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查學校變革的歷史,為什麼學校需要不斷尋求革新與改變?說來說去,起因都是因為大家不大認同一個在60年代的研究發現[1],因該項研究認為:「孩子的家庭背景、社經地位和種族來源乃是最主要影響着學生成就的關鍵因素」。學者Sackney(2007:9)亦認為:「高社經地位的孩子在校的表現較佳,相對社經地位較低下或屬於少數族裔的同學,他們的學業成就則表現較弱。」
校長領導公認為關鍵因素
由上世紀9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的學校變革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流派:一派着重找出與高效能表現相關的學校特質,以供前線教育工作者參考,為的是想幫助學校增加競爭力,終極目標乃是要令有關學校提高生產力、具高效能,我們統稱這一派別為「學校效能」(School Effectiveness)研究。
另一派學者,覺得只知道成功指標是不足以令學校中人明白,怎樣可從現有起步點走到高效能的盡頭,因此他們便索性把精力集中在研究學校改革過程,期望從當中尋找有關改革的成功或不成功因素,供後人借鏡,這亦即是學術界所稱的「學校改進」(School Improvement)研究。
而在歷年的學校效能和學校改進研究當中,校長的有效領導卻被公認是主宰學校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Torrance, 2013),不過就是僅次於教師的學與教效能因素(Leithwood et al, 2004)。
高效能校長的行為與技巧
近日拜讀了一篇有關校長如何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最新學術研究報告(Grissom, Egalite & Lindsay, 2021),那是一份十分具參考價值的研究論文,研究人員翻閱了過去20年來與學校變革相關的國際研究論著,希望從中得到校長如何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啟示。結果發現,研究者確認了校長這個因素,在學生的學習成就當中的影響力,是十分關鍵和重要的。文中是這樣說的:
Effective principals are at least as important for student achievement as previous reports have concluded… Principals have subsequently important effects that extend beyond student achievement. Effective principals orient their practice toward instructionally focused interactions with teachers, building a productive school climate, facilitating collabor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and strategic personnel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processes… (p. xvii)
究竟校長有什麼領導行為可以影響到學生的學業成就呢?據研究指出,高效能校長會展現以下4種領導行為:一、關注教學績效並與教師一起進行教學創新相關工作;二、努力營建一個積極進取及高生產力的工作文化;三、有效促進協作文化和發展專業學習社群;四、妥善管理資源及創造條件去支援學校改進工程。
此外,另在領導技巧方面,成功校長一定要處理好以下3件事情:
一、人(people)的問題:那是指人力資源管理和人際關係的建立,例如在校內建立互相關愛(care)、有效溝通(communication)和真誠信任(trust)的元素;
二、教學領導(instruction)的問題:這裏是指如何提供適當條件,支援及促進教師的教學效能,最終可促成專業學習社群去執行學校改進工作;
三、組織管理(organization)的問題:這裏意指所有有利學校革新轉型的組織管理技巧,例如怎樣善用數據去改善學校整體效能,如何更有效運用內外資源去妥善支持教育改進,以及利用策略性思維去作教育創新等。
當然校長必須積極參與和教學相關的「教學領導」行為。據筆者觀察,上述3個關鍵因素當中,最難的就是「教學領導」這個範疇,因為今天的校長不一定都是這方面的專家。雖然每一個校長都可能擁有自己的強項,但卻不一定是教學領導。
而且今天一般學校的教學,大部分都是以專科專教的原則分配教學工作,校長個人也未必是有能力、有信心勝任給予個別教師有關其專科教學的獨特意見,以致在教學領導工作上,校長比較被動。他們一般會把該科教學領導責任下移至相關科主任、副校長或課程統籌主任身上。所以說,教學領導的成效是因人而異,各校都不盡相同,效果也難有保證。
改革計劃忌急進、不理校情
其次,就是建立「人」關係的這個因素。就如何建立協作力量與專業學習社群,以增強高生產力的學校文化方面,筆者個人認為,原校升任校長的和從外面空降進入學校的校長,優缺點各有不同。原校升級的校長,他/她們熟悉校情,與原校同事關係比較稔熟,好處是不用磨合,便可盡快開展學校領導工作;缺點可能也是因為大家太熟落,要推行改革任務,舊同事們難免會與前人或舊時代比較,新校長要作大動作改變會較難成功!
當然空降校長沒有這個包袱,推行新改策、帶動新作風,都可以放心進行,但需要有技巧!若沒有建立與原有同工信任關係,什麼也不行!特別是改革速度不宜過分急進,否則任何良好意願都未必容易收效,若不配合同工們的特性和準備度,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至於「組織管理」方面,筆者認為這個領導技巧較容易掌握,不過仍然需要視乎校長怎樣善用時、地、人的因素去領導學校改進。沒有同工不喜歡學校投放資源去改善學校設施和提升教學條件支持教學,人力增加、分工明晰可導致工作流程順暢,以數據帶動改革方向令到人人都認清自己崗位的重要性,有誰不贊成?
不過,若校長領導過於自信、自負,不了解民情,決策過程中又沒有和原校同事商討,同工沒有參與,沒有足夠溝通,自然沒有信任。而若改革方向及焦點都錯配,改革計劃不按校情設計,結果亂點鴛鴦,人手配搭不均,甚或未能人盡其才,不能知人善任。所以成功的校長會知道怎樣善用數據去改善學校整體效能,以及想盡辦法去有效運用校內外的資源,從而促進教育改進,並積極地帶動教師以利用策略性思維去突破現況,作改革先鋒,教育創新!
怎樣才是好校長?
作為啟示,筆者有3個問題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究竟:
1. 一個好校長應該具備些什麼素質?
2. 您認為怎樣才是一位好校長?
3. 她/他可以怎樣做才能把一間辦得不太理想的學校,甚至一所已辦得相當不俗的學校變得更加卓越?
有人認為校長必須為人誠信、人道、寬宏有禮和處事公平;亦有意見認為校長除公正外,還要有膽識、對大環境有預見力和能高瞻遠觸(Bosher & Hazlewood , 2008)。另外,Brighouse (1991)認為,一個良好領袖必須擁有歡愉、樂觀性格;熱心和親和力強,是良好的聆聽者;善於管理時間,從不諉過於人;能掌控變革,有清楚的教育遠象和能以身作則成為別人的良好楷模。
況且,要同工尊重、愛戴和支持自己的領導行為,絕不能單以個人魅力、職權、身份、聲望、地位、學歷甚或人際關係、公關技巧等去取悅於人;反之,一個謙卑、恭和有禮兼教學經驗卓越的校長,愈能展現良好品德素養,虛懷若谷,用人為才,愈能取得同工的尊重和信任!
不過,無論怎樣,我們需要在校長領導以外,建立一支能分享共同信念、願景和使命的教師領導團隊!因為在學校裏,我們相信每人都是領導,每一個教師同時也是積極進取的改革追隨者、學習者(鄒秉恩,2016)。在一個互信互助的基礎下,我們才可以施展我們的教育抱負,願我們一起互勵互勉,為香港未來教育理想而努力!
參考書目:
- Bosher, M. & Hazlewood, P. (2008). Leading the leaders for the future. London: Network Continuum.
- Brighouse, T. (1991). What makes a good school? Stafford: Network Educational Press.
- Leithwood, K., Seashore, K., Anderson S. & Wahlstrom, K. (2004). Review of research: How leadership influences student learning. New York: Wallace Foundation.
- Torrance, D. (2013). Distributed leadership: challenging five generally held assumptions. In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3(4): 354-372.
- Sackney, L. (2007). History of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Movement in Canada over the Past 25 Years. In: Townsend, T.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Springer International Handbooks of Education, vol 17. Springer, Dordrecht.
- Grissom, J. A., Egalite, A. J. & Lingsay, C. A. (2007). How principals affect students and schools: A systematic Synthesis of two decades of research. New York: Wallace Foundation.
- 鄒秉恩(2016)。學校變革,誰主浮沉?教師領導可行嗎?香港:灼見名家。
注:
[1]有關”……schools don’t matter, only families matter”的倡議是來自美國1966年著名的Coleman Report (under the titl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研究報告,當時報告一出,令到全世界教育界的人士都嘩然,因為報告指出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是家庭,卻否定了學校教育在培育孩子成長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