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孫中山港大演講100周年 丁新豹教授:香港是國民革命搖籃

孫中山港大演講100周年 丁新豹教授:香港是國民革命搖籃

19世紀末的香港,在孫中山先生的眼中,無論政治制度、市政建設、衛生醫療等方面都比清廷治下的中國內地先進,耳濡目染之下,孕育了革命思想。

本社編輯部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2-23
名家演講錄

採訪:曾紹樑

標籤: 丁新豹國史教育中心國民革命孫中山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皇仁書院遊子歸家香港大學
丁新豹教授解說孫中山先生百年前在香港大學的演講。(曾紹樑攝)
丁新豹教授解說孫中山先生百年前在香港大學的演講。(曾紹樑攝)

今年(2023年)2月20日,是近代中國革命先驅、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在香港大學大禮堂(即今日的陸佑堂)演講100周年,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是日特別在銅鑼灣皇仁書院(前身為中央書院,孫中山先生曾在此就讀)舉行「遊子歸家:孫中山先生在港演說100周年紀念活動」,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監、歷史學者丁新豹教授作專題演講。

應港大學生會之邀 自言如遊子歸家

據1923年2月21日香港的華洋報章報道,孫中山先生應港大學生會的邀請,2月20日到香港大學大禮堂演講,當時他曾說:「我有如遊子歸家,因為香港與香港大學乃我知識之誕生地。」

此前的2月15日,卸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的孫中山,離滬南下,17日抵港,與港督司徒拔會面,翌日再赴港督府(今之禮賓府)午餐。抵港督府時,港督在督轅門口迎接,兩人相談融洽。

當時報章報道,出席孫中山演說活動的,包括港府輔政司施勳(Sir Claud Severn)、御用大律師普樂(Sir Henry Edward Pollock)、殷商何東及陳友仁等,與會者約有四百餘人。學生會會長何世儉(何東之子)致歡迎辭。孫中山當日穿長衫馬褂,頭戴氈帽,精神奕奕,用英語演講。

孫中山和出席演講活動人士合照。孫先生坐在中央,其左為港大學生會會長何世儉;其右為國民黨革命元勳廖仲愷。(香港大學圖片)

何世儉形容孫中山是偉人、紳士及愛國者,「他的名字與中國同義,他的經歷,如果用來寫成書籍,必然引人入勝,如果追求自由是偉大的試煉,那麼中山先生便與偉大共存」!

孫中山又說了什麼呢?丁新豹教授解說,孫中山明確表示,他的革命思想孕育自香港:”I feel as though I have returned home, because Hong Kong and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re my intellectual birthplace.”(「我有如遊子歸家,因為香港與香港大學乃我知識之誕生之地。」)

讚香港平靜有序 歎家鄉混亂不安

丁教授引述孫中山的話說:”Where and how did I get my revolutionary and modern ideas? I got my idea in this very place; in the Colony of Hong Kong!More than thirty years ago I was studying in Hong Kong and spent a great deal of spare time in walking the streets of the Colony.”(「我從哪裏、怎樣產生革命思想和現代思想呢? 我的思想就是在這個地方產生的;在香港這片殖民地!30多年前,我在香港讀書,用了很多空餘時間走在這片殖民地的街道上。」)

今日的陸佑堂,孫中山當年沿着這條石梯進入禮堂演講。(曾紹樑攝)

20世紀初的香港大學,當時有條長樓梯直往山下。(香港大學圖片)

“Hong Kong impressed me a great deal, because there was orderly calm and because there was artistic work being done without interruption. I went to my home in Heungshan twice a year and immediately noticed the great difference. There was disorder instead of order, nsecurity instead of security.”(「香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那裏平靜有序;那裏的文藝創作不受干擾。我每年兩次去我在香山[今中山市]的家,立刻發現很大的差距──那裏混亂代替了秩序;不安全代替安全。」)

「以西人為榜樣,以香港為模範」

孫中山慨歎,香港「開埠」不過70餘年,華夏4000年卻從來沒有這樣的地方。

他又批評內陸城市官員的貪腐,為自己投身革命被指激進辯護,強調民國肇建只有12年,不能因眼前的困苦而否定共和的好處。他相信現階段只是過渡期,目前要忍受的是未來美好生活的代價。

最後,孫中山還勉勵在香港讀書的學生,「以西人為榜樣,以香港為模範,將來返國,建設一良好之政府。」

丁新豹教授指出,孫中山當時對香港的印象,未必是事實的全部,尤其是自1894年起肆虐香港的鼠疫,要到1926年才完結,至今上環太平山街還有供奉客死異鄉華人靈位的「廣福義祠」(俗稱「百姓廟」),默默訴說百年的凄涼。

求學「走出舒適圈」 豐富閱歷開眼界

丁教授的簡報中,有張孫中山親書的簡單自述,清楚說明他「幼讀儒書」,13歲隨母到夏威夷,「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爾後,母親回國,便留島依兄孫眉,孫眉送他去讀「番書」。想來,林肯總統的政府「民有、民治、民享」(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思想,多少也在少年人的腦袋中植了根。

後來,孫眉唯恐弟弟入(基督)教,令其回鄉。丁新豹教授指出,時維1883年7月。當年秋天,孫中山與好友陸皓東損毁了鄉中北極殿的神像,迫於鄉人壓力離開翠亨村,到香港求學,先就讀拔萃書室,兩個月後,轉往中央書院繼續學業。

孫中山在家鄉損毁神像的北極殿。(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圖片)

孫中山1884年4月以「孫帝象」之名註冊入讀中央書院高中一年級,1886年夏高中畢業。有趣的是,他跑到廣州博濟醫院求學了一段日子,才在1887年10月入讀香港西醫書院。(孫中山自述:「余在廣州習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校開設,予以其學課較優而地方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肄業。」)

換言之,香山─檀香山─香山─香港─廣州─香港這段求學的日子,不僅讓少年「孫帝象」開了眼界,而且令他較不少同齡人多了閱歷。當然,他在香港西醫書院認識的何啟、康德黎、白文信等師友,對他日後選擇的人生道路自然有更大影響。

19世紀末的香港,在孫中山先生的眼中,無論政治制度、市政建設、衛生醫療等方面都比清廷治下的中國內地先進,耳濡目染之下,便有了「以西人為榜樣,以香港為模範,將來返國,建設一良好之政府」的想法,孕育了革命救國的思想。

至於百年前的香港的社會環境如何?孫中山在香港結識了哪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謀大事?以至為國民革命奔走一生。丁新豹教授娓娓道來,且容筆者下期分解。

今日港大荷花池畔的孫中山紀念銅像,銅像旁的石塊刻有饒宗頤教授的題辭「扶林薿薿,上庠奕奕;我之有知,根基是植」。(曾紹樑攝)

遊子歸家:孫中山在港演講百周年 2-1

更多精采文章

  • 丁新豹教授:孫中山的香港朋友 出錢出力支持革命丁新豹教授:孫中山的香港朋友 出錢出力支持革命
  • 丁新豹教授:孫中山的後人、支持及反對者與永安創辦人 區鳳墀、謝纘泰、孫婉、戴恩賽、郭泉的故事丁新豹教授:孫中山的後人、支持及反對者與永安創辦人 區鳳墀、謝纘泰、孫婉、戴恩賽、郭泉的故事
  • 3名中學生獲頒青年史學家獎  傳承國史研究精神3名中學生獲頒青年史學家獎 傳承國史研究精神
  • 香港與孫中山──紀念辛亥革命成功110年香港與孫中山──紀念辛亥革命成功110年
  • 丁新豹:十九世紀香港天主教 育嬰是重要使命丁新豹:十九世紀香港天主教 育嬰是重要使命

  • 秦剛促停止鼓譟「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 「不公平」的公平獎賞
  • 學校快速抗原測試應否取消?蔡若蓮:保護同學健康安全為先

本社編輯部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丁新豹國史教育中心國民革命孫中山灼見原創灼見獨家皇仁書院遊子歸家香港大學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金教授表示香港的經驗可供內地參考。(徐佳鳴提供圖片)
灼見報道

金冬雁:新冠未遠離毋須緊張 嚴守三道防線可抗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1
楊博士花了8年半工讀,學會了公司整體運作方式,以及行業的經營經驗和模式,為創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開始。
灼見專訪

珠聯璧合 共創香江茶文化新局──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01
楊孫西博士是香港珠海學院「智珠驪探」系列活動開場嘉賓。
灼見專訪

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31
梁家傑表示,公民黨劃上句點,是因為「沒有人肯接任主席、沒有人肯接任執委」,亦無從籌款,因此很難繼續。(梁家傑Facebook)
灼見報道

創黨16年 公民黨宣布自願清盤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28
左起: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教授。(主辦方提供)
灼見報道

中大醫學院證實改善腸道微生態 有效紓緩新冠後遺症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5-23

影片

  • 黃錦輝教授:美債違約暴露兩黨政治出了什麼問題?中國如何協助美國處理危機?
  • 黃錦輝教授:美國朝野為什麼也爭論ChatGPT?如何讓學生正確認識AI新工具?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敘利亞歷經天災、內戰如何重建? 美國制裁下的文明古國新面貌
  • 黃錦輝教授:G7計劃把北約亞洲化會否得逞?王毅與沙利文會晤能夠改善中美關係?
  • 數碼港CEO任景信:綠色科技如何成為資本新寵、年輕人鍾情的事業?企業怎樣發掘碳數據商機?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阿富汗、敘利亞為什麼是輸出難民最多的國家?揭開塔利班政權神秘面紗
  • 葉問外甥盧文錦師傅:葉問如何智鬥軍閥排長?怎樣三招擊敗日本憲兵教頭?有沒有做過國民黨特務?
  • 太古集團唐偉邦:屋頂耕種,也是可持續發展?今日廢棄之物,是明日可用資源?
  • 曾繁光醫生:社交焦慮症是怎樣形成的? 用什麼方法克服與治療?
  • G20綠色金融推手馬駿博士:推動雙碳要年花16萬億元,錢從何來?歐盟徵碳稅,劫貧濟富?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曾展章:有線電視的前世今生 兼談香港電視業前景曾展章:有線電視的前世今生 兼談香港電視業前景 編輯精選
  • 佛誕感言佛誕感言 常霖法師
  • 除四害除四害 陳家偉
  • 與金冬雁教授對談:面對新冠「二陽」潮,香港的經驗有什麼值得參考?與金冬雁教授對談:面對新冠「二陽」潮,香港的經驗有什麼值得參考? 編輯精選
  • 孩子,加油啊!孩子,加油啊! 陳家偉
  • 「蛙化」也好,「蛇化」也罷:王子為什麼會變成青蛙了?「蛙化」也好,「蛇化」也罷:王子為什麼會變成青蛙了? 潘文慧
  • 一個不會發燒的病人──評港事三則一個不會發燒的病人──評港事三則 張宗永
  • 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細說與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習因緣──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本社編輯部
  • 由知港滬到知東盟的重要性由知港滬到知東盟的重要性 張建雄
  • 一個民族兩種青年人態度 未來發展前景或會成兩樣一個民族兩種青年人態度 未來發展前景或會成兩樣 阮紀宏
  • 珠聯璧合 共創香江茶文化新局──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珠聯璧合 共創香江茶文化新局──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專訪 本社編輯部
  • 5月兩個峰會各有心思5月兩個峰會各有心思 張建雄
  • 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立  委任王于漸劉兆佳鄭永年等56人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立  委任王于漸劉兆佳鄭永年等56人 本社編輯部
  • 書店風景書店風景 張灼祥
  • 金冬雁:新冠未遠離毋須緊張 嚴守三道防線可抗疫金冬雁:新冠未遠離毋須緊張 嚴守三道防線可抗疫 本社編輯部
  • 從傳奇看唐代男女之放浪從傳奇看唐代男女之放浪 楊興安
  • 夏寶龍訪澳門 對港澳及大灣區的意義夏寶龍訪澳門 對港澳及大灣區的意義 盧兆興
  • 香港應該創建世界級和有權威性的知識型機構香港應該創建世界級和有權威性的知識型機構 謝祖墀
  • 陶傑:《奧本海默》此時此地的弦外之音陶傑:《奧本海默》此時此地的弦外之音 編輯精選
  • 2元乘車優惠是另類「維穩費」2元乘車優惠是另類「維穩費」 陳景祥

推薦作家

  • 楊興安
  • 周延
  • 莊太量
  • 益行
  • 潘銘基
  • 沈言
  • 鄭明仁
  • 陳景祥
  • 郭一鳴
  • 蘇文傑
  • 潘文慧
  • 温愛詩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