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博覽2023於12月13日開幕,為期3天的展覽中涵蓋了不少的教育議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教育城董事會主席李漢祥,以及眾多來自海內外學者出席了開幕典禮。
今年重點在於探討應用人工智能(AI)和其帶來的挑戰,主辦方邀請到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知識實驗室的Rose Luckin教授舉行座談會,談談她對AI發展以及其對教育的影響的看法。
Rose Luckin教授獲Seldon評為教育界20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專門研究使用學習科學的理論和人工智慧技術來設計和評估教育技術。她曾在公立中學任教,曾任薩塞克斯大學副校長,編著《給予學校老師的人工智能》(AI for School Teachers)等書。
AI屬超級助手 唯無法取代人類
以往,使用AI技術的教育工具雖獲得特定群體關注,卻不是教育界的主流。2023年,ChatGPT這一類生成式AI技術出現,為教育界帶來了新的衝擊。Luckin就提到,現代AI技術早於1950年左右已經誕生,而教育界應用AI技術也不是一種新現象。「我常引用一個例子,早於2014年南加州大學便開發了一個技術,由AI扮演學生顧問,透過聲音與學生互動,並分析學生的聲音,以便提供支援。進入2020年,我們看到生成式AI的出現,像ChatGPT這類能產生類人的高質量文本,為AI領域帶來了引人入勝的發展。」
她表示,ChatGPT一類的AI技術基礎,源於在無數的文本範例上接受過訓練,「正是這個原因,它能生成類似人類對話的語言。你也可以讓一個大型語言模型(LLM)從現有的文件中提取和理解關鍵資訊,從而翻譯成不同的語言,或為不同群眾製作不同版本的文本。這些工具不僅對生成工作表或政策有用,也對了解現有的文本十分有用。」然而,她提醒我們需要小心使用這些技術,因為「這些AI常會誤判人類的語言,給出一些錯誤的答案。因此,最好把這些工具視為可以為你快速完成許多任務的超級助手,但仍然需要進行仔細的校對。」
同樣地,AI作為一種工具有助教育界人士應對各種挑戰,然而,這無法取代人類的個性化教學。她強調,這種工作應該用於協助老師教學,如提供個人化的學習路徑、反饋,並且幫助標記教學內容,以及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從而讓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另外,這種技術也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如生成文字、圖片、影片等教學素材。
人類發展空間大 不能反被AI吞噬
社會上有擔憂認為,AI未來會取代人類大部分的工作,Luckin卻認為至少在教育上「AI並不可能替代人類教師」,因為「人類智能的重要性和多樣性是AI無法比擬」。AI的工作應該是要協助人類提升他們的智能,令他們的潛力進化。她認為,要知道怎麼提升人類的智能,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人工智能、什麼是人類智能。
她在2017年一本區分人類與AI的著作中提到,人類的智能是超越AI的。「人類智能可以被劃分為多種組成部分,包括學術智能、社會智能、元智能等。我們必須重視這些能力,這些都是AI無法複製的。儘管人工智能可以處理部分智能,但它無法複製人類智能更複雜的部分。」
她又表示,「面對變得更聰明的挑戰,我們的人類智能仍在不斷發展」。我們怎樣利用技術會改變思考方式,如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導航能力。未來,「我們必須謹慎將哪些認知和情感過程外包給AI,我們不能讓它代行一切,有些東西是人類必須保持的。」所以,她認為目前的AI技術仍然存在局限,人類智能卻含有巨大的潛力,我們不能被AI所吞噬。
AI應為下一代而設 而非謀取利潤
Luckin教授認為,目前人類和AI的關係還是模糊的,普羅大眾對AI的認識不深入。她表示,「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人工智慧,如同閱讀和寫作的基本能力一樣。我們不一定需要理解所有的技術細節或者複雜的演算法,但是我們需要理解它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其優缺點,以及基本工作原理。」
她特別喜歡歐盟對AI的定義:「他們的定義強調了人工智慧系統是通過分析環境,然後根據特定目標和分析來採取行動。」她表示,在解放人類潛力的路上,AI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想要達成什麼目標、目標的可行性、達成目標需要怎樣學習和學習什麼內容等等。
她認為,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內,社會所有人士都需要積極參與到建設AI的過程。「教育是提升我們人類智能的重要途徑,AI應該是為我們的下一代而設,下一代的教育是人類文明的一切,而我們不應把AI這一強大的科技拱手讓予矽谷的科技大亨。他們只為了錢而利用人工智能。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培育我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