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自小好學,他晚年時總結了自己一生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可說是達至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一生的經歷非常豐富、由幼年、少年、青年、成年、壯年和晚年都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和挫折,人生的歷練使他更理解人生。
三十而立,廣收弟子
他生在春秋中期,禮崩樂壞、國家混亂、社會複雜。就如他生活的魯國,魯國國君大權旁落於「三桓」,即三個卿大夫,而每個卿大夫的權力又被不同的家臣所架空!除了魯,齊、衞、晉、楚等各國的境況,大抵如是!
孔子是士人出身,一心「從政」,所以他常品評齊桓公時的管仲,也欣賞齊景公時的晏嬰等政治家。當然他最仰慕周公。周公雄才偉略,武王死後,輔助成王7年,待成王18歲便交還政權給他。
孔子到了30歲已經發展了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法,希望可以入仕,一展抱負。當時,孔子的博學和聲望已經聞名於魯國,有不少人慕名而來,拜師學禮。當中也有貴族送子弟來求學,比如魯國大夫孟僖子臨死時,囑咐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去找孔子學習,當時孔子34歲。之後,南宮敬叔向魯昭公建議派孔子和他去周的京城洛陽去學禮,讓孔子有機會和老子會面。孔子向老子問禮,是一件令人津津樂道的大事。
「三十而立」,孔子大約30歲開始廣收弟子,所以他最早期的弟子和他的年紀差不多,包括顏淵的父親顏路、曾參的父親曾點。孔子一生最親近的弟子子路也屬於第一批弟子,他只比孔子小9歲,即大約22歲便追隨孔子,前後跟隨了差不多40年。
五十知天命,周遊列國
孔子51歲出任魯國的中都宰,之後先後出任司空和司寇等職位。因此,由30歲至50歲是孔子主要的教學20年,廣收弟子,有教無類,這個時期的教學重點是教弟子入仕當官。孔子由54歲至68歲離開魯國,所謂周遊列國,希望遊說諸國推行仁政德治,可惜因為種種原因未能獲得國君的重用,而他大部分日子都消磨在衛國呢!
孔子68歲時,由弟子冉有建議季氏邀請孔子返魯。回魯後的5年,孔子專注教學和文化工作,修訂《詩經》、整理《尚書》、 編寫魯國編年體歷史《春秋》。這個時期,孔子也收了一批學生如曾皙的兒子曾參等。但孔子的晚期教學重點不在「為政」,反而是文化工作。
孔子和弟子的關係密切,一同生活,非常親近。最得意的門生一定是顏回(子淵),而成就較高的有冉有和宰予。而子貢也是孔子的一位重要學生,他口才了得,又懂經商,在經濟上一直支持孔子,孔子死後,學生都在孔墓旁守喪3年,但子貢更守喪6年。
周遊列國,無功而返
孔子晚年之痛是「白頭人送黑頭人」,首席愛徒顏淵30來歲便病死,兒子孔鯉又在50歲去世,最親近的子路又在衞國的政變中遇害慘死,更被人剁成肉醬!
孔子和他父親孔紇一樣遺傳了長壽的基因,雖然有14年過着奔波勞碌的日子,所謂「周遊列國」,其實只是迫不得已。在衞國、晉國、陳國、楚國間奔波流浪,其間還曾被監視、包圍、迫害、失散和斷糧,十四載無功而返!
傳說孔子出世與瑞獸麒麟有關。孔子73歲那年,有人在山森殺死一隻「獨角」的獸,孔子心知自己命不久矣。之後孔子真的生病,7天後病逝!哲人其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