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彭廣(上):今屆區選政治版圖難現大改變
不少論者及媒體均將本年年底的區議會選舉(區選)與之前的區選加以比較,尤其是03年的區選。究竟今次區選有何看點?與其他屆數不同之處在哪?… Continue reading
兵家必爭之地?區選的意義在於?
「傘後組織」青年新政宣布參選今屆區議會選舉,預料將與民主黨於五區中「相撞」,前者立場較基進,後者則較溫和。然而,兩者票源均來自民主派的政治光譜,票源分薄幾乎是必然的事。泛民主派在區選本已難言穩勝,傘兵依然出選,豈非絕無勝算可言?「有時參選的意義,並不能只看選舉結果。透過報紙、媒體的報導,『傘後組織』可透過選戰贏取曝光率,利用區選的平台,將政見理念,透過選舉散出去。」李形容,政治組織就是要透過「以戰養戰」的手段,積極參選,才能於社會扎根,令主張透過選舉,在社會上不斷維持能見度,哪怕結果是選不嬴。「他們不是為區選而區選,可能有另外的考慮,例如為下一波運動、或是上一級的立法會選舉,去奠下基礎。政治能量不能在某些時間(選舉)缺席,而且必須在這些環節中保持着。」
由立法會議員馮檢基領導的民協,每屆區選、甚至立選,均只會出選特定選區,憑着經營多年的地區服務,成果甚豐。打着本土主義旗號的傘後組織,是否應參考這種「蘇格蘭模式」的選舉策略,只出選一些中港矛盾問題嚴重的地區,令其在選情上更為有利?

「區選着重地區服務,關注的是民生問題,亦須持之以恆。如鉛水事件,明顯是對民主黨是有利的。北區的民生問題嚴重,例如水貨問題,(本土團體)出選北區是有一定作用,但問題是他們有沒有能力深耕幾年。雨傘運動只過一年,是需要時間去做地區工作的。另一方面,雨傘運動也不是全然對民主派有利,因為當中牽涉着社會秩序的問題。關鍵是他們會怎樣在該區轉化爭議,例如中港矛盾,以持久地處理一些地區民生議題。」李指出,選區服務穩定性是高於突發事件的,故議席難因突發事件而有根本改變。
除了「傘兵」外,泛民內部的第二梯隊亦躁動不安。他們年青、有魄力、有理想,但卻因黨中不少老前輩仍身居要職,而苦無晉升之路,甚至往往需要在選舉中將參選機會拱手相讓。然而,區議會畢竟並非一個政策制定的地方,只是一個諮詢架構,影響力有限,希望從政的年青人又是否必須在區議會中打滾?他們堅持參選,意議在哪?「進入區議會是一個政治訓練,很多政治議題往往要親身落場,畢竟議會中的磨練是第一身感受,這些經驗是不能缺少的。在議會中,可以磨練政治判斷,那些位要去,那些位不能去,這些判斷很重要。」
而當中,他們可能有更多人的目標在上一層的立法會,不選區議會的話,又是否會影響他們選立法會?「當你選到區議會,有基礎、有資源、有薪水、能實報實銷,在制度上已有一定支持,否則就只能自己出錢參選立法會。嬴了區選,就有了閱歷、有資源、又有基礎。而且,如果不選,選民不知本土主義是什麼,到了立會選戰,他們對選民的吸引力就會下降。」

建制派的區選形勢又如何?
現時社會對區選形勢的討論多集中在「黃營」,「藍營」方面又如何呢?不少建制派中人,如曾鈺成、葉劉淑儀等,均言形勢難以估計,大多持觀望態度。為何他們的想法會如此保守?他們想的又是什麼呢?「談建制派的話,是要分開來看的。對於民建聯、工聯會等傳統建制派大黨,是不會有太大變化,反而不是做傳統民眾工作,例如新民黨或自由黨等,就會有較大影響。」他解釋指,在一些較基層、或公屋區,「蛇齋餅粽」的地區工作會有效,但建制派到了較為中產的地區,例如將軍澳、沙田、大埔等地,則是另一個故事。「這些地區,需要的不是地區服務,要的是較中產的服務,例如法律諮詢。所以我們要將建制分類,也要看選區性質,各選區不能一概而論。」
預期區選結果
問到他對選舉的預期結果,他雖表示實難估算一個具體數字,但政治版圖預期不會有太大變化:「民主黨、民協等泛民政黨,要連任不難……多少幾席的變化一定有,如果他們是多少十席以上,並非沒可能,但這情況會很特別。如果民主黨全軍覆沒,這當然會是大新聞,但上下十席的得失,只會對某黨形成壓力,對政治版圖分布不是很有影響。」李指,由於區選不是「玩」意識形態,而是「玩」服務,加上傘兵分了泛民主派的票,一方面,他們不會拿到建制陣營的票,另一方面,他們服務日子較短,資源上又難與建制比較,故幾可肯定,區選結果即使有變動,也難有令人「跌眼鏡」的結果。
下一部分,李彭廣將拆解香港的管治問題。
人物檔案
李彭廣,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學哲學博士,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政治學系,並創立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從事民意調查和香港管治問題的研究。主要研究範疇包括:投票行為與選舉政治、議會和政黨政治、政治轉型與公共管治、政治和選舉制度設計、政策制訂和公共選擇。
封面圖片:灼見名家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