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篇文章〈專訪曹仁超:思考要國際化,做事要本土化〉及〈專訪曹仁超:年輕人,不要讓500尺綁住你的青春〉,談到曹sir 對年輕人和香港的一些看法。本文曹sir 將繼續跟讀者分享他眼中的中國及人民幣的未來。他直言:「未來你跟人談生意,都會以美元為單位,不會是人民幣……中國人和中國政府,不要過分自我膨脹。」
發展既「假」且「大」
曹仁超指出,中國現在的經濟起飛一定程度上是假象,實際上正在步香港的後塵。「中國炒樓風氣旺盛,甚至得到政府鼓勵,在國內興建180個『鬼城』。再加上大量國營企業建高鐵、蓋機場,我不敢說一定是『空』,但一定是『假』、是『大』。」曹仁超擔心中國正在走向過去30年日本所犯的錯誤,將辛苦賺來的錢投放在不再產生營利的項目,最後只剩下高地價。「這樣的社會有前途才奇怪!」
他寄望中央覺悟,不再投放資源到大而無當的國營企業。「在今日瘋狂發展房地產和高鐵的時候,內地的鋼鐵業、煤礦業都叫救命,若這些基建項目統統慢下來的話,國營企業如何賺錢?現在煤礦公司有70%在虧蝕,中國的應對則是限制外國的煤入口,這不是保護政策嗎?至於鋼鐵,我之前亦寫過,一斤鋼鐵只需1.5人民幣,比白菜還便宜。不過相比之下,德國不銹鋼保用一世,日本的保用25年,韓、台也保用15年,但中國的沒有保用年份,通常只能用5至7年。」
2014年11月在北京 APEC 會議期間,為提升首都大氣質量,京津冀魯等共同進行聯防聯控,啟動最高級別減排措施,驅走首都的霧霾,被稱為「APEC藍」。曹仁超感慨中國只有開 APEC 等國際盛事時才有清新空氣:「當你無飯食時,GDP增長是很重要的,但經過了30多年,6億人口已脫貧,我們是否仍需要那麼高的GDP增長?安全的奶粉、蔬菜,不用戴口罩上街,這些只是基本要求。」
被問到是否同意中國應發展西部,讓城市擴展全國,他不以為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污染已如此利害,我們不要再將污染向全中國推廣了,留一點淨土吧!」曹仁超重申,希望中國慢慢可以脫離「世界工廠」的角色:「我希望中國的工業化到此為止,要建立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社會,而非單純追求GDP增長。很多中國人現在窮得只有錢之外,更是不懂用錢,這才糟糕。」
曹仁超也有迷信的一面
解釋中國崛起的著作多得數不清,但原來曹仁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有時都要迷信一下,我認為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中國一直在走運。試想想八九六四中國死那麼多人,原本國際社會要制裁中國,卻突然跑出個侯賽因,展開波斯灣戰爭。美國當時沒有選擇,為了保住產油國,無暇對付中國。之後攻打阿富汗時,阿富汗游擊隊避走新疆,美國要跟中國合作,所謂國際制裁便無疾而終。」
經過1997亞洲金融危機和千禧年科網股泡沫爆破,當時國際社會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並不太樂觀。「那時科網股泡沫爆破,美國掩住半邊嘴偷笑,看中國活該,怎麼會讓中國入世?誰不知又出現一個拉登,我當時身在報館,看着電視還以為是電影宣傳片,還要一連兩架飛機襲擊世貿大廈。911事件後美國政府立即瘋狂減息,中國也能順利入世,這難道不是運氣?」
2011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APEC 非正式首腦會議上宣布亞太「再平衡」戰略,通過主導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TPP),實現對其東南亞盟友的防務承諾以保障領土主權利益,以及轉移戰略要點至太平洋等一系列措施,以圍堵中國,抑制其影響力。「但突然又出現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危機,至今仍未解決。中國怎麼會如此好運?事件令美國需要拉攏中國,免得中國與俄羅斯結盟,否則美國早已強迫人民幣升值。」
醫療科技前景可觀
鑑古知今,言談之間可以見到,曹仁超對中國過去30年的成就感到驕傲,但對於未來的轉型卻是憂心忡忡的。筆者問到未來幾年,他對中國的哪些板塊的前景看好,佢一口回答是醫療科技,又指人口老化是大勢所趨。而他最擔心的除了上文已有提及的煤礦、鋼鐵、高鐵項目、房地產之外,更包括四大國有銀行。「如果在銀行存錢利息少於1厘,而買銀行股有6厘,這代表買銀行股是比存錢更危險。就如那時雷曼債券有6厘半利息,在銀行存錢只有1厘,即是說買雷曼的風險比存錢高6倍。有人跟我說不能這樣想,但後來的結果是有目共睹的。」
曹仁超向來大膽敢言,有話直說。他說自己很少評論內地企業,是因為自己不懂看:「第一,我不懂看;第二,我不清楚他有多少含水量。所以我非常佩服其他分析員。」他形容,內地公司仍有大部分是帳目不清,「希望習近平主席真真正正去反貪污,執好帳目。」
人民幣會否取代美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經貿日趨頻仍,人民幣國際化是大趨勢。由2004年起,中國允許個人在香港開立人民幣銀行賬戶,離岸人民幣資金池開始形成,中國財政部及金融機構發行的2至3年期人民幣債券成為最早的離岸人民幣投資產品。2009年,五個內地城市開始試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2010年起,人民幣資金可在本港銀行賬戶間自由劃轉,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迅速,率先推出多種離岸人民幣投資產品。2011年,本港與內地共同推出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試點制度,順利將離岸人民幣市場與在岸證券市場相連。
對外方面,中國人民銀行由2009年開始,已與29個境外貨幣當局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換出人民幣總額逾30,000億。2013年起,人民幣清算服務及 RQFII制度等人民幣業務已被進一步推廣至新加坡、南韓、倫敦、德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市場,人民幣國際化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回顧十九世紀,大英帝國全球殖民,英鎊通行世界。踏入二十世紀,英鎊開始走弱。經歷兩次大戰,歐洲飽受戰火摧殘,美國啟動馬歇爾計劃,協助振興歐洲經濟,美元逐漸取代英鎊的地位。上世紀七十年代,隨着布雷頓森林體系終結,英鎊正式退出世界舞台,美元成為國際流通的貨幣。但40多年後,歷經亞洲金融危機、次按危機以及中國崛起,加上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一日千里,未來會否取代美元的地位?
曹仁超認為,由開始衰落到變為地區貨幣,英鎊經歷至少70年時間,當中最大的原因是兩次大戰後,英國失去大部分殖民地。但現時美國幅員廣闊,兼在全世界駐軍,衰退時間應會較長。「1999年歐羅出現的時候,同樣有人說有機會取代美元。但到15年過去,歐羅仍然是地區貨幣。縱使美元沒有以前的強勢,但經過那麼多挑戰之後,仍佔國際之間的外匯儲備約六成。我相信即使人民幣做到國際化,美元仍會佔45至50%。要見到美元不再受歡迎,我認為,由1970年開始計,至少要70年。」
曹仁超指出,按目前的情況,人民幣最多只能去到歐羅的地位:「未來你跟人談生意,都會以美元為單位,不會是人民幣。所以說,中國人和中國政府,不要過分自我膨脹。」他透露,自己的財產有50%仍是美元;相對地,人民幣只佔大概1%,而他認為這個分配仍會保持一段長時間。
曹仁超介紹
原名曹志明,長期任職《信報》,主管投資分析部。每周一至周六於《信報》撰寫「投資者日記」逾30年,是該報最受歡迎的作者之一,亦是香港其中一位最權威的投資評論家。先後擔任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首席顧問,現為中國高增長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1974年前,曹氏在金融投資公司任職投資顧問,從事證券分析。近年出任多項公職,包括證監會投資者教育諮詢委員會成員、香港大學學生會投資學會諮詢委員、香港科技大學財務學系學生會諮詢委員、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諮詢委員、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財務投資文憑課程諮詢委員等。出版暢銷書籍包括《論勢》、《論戰》、《論性》、《非富不可:給年輕人的投資忠告》等多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