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孫中山力倡開放 吸外資振興經濟

孫中山力倡開放 吸外資振興經濟

──楊天石教授解讀一戰後中國現代化計劃

孫中山起草《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有多重目的,其一是為了吸引外資,振興中國實業,同時也受了美國威爾遜主義的影響,企圖為人類找到一條消除商業戰爭,從而消除武力戰爭的道路。

本社編輯部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18-05-17
灼見文化

採訪:曾紹樑

標籤: 十月革命協約國孫中山振興中國第一次世界大戰蔣介石
孫中山提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互相為用」的見解,大半世紀後才在中國實現。(Wikimedia Commons)
孫中山提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互相為用」的見解,大半世紀後才在中國實現。(Wikimedia Commons)
0
SHARES
474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內地研究蔣介石日記第一人、曾著作四冊《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的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教授,上月初應邀出席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樹仁大學歷史系及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的「中國與世界:競逐新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周年紀念國際研討會」,並發表主題演講,講題為「孫中山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分析精闢獨到,主要論點包括:一、孫中山先生為反對中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投入極大精力;二、德國人資助孫中山「護法」,令人想起德國人資助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但德國助列寧之數額肯定遠超孫中山;三、孫中山提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互相為用」,以促進世界文明的見解正確。本社分三篇刊登楊教授的演講內容,此為第三篇。

俄國參戰間接導致羅曼諾夫皇朝崩潰,十月革命後,已退位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更遭殺害。(Wikimedia Commons)

倡中德俄合作 打倒北洋政府

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劇了俄國和德國的社會矛盾。

楊天石教授指出,長期戰爭的消耗令俄國的經濟體系崩潰,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軍火補給困難,士兵極度厭戰,終於在1917年3月(俄暦2月)8日至12日爆發了2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304年歷史的羅曼諾夫王朝告終,俄羅斯出現兩個並存的政權──臨時政府與彼德格勒工農兵代表蘇維埃。4月6日,列寧在德國政府和軍方支持下,從瑞士回國。11月7日(俄曆10月25日),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黨人,推翻了以克倫斯基為首的臨時政府,史稱「十月革命」。1918年3月3日,俄羅斯蘇維埃政府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退出大戰,條約內容包括割地賠款,惟不久德國戰敗,蘇俄立即廢除條約。

孫中山注意到俄德政局的迅速變化,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成功,他均有電賀;德國戰敗,魏瑪共和國成立,他又認為德國「已投入世界思潮中,實可謂武力及軍閥之力已為民眾力所敗」。1918年11月,孫中山向德國提出中德攜手合作,驅逐英日等協約國在華勢力,又呼籲德國聯絡俄共,讓俄境內約12,000名華人,與10,000名德軍合組軍隊打回北京,打倒北洋政府。惟當時德國已戰敗,德國人認為孫中山的計劃「近乎狂想」,無法實行。

然而,孫中山並沒有放棄中德俄三國聯盟的想法,1921年7月,他再派代表朱和中赴德,與同樣主張三國聯盟的德國前駐華公使、前外長辛慈聯絡。孫中山認為德、俄將能以「對等之條件」對待中國,其政策將最有利中國。朱和中歸國後,孫中山又派鄧家彥赴德執行此任務,惟1922年陳炯明兵變,搜出孫中山派朱和中赴德時的三封信,並在香港報章發表,引起一場風波。

孫中山提出的實業計劃,包括興建十萬英里鐵路。圖為民國初年中國的火車。(Wikimedia Commons)

號召世界各國 投入中國實業

與此同時,這段期間居於上海的孫中山,又開始以英文起草《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這份計劃洋洋灑灑,分為六大部分,包括:

一、建設北方大港、南方大港;

二、建設10萬英里鐵路、碎石路100萬英里;

三、增設遍及全國的電報線路、電話、無線電;

四、建立冶鐵、煉鋼、製造水泥的大型工廠;

五、發展礦業、農業、發展蒙古和新疆的灌溉;

六、向東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移民等。

楊教授指出,這是一項雄心勃勃,使中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龐大計劃,需要大量資金。孫中山號召世界各國「利用戰時宏大規模之機器」,「完全組織之人工」,轉而投入中國的實業。這樣,既可幫助中國取得「突飛猛進之進步」,又可幫助各國解決「戰後工人問題」,真是「一舉兩得」。

孫中山認為,戰後各國要恢復戰前經濟狀態,必須開發中國「富源」,使中國成為世界「無盡藏之市場」和「吸收經濟之大洋海」,消納餘貨,吸收資本,「凡諸工業國其資本有餘者,中國能盡數吸收之」。孫中山認為,這樣就能夠在全世界範圍內消滅「商戰」,他說:「近世世界戰爭,已證明人類之於戰爭,不論或勝或負,均受其殃,而始禍者受害彌重。此理於武力戰者固真,於以貿易戰者尤確也。(美國)威爾遜總統今既以國際同盟(國際聯盟)為防止將來之武力戰爭,吾更欲以國際共助中國之發展,以免將來之貿易戰爭。則將來戰爭之最大原因,庶幾可以根本絕去矣。」

受威爾遜影響 圖消弭競爭杜絕戰爭

楊天石教授認為,孫中山起草《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有多重目的,其一是為了吸引外資,振興中國實業,同時也受了美國威爾遜主義的影響,企圖為人類找到一條消除商業戰爭,從而消除武力戰爭的道路。

孫中山不僅希望消除將來的「武力戰」,也希望消除看不見硝煙的「貿易戰」,然而,楊教授指出孫中山不了解的是,毀滅生命,財產和人類文明的戰爭固然要反對,但正當的、合理的商業競爭卻可促進生產、技術和管理制度的發展,是不會消滅也不應消滅的。孫中山以為中國的實業發展了,「富源」開發了,「貿易戰」就會消失,「武力戰」也會隨之絕跡,未免過於天真。

與中德俄三國聯盟倡議相比,《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無疑更面向世界,目的是寫給各國的政治家和實業家作參考。計劃起草後,孫中山首先寄給美國官方,儘管反應正面,卻無實質意見。倒是美國商務總長提出了質疑,指即使實行該計劃的一小部分,尚需「數十萬萬金元」,而多數項目在初期的若干年間不可能獲得巨大利潤,「其必要之債所需利息如何清付」?這個問題確是孫中山無法回答的。

首倡資本主義「造成」社會主義

無論如何,《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為中國的現代化提出最初的藍圖,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指出新路徑、新展望。尤為重要的是,孫中山稱:「吾之意見,蓋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而調和此人類進化之兩種經濟能力,使之互相為用,以促進將來世界之文明。」

楊天石教授認為,孫中山超出同時代許多中國革命家的高明之處,是並不一味排斥資本主義,且承認它是促成「人類進化」的「兩種經濟能力」的一種,主張「取那善果,避那惡果」,提倡開放政策,力圖吸收外國資本、外國人才、外國技術和管理方法,用外國的資本主義來「造成」中國的社會主義,「顯示出孫中山的睿智和辯證精神」。

楊教授進一步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以來的歷史,已經證明孫中山關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互相為用」的見解是正確和可行的,在可見或可預見的未來,歷史也許就會這樣一步步發展下去。

楊天石教授認為,孫中山超出同時代許多中國革命家的高明之處,是承認資本主義是促成「人類進化」的「兩種經濟能力」之一。

 

本系列文章

孫中山反對段祺瑞 力阻中國參戰──楊天石解讀中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爭議

「中國版列寧」反對參與一戰? ──楊天石教授解讀德國資助孫中山經過

孫中山力倡開放 吸外資振興經濟──楊天石教授解讀一戰後中國現代化計劃

更多精采文章

  • 孫中山反對段祺瑞 力阻中國參戰孫中山反對段祺瑞 力阻中國參戰
  • 「中國版列寧」反對參與一戰?     「中國版列寧」反對參與一戰?     
  • 黃天:南潯子弟不紈絝 助孫中山革命 扶蔣介石上位黃天:南潯子弟不紈絝 助孫中山革命 扶蔣介石上位
  • 傅秉常嶄露頭角 輔助孫中山父子傅秉常嶄露頭角 輔助孫中山父子
  • 錢穆一生傳道授業,為中國文化招魂錢穆一生傳道授業,為中國文化招魂

0

本社編輯部

View all posts
標籤: 十月革命協約國孫中山振興中國第一次世界大戰蔣介石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策劃出版的兩本1950年代攝影鏡頭下的香港及新加坡攝影集。(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報道

流光迅影香港情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22
馮康醫生表示,若香港能普及接種率,加上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有效,預計到年底疫情應該有希望受控。(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醫療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即使打了疫苗,仍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20
習近平說,國際上的事應該由大家共同商量,世界前途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展現更多責任擔當。(觀察者網圖片)
灼見報道

習近平: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 鄭永年:盼中國深度開放 可改變亞洲格局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20
蒙代爾生前曾說過一些「金句」,為美國傳媒津津樂道。(灼見名家製圖)
國際觀

美前副總統蒙代爾高齡93逝世 曾聯署公開信〈中國不是敵人〉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20
蔡英文(前中)4月15日在招待美國代表團晚宴上表示,她期待深化台灣和美國的夥伴關係。(蔡英文facebook)
大中華視野

日捲入中美台政治 台勢成中美爭拗磨心

作者: 盧兆興
2021-04-19

影片

  • 曾鈺成:政改以往透過「循序漸進」已成絕路 以「愛國者治港」重新出發達至雙普選
  • 劉兆佳教授:香港新管治模式撥亂反正 選委會改革令新政治人才政治人才湧現
  • 金耀基教授:中國快速崛起因擅於吸收西方文化 未來願景是建構現代文明強國
  • 段崇智校長:香港中大最早闖進大灣區建發展平台 有志者想創業創新須走出舒適圈
  • 曾鈺成:投白票不應成為抵制選舉手段 愛國陣營不會全面封殺 泛民仍有勝算
  • 張炳良教授:香港原有普選路線圖已窮途末路 中央提出新軌道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 段崇智校長:香港中大為大灣區引進外國大學資源 趁西方反華浪潮搶先吸納傑出學人
  • 雷鼎鳴:中國敢於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團結世界多國迎接中美新冷戰
  • 黃錦輝教授:香港加快推動數碼人民幣作為RCEP交易貨幣 善用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服務大灣區
  • 袁彌昌:21世紀民主與專制效用之爭 新冷戰下從現實主義看中美關係新發展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顧小培:打疫苗「血栓的疑惑」 「捽」針口弄巧反拙顧小培:打疫苗「血栓的疑惑」 「捽」針口弄巧反拙 本社編輯部
  • 福島核廢福島核廢 陳文鴻
  • 律師雙雄志同道合 名家書畫只展不賣律師雙雄志同道合 名家書畫只展不賣 本社編輯部
  • 黑與白黑與白 常霖法師
  • 戰狼不吃這套 紅粉熱議杯麵戰狼不吃這套 紅粉熱議杯麵 丁望
  • 褚簡寧「退下火線」 停主持「清心直說」 大減報章專欄褚簡寧「退下火線」 停主持「清心直說」 大減報章專欄 本社編輯部
  • 比梵高小十歲的中國畫大師比梵高小十歲的中國畫大師 益行
  • 瀟湘夜雨  千古傷心人莫大瀟湘夜雨 千古傷心人莫大 楊興安
  • 哀之還是嘲之?哀之還是嘲之? 張建雄
  • 明德格物明德格物 陳家偉
  • 天下去得的中國市場天下去得的中國市場 張建雄
  • 中國霸權?中國霸權? 陳文鴻
  • 吳靄儀給港人上了一堂法治課吳靄儀給港人上了一堂法治課 王永平
  • 陶傑:王夫之死陶傑:王夫之死 編輯精選
  • 悼花園街悼花園街 黃珍妮
  • 818黎智英等九子判刑8-18月 全球嚴厲譴責 Jimmy Lai + 8 Jailed for 8-18 months for Aug 18 Rally Prompted Global Condemnation818黎智英等九子判刑8-18月 全球嚴厲譴責 Jimmy Lai + 8 Jailed for… 楊必興 P H Yang
  • 段崇智:吸引海外華裔學者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段崇智:吸引海外華裔學者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 本社編輯部
  • 公務員不獲讚賞 士氣低落原因公務員不獲讚賞 士氣低落原因 湯文亮
  • 百年樹人,由品格教育開始百年樹人,由品格教育開始 屈家妍
  • 住屋供應短缺  城規會責任最大住屋供應短缺 城規會責任最大 施永青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海星
  • 洪蘭
  • 丁惠芳
  • 李文基
  • 鄧希煒
  • 張玉峰
  • 陳景祥
  • 謝祖墀
  • 胡孟青
  • 鄭楚雄
  • 張灼祥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