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假期間,偷閒看了朋友介紹多時的《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下稱《OUTPUT》),發現內容不單實用,且趣味盎然,對學與教,啟發良多。
《OUTPUT》的作者樺澤紫苑,是日本一位精神科醫生。他多年來持續通過不同形式,如寫作、社交平台、網絡等,分享自己對心理學、精神科學等應用在生活上的知識,享有「日本最擅長經營網路的精神科醫生」之稱。此書於2018年出版,瞬登暢銷書榜。閱畢全書,明白其受歡迎之因。
作者開宗名義指出「以科學方式,加速自我成長,使人生變得美好」,道出此書的寫作,在追求成長及人生的美好。他以醫者的專業知識,引用科學實證、臨床經驗、個人觀察及身體力行等,說出在學習過程中,輸出輸入所擔當的角色,以及其對促進成長,實踐終身學習的作用。所謂輸入是指閱讀及聆聽,而輸出是指說、寫及做,而《OUTPUT》專談「輸出」。
與其死讀課本,不如多多練習解題
「輸入重要,還是輸出重要?」這是我在這一屆屆中六啟航大會講話時,問中六同學的問題。現場投票,各佔一半。
《OUTPUT》作者以心理學家實驗點出,如要二擇其一,輸出更為重要。而輸入和輸出的黃金比例為三七比,並總結出「與其死讀課本,不如多多練習解題」。我以此勉勵同學,在備考期間,勤加溫習,所謂習,就是演練──output。我續以本書幾個實用的學習方法,送予同學作備考錦囊:
一、牢記的關鍵在運動性記憶:作者以腦神經科學的知識指出,當我們說、寫或活動的的時候,是使用運動神經來活動肌肉,而透過運動神經來獲得的記憶,記住了,便不容易忘記,此所以我們學了騎單單,只要學懂,就永遠不忘一樣。所以作者提示,不要只用眼看,還得念出聲音,並動手寫來背。
二、兩周內運用3次的知識,會轉為長期記憶:常聽人說,重要的東西要說3次,原來是有科學根據的。作者指出一般輸入,即從讀、聽獲得的資訊,會暫存大腦的海馬迴,如果在2至4周內重複地被運用3次,該資訊會被移至大腦的顳葉,變作長期記憶,道出了在短時間內重複練習的重要性。
三、運用情節記憶向人作說明:作者說自己習得的知識,透過向人說明,大腦會更容易保存記憶。而通過情節記憶,即是把要說明的內容串連成一個故事,用這種表達方式向他說明自己記住的事,不單能幫助對方記憶,自己也完成一次輸出練習。
四、寫得愈多,學習效果愈佳:據作者分析,寫作能刺激大腦的網狀激活系統,這樣注意力會集中在眼前事物。而此系統也能發揮過濾器作用,略過不太重要的訊息,更重要的是找到應特別注意的地方──結論是不斷的手寫,就能發揮腦部最大的潛力。作者進一步引用研究指出,手寫的效果遠比打字為佳,並總結出動手做筆記是提升學習效能的關鍵。
書中有意思的點字很多,如「和有深度關係的15個人建立密切關係」、「不是推銷,而是展現價值」、「發呆可以活化大腦」、「不想錯失點子,關鍵時刻只有30秒」、「露出笑容,10秒內就能感到開心」、「花時間琢磨30分的完成品」……都是提升學習效能的有趣課題。
中六啟航會時間有限,我只略談與備考相關的幾點,之後在學校會議上與同事分享、與朋友交流,現通過文字紀錄,回心一想,不就是實踐作者書中的建議嗎?我還在反覆翻閱,嘗試實踐,並開始閱讀姊妹作《INPUT──最高學習法》。在此,誠意向各位推介這本有趣、實用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