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24年5月20日,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在其就職演說上談及:「台海和平已是全球穩定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更是國際社會高度的共識。」他還宣稱,將以持續推動台灣民主和平繁榮的現狀為己任,致力發展五大信賴產業,包括AI與半導體產業,並扶植中小企業、促進經濟包容性成長等,承擔責任,積極貢獻世界。
在兩岸問題上,賴清德提出了所謂「不卑不亢、維持現狀」的政策立場。怎麼看賴清德就職?九二共識也已蕩然無存?全文分文章和問答環節,本篇為文章部分:
雖然賴清德總體上延續了蔡英文時期的兩岸政策框架,但處處表現出超越蔡英文的意向。他的「520」演講通篇提及「台灣」近80次,試圖將大陸和台灣對等,強調所謂「中華民國」的存在。這類表述游離於「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之間,作為台獨力量的核心人物,他的講話仍然在製造兩岸矛盾,台獨風險依然在增加。儘管蔡英文時期已經離「一中各表」漸行漸遠,九二共識也已蕩然無存,但賴清德仍然在這條路上愈走愈遠。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未來4年台獨風險仍然很高。
民進黨班子誤判 與美日關係拉近
從島內和島外的因素看,共有四種因素在加速驅動台獨趨勢:
第一個因素是島內政治力量的推動。儘管賴清德只獲得了約40%的選票,但他依然主導了行政權,可以製造和挾持民意推動台獨。賴的副手與美國有着更緊密的關係,試圖加速台灣地區與美國的整合。考慮到他和副手組成的領導班子基本上都是本土派系,他們的台獨傾向性非常顯著。
第二個因素是民進黨內政治力量的誤判。民進黨僥倖地認為,儘管這些年沒有承認九二共識,台灣照樣生存下來了。他們天真地認為,這是因為美國、日本幫助台灣地區拒統,是美國和日本阻嚇了中國大陸的統一行動。他們總覺得只要有美國、日本等國的支持,就可以組織對抗和威懾大陸,讓台灣地區「武裝到牙齒」。同時,民進黨還認為中國大陸沒有解決台灣問題的能力。隨着賴的班子與美日關係的進一步拉近,新上台的班子對台獨的幻想不僅會繼續存在下去,而且還會得到強化。
美國打認知戰 民粹主義令人憂心
第三個因素是美國極端的反華立場。美國正在進行認知戰,從外部塑造對中國的認知。美國和日本的行政當局,都認為中國大陸正在加速謀求武力統一。自特朗普政府開始,美國就強化了與台灣地區的關係,採取西方所謂的「制衡」對策,以平衡中國大陸在台海的影響力,設法阻礙中國統一。美國試圖從地緣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發動對華認知戰。一是如果中國台灣與中國大陸統一,那麼美國盟友將失去第一島鏈──尤其是日本。美國也擔心自身被趕出第一島鏈。二是鑒於台灣當前在國際芯片領域中佔主導地位,如果大陸得到台灣的芯片技術,中國就可以主導全球芯片產能。三是美國有意把台灣地區塑造成類似耶路撒冷般的民主聖地,製造所謂「如果台灣被統一,全球民主將遭受重創」的認知。美國的做法一方面進一步給台獨分子製造了錯誤的想象,強化了台獨分子的決心;另一方面為可能的軍事衝突作輿論準備。美國塑造所謂的「全球東方」,竭力渲染民主與專制的對立,在全球範圍內掀起所謂的專制與民主之爭,把中、俄、朝、伊等國塑造為邪惡軸心,這無疑加深了台灣地區、日本等對中國的誤判。
讓人感到擔憂的第四個因素是民粹。我們內部也出現了一些民粹主義聲音,認為只要軍事力量足夠強大,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台灣問題。但不要忘記,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我們不能忽視台灣同胞的感受。一味渲染戰爭的民粹思想其實與台獨分子和美國的窮兵黷武的思維如出一轍。
對此,中國要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作出理性判斷,極力促進和平統一的方案。
美國仍避免直接的軍事介入
客觀而言,時間仍然在我們這一邊。島內的政治力量高度分裂和分化,並非只有民進黨一派政治力量。超過40%的選票支持並不代表賴清德就能只手遮天。與老一輩以意識形態看待中國大陸不同,對台灣的年輕一代(Z世代)而言,民主愈來愈是虛幻的口號。他們生來看到的,就是一個強盛的中國,而島內的發展並不能滿足其個人的發展訴求。
大多數台灣民眾並不想讓台灣變成第二個烏克蘭,也不相信美國真的出兵干預台海衝突。要知道,一旦台海發生衝突,很難想象美國會出兵「拯救」台灣。畢竟美國面對的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我們要看到,雖然美國在台海問題上不斷挑釁,但卻也在極力避免直接的軍事介入,拜登政府提出的護欄(guardrail)政策本意正是如此。當前,美國對盟友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美國退出TPP(跨太平洋合作夥伴協定)後,再未能對其盟友打開市場。拜登政府構建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也有名無實,盟友們並沒有因此獲得實質性的利益。相反,美國還在不斷榨取盟友的利益。中國的崛起與前蘇聯有着本質上的不同。中國無意對外擴張,在南海等問題上也願意通過談判化解分歧,提出制定南海各方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當前美國在台海興風作浪,更多是為了渲染「中國威脅」,對中國形成心理威懾,而非真正準備與中國開戰。
為祖國統一 我們有什麼能做的?
為了祖國統一這一歷史任務,我們必須把握主動、保持定力。一方面,不能低估台獨勢力崛起的風險;另一方面,不能被美國發動的認知戰牽着鼻子走。在對待島內問題上,不能只盯着少數台獨政客的言論,而要關注大部分台灣同胞的真實訴求,尤其是對自身發展的利益追求。我們不放棄武力統一台灣,但這絕非唯一的選項。即便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通過和平方式推進統一,我們也要不懈努力。
解決台灣問題,關鍵還在於我們自身。首先,加快國防現代化建設,福建艦的下水就是一個例證。我們不會放棄武力來解決台灣問題,台灣如果走向獨立,武力不可避免,但同時解決台灣問題並不意味着像台獨分子、西方或者部分民粹主義者所說的那樣訴諸軍事是唯一的手段。我們仍應把台灣同胞視為中國人。
民眾看台灣未來 傾向於維持現狀
台灣政治大學自1994年起每年進行統獨立場民調,分別用6個分類調查民眾對台灣未來的看法,包括盡快統一、盡快獨立,以及維持現狀偏向統一、維持現狀再決定、永遠維持現狀和維持現狀偏向獨立。其中「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於過去幾乎都佔多數,但「永遠維持現狀」逐漸成長。後者的支持度從30年前的9.8%提升至如今的33.2%,超越了「維持現狀再決定」(27.9%),目前暫時躍居最高比例的選項。
我們可以對台灣民眾的態度做一個解讀:儘管他們並不想立即追求統一,但也不想獨立,而是希望維持現狀、維護和平、避免衝突。這種態度值得我們理解和尊重。近年來,大陸在面對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的衝擊也展現出了經濟韌性。中國式現代化為實現統一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對老百姓來說,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其次,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推動兩岸民間交流,為最終統一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我們可以探討以新的形式重啓與台灣當局的溝通。我們還要學習運用更加靈活的策略,在堅定捍衛國家主權的同時,以「胡蘿蔔更甜」的方式爭取台灣民心。比如,在經貿、旅遊等方面對台採取單邊開放的政策,讓對台政策紅利惠及廣大台灣民眾,孤立和打擊島內的台獨勢力。同時,我們要高度重視對台灣年輕一代的工作,加速民間、地方交往,用務實的行動贏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
台灣地區的未來 2-1
原刊於「大灣區評論」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題為編輯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