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教育 孟母三遷的意外收穫

孟母三遷的意外收穫

至於「孟母三遷」,一般人在意她的取捨依據,甚至帶有階層歧視的意識。不過對幼童的成長來說,遠離市井營利之徒以及生死墓葬的玄虛想像,作為啟蒙教育的抉擇,正如孔子因材施教的「無(毋)友不如己者」。

許志榮 作者: 許志榮
2022-10-08
教育眼

標籤: 儒家文化孟母三遷家長伴讀灼見原創灼見獨家音樂椅效應
只要活得有意義,或去或留,無論哪裏,到了下一代就是故鄉,或者更悠久的故鄉。(作者提供圖片)
只要活得有意義,或去或留,無論哪裏,到了下一代就是故鄉,或者更悠久的故鄉。(作者提供圖片)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大局而言,教育圈裏師生流失是社會的膏肓之疾,必定為民生建設和族群發展帶來持續的衝擊。如果問題癥結沒有紓解,一切召喚、吸引,只會在學年周期之外,送往迎來,延伸音樂椅的效應。以技術主義的操作留住人才、栽培新秀,最後只會留下望「洋」興嘆的遺憾。關鍵所在,是對教育專業的珍惜和尊重,理解整體社會的憂慮所在,檢點政治的敏感和介入程度,以真誠的文明氣象力挽狂瀾,凝聚民心士氣。

至於「孟母」的考慮,人望高處,水向低流──所謂「高低」,不但關乎經濟民生,還有回憶與現實的對比,當然更包括對未來的推斷。只要有條件,為人父母一定給孩子最高素質的教育,而且要擴大他們日後從容發展的空間。當前香港教育環境的未知之數實在太多了,而且何去何從、分寸在哪裏,曾經存在的制約已經萬馬齊瘖,家長的心聲還有什麼機制可以反映?最後,有條件的家長唯有付出人生代價,為了下一代,依依不捨離開這個曾經栽培自己的地方。

歷史轉捩點糾纏着一個一個家庭血脈流離的故事。裏面許多沉重的情節,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細意推敲,好好演繹下去。

孟母三遷的前提

孟母非常注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生活啟發。「斷機教子」(註1)就是以現實情境營造童話效應,精簡凌厲,勝過千言萬語。而且傷物不傷人,喚起了孟子的疼惜之情,進而抖擻奮發,所以成為家庭教育的典範。

至於「孟母三遷」(註2),一般人在意她的取捨依據,甚至帶有階層歧視的意識。不過對幼童的成長來說,遠離市井營利之徒,以及生死墓葬的玄虛想像,作為啟蒙教育的抉擇,正如孔子因材施教的「無(毋)友不如己者」(註3),大概無可厚非。

至於故事的情節,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實在有點《荀子‧勸學》的味道。不過細看典故的發展,趙歧的〈孟子題詞〉說:「孟子生有淑質,幼被(蒙受)慈母三遷之教。」儒家的主流思想認為人皆有善性,孟子的「淑質」應指善性以外的優越素質。

結合故事情節,他住在墳墓附近就模仿拜祭的儀式作為嬉戲,遷居市集就模仿商販吹噓買賣之術,搬到學校旁邊就模仿士大夫進退有度的禮節,這是一種隨機模仿的活潑自學的精神。按趙歧的說法,「孟軻」成為「孟子」的關鍵在於善良的人性、好學的個性和後天客觀環境的成全。客觀環境包括後來他遇上的良師益友和周遊列國的歷練。

市井與墓葬的人間啟發

孟母遷居市集和墓地邊緣或者令現代人大惑不解。她第一、二次搬家可能是隨機或無奈的選擇,但以母親的身份與孩子一起面對成長的考驗,實在難能可貴──孩子投入當下的戲仿玩樂,母親則在意孩子的人格發展,最後她以明智的取捨改變了孟軻的命運,讓他變成孟子。不過孟母未必留意到,其實隨機的成長經歷啟發了孩子對現實生活的敏銳觸覺,甚至為他日後的學說注入鮮活的人間元素。

請看〈魚我所欲也〉這個充滿市井風味的短篇:「魚」與「熊掌」有市有價,生死貴賤是榮辱的考驗;「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是庶民的求生本能;「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是街頭巷尾的尊嚴;「萬鍾則不辯(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是現實利益兌換人格品位的拷問;「向為身死而不受」以一敵三,揭示俗世虛榮的陷阱──「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由物質享受到男女之欲,由家庭倫理到泛泛之交,都是根據俗世設想出來,牽動人心的實情實境。

至於其他篇章,例如〈公孫丑‧上篇〉:「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源於市井,生死攸關。〈離婁‧上篇〉承接淳于髡的話題,以「嫂溺,援之以手」表達「天下溺,援之以道」的終極關懷,就在生死存亡之間。因為童年見證過庶民生計,孟子對現實生活的感觸非一般富家子弟可及。他在〈告子‧下篇〉列舉了多個民間生活的相關例證,確認草芥之民只要堅守初心,懂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都可歷練成才,有所成就。理念闡釋與行文語調之間沒有半點階層歧視之意,對各種人生考驗的描述更充滿體貼的生活感: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且看儒家另一支脈的荀子,〈勸學〉一文中所舉的例證,除了歷史人物,就是「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致千里」、「假舟楫絕江河」是物理現象;「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跬步至千里」、「積小流成江海」是算術知識;「騏驥」「駑馬」的懸殊、「蚯蚓」「螃蟹」的差異,是生物的設例──全都是客觀世界的素材,與孟子的論述風格迥異而各有千秋。孟子在意人格成全,荀子強調社會規範,或與他們的成長經驗相關。

後記──「去留肝膽兩崑崙」(註4)

回到當下的家長抉擇,心在,人在,而且我們都有記憶。只要活得有意義,或去或留,無論哪裏,到了下一代就是故鄉,或者更悠久的故鄉。

甚至,下一回合申報籍貫的時候,我們只能以星際文字寫下「地球」的稱號。

註:

1. 斷機教子
2. 孟母三遷
3. 無友不如己者;見《論語‧學而》
4. 去留肝膽兩崑崙:見譚嗣同〈獄中題壁〉。

更多精采文章

  • 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心態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心態
  • 書法──蘊含豐富華夏文化的藝術書法──蘊含豐富華夏文化的藝術
  • 再來的移民潮再來的移民潮
  •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 改變生命的初中職場實習改變生命的初中職場實習

  • 什麼是真正的兒童畫?
  • 赤皮仔自學團
  • 「創傷後壓力症」(PTSD)、教師壓力

許志榮

資深語文教師,《信報》前「教育眼」專欄作者,致力於反芻成長經歷及總結個人教學得失,化作春泥更護花;並以教育工作者的心眼、文化傳承的觸覺和視野評論時事,期望化民成俗,回饋社會於萬一。主要著述:《教育三重奏》。與教育相關的研習興趣:語文教學、語文考評、經典教學、文化傳承、啟蒙教育、全人教育、道德教育、國民教育及公民教育。
View all posts
標籤: 儒家文化孟母三遷家長伴讀灼見原創灼見獨家音樂椅效應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李白一出場,便是一個少年游俠的模樣。(《長安三萬里》預告截圖)
灼見文化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1
何教授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亦曾任建築學院院長,培育了不少建築專才。(照片由何培斌教授提供)
字旅相逢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作者: 馮珍今
2023-09-21
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國有「後來者優勢」,不會陷入《廣場協議》後日本的困境。(灼見名家圖片)
名家演講錄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0
早在2012年,他就發表了《國民教育與藝術文化》,認爲最爲理想的國民教育,就是學習中國文化,愛中國文化就是愛國。(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0
對於風波未息的中大校董會事件,郭少棠教授想問:大學教職員對於大學教育的承擔,對文化的影響做了多少事?立法會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又掌握了幾多?
灼見專訪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0

影片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 陳文鴻教授:美強中弱 中國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北京怎樣防範政商學精英叛變?
  • 黃錦輝教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為何無功而返?華為新手機技術無懼美科技禁制?
  •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 張仁良教授:擔任教大校長10年 教師培訓制度有何革新? 怎樣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 本社編輯部
  • 500年一遇暴雨與氣候變化500年一遇暴雨與氣候變化 余遠騁
  •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本社編輯部
  • 本港劉國松的大弟子──陳成球本港劉國松的大弟子──陳成球 益行
  •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本社編輯部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 本社編輯部
  • 香港能否成為亞洲人中外融合電影的基地?謝嘉怡和Lyman有否機會做主角?香港能否成為亞洲人中外融合電影的基地?謝嘉怡和Lyman有否機會做主角? 李偉民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本社編輯部
  • 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 編輯精選
  • 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 本社編輯部
  • 刷牙與洗牙刷牙與洗牙 常霖法師
  • 李白的劍與高適的槍──乘風三萬里,夢回盛唐去李白的劍與高適的槍──乘風三萬里,夢回盛唐去 本社編輯部
  •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本社編輯部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 文灼非
  • 談帶着魅力的女性談帶着魅力的女性 楊興安
  • 《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家國情懷《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家國情懷 彭泓基
  • 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 車品覺
  • 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 張建雄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譚新強
  • 劉銳紹
  • 艾雲豪
  • 車品覺
  • 余錦明
  • 周光蓁
  • 張宗永
  • 潘文慧
  • 李大齊
  • 林嘉良
  • 黃錦輝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