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系統ChatGPT發布後,火爆全球,更對現行教育規劃產生很大衝擊。除了對課程和教學設計的大幅度調整要求外,專家都認同要再加強學生綜合素養的教育。在更多相關目標的建議中,審美能力都排在首位,其次是語言表達。以幼兒繪畫發展和藝術學習,就比以前顯得更為重要。那麼,在家教美育的層面上,下面提及的問題,家長可以多加關注:
培養幼兒要準備什麼?
就是準備顏料、紙張、漿糊簡單材料、工具已很足夠,加上一雙小手,不花力氣就可以有多元創作變化。讓孩子自己動手,留下童年的圖像記憶,從小多陪孩子玩繪畫活動,便能自然地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及審美觀。就算寶寶沒有與生俱來的畫家天份,也能成為「素人」藝術寶寶。這麼簡單,不試試真的對不起自己!趕緊帶家裏的寶寶一起玩玩繪畫遊戲。
幼兒繪畫能力發展歷程
有的父母會說:「寶寶的『大作』看起來都像胡亂塗鴉一通,究竟哪些是具有價值性的呢?」簡單教你一些判定的方法,就幼兒各年齡段的繪畫能力發展重點及特徵作說明,可讓你判斷該扔的扔,該留的留,絕不錯丟一件。
很多專家指出,從無意義的塗鴉畫到有主題、有意義的創作內容,我們可以得知,幼兒繪畫的發展是有順序性及有層次性的。過程大致如下:
1. 形式階段──2歲以前
2歲以前這個階段又稱為塗鴉期或錯畫期,寶寶的繪畫只是無意識的手臂反復運動的結果,是無意義、無內容的畫線時期,以純運動感覺活動為興趣中心。寶寶可透過線條塗鴉來獲得筋肉活動的滿足,以打好日後寫字及畫畫的基礎。
2. 形狀階段──2歲至2歲半
2歲至2歲半是寶寶的象徵期或命名期,其特徵為:幼兒會針對其所描繪出來的圖案加以象徵性地說明、解釋或命名。在此階段當中,孩子可通過手臂運動獲得快感,並可通過畫的過程及解說的機會,增進對事物的觀察力與想像力的發揮,以及練習語言表達的能力。
3. 圖形階段──2歲半至4歲
2歲半至4歲為前圖示期,幼兒能畫出略具像實物的形象,但暫時只能畫出部分的圖案來代表全形體的全部,而且其所使用的色彩也可能與原事物的色彩無關,題材則以人物畫居多。此時繪畫活動的價值在於可幫助孩子了解人、事、物的關連,並滿足其好問及好奇心。專家建議,父母可在此時期多讓幼兒學習觀察形體的特徵與事物具體的結構及關聯。
4. 圖示階段──4歲至8歲
正值圖示期發展的大寶寶,其繪畫特徵為:寶寶不是在畫他所見的事物,而是在畫他所知道的東西。通常的畫法有透明式、擴散式、強調式、擬人畫等,均可借此增進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促使其生理、心理與外界的廣泛連結,是人格、價值觀與習慣培養的重要階段。
上文論述對專業美術老師可能是耳熟能詳,但一般家長未必能對各個發展階段能恰當理解,這有需要校內、校外教育機構提供相應幼兒作品加以說明(可以上載到學內相關網站或附錄在校外機構課程小冊子內)或是舉辦家長美育沙龍交流。這方面的家長美育有需要大大加強,是為社區藝術教育拓展的重要環節,可以加強家校溝通,也是「以客為本」教育服務原則的應有考慮。
有需要進一步交流、探究,歡迎電郵至lamkk2008@gmail.com聯繫。
亞太家長美育系列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