械元素作探索,為觀眾帶來一個非一般、感官效果比傳統電視娛樂節目更為豐富的作品。
現今的藝術形式正在擴闊延伸
疫症當前,防疫措施限制室內活動,全球表演藝術行業遭受沉重打擊。但外圍環境的局限,往往是激發創意的契機。「現今的藝術形式正在擴闊延伸。」他解釋:「藝術的領域不再單一,藝術家適應力和應變力強,必定能找到新的方式創作和呈現作品。」
現時,他的創作團隊利用視像會議應用程式進行綵排,而他亦正嘗試尋找其他線上方法編舞。雖然暫時還未能恢復身體接觸,以致未能排練雙人舞,但無阻William於電子世界繼續進行藝術創作。
關於創作,William認為靈感不會突然而至,而是需要長時間的研究和了解才能成形,方可帶到排舞室內。「我們需要尋根究底,利用自己的方式深入了解每事的底蘊和內涵。無論是我們一知半解的題材,還是一些自己深入關注的主題,大家都必須用心探究當中的精髓,才可創作出精彩的作品,以連繫觀眾,引發他們思考,與他們溝通。」
「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返回香港設立我的工作空間,或回饋演藝學院。我很期待在那裡演出自己的作品,與學生合作,又或是參與教學。我在香港出生,那兒是我的老家,若遇到合適機會,我希望作一些貢獻。」
文章與所有相片原刊於香港演藝學院《演藝通訊》2020年 10 月號,本社獲香港演藝學院傳訊處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