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欄都是圍繞着思維變化的探索。社會已經不一樣,我們會感覺到社會的變化,但是也許不一定意識到,我們思考問題的思維也需要改變。或者覺得社會變得不合理,頭腦不願「投降」;或者覺得社會變得太快了,思想無法追上,自認古舊,「投降了」;又或者覺得社會的變化是大循環的一部分,總有一天又會回復舊貌,希望以不變應萬變;又或者已經拚命在追,但變化沒完沒了,前景莫測,很迷茫;又或者……反正思維不變,就難以適應變化中的社會,就像前數周的題目:舊校服穿不進了!
在教育界,也許比社會上別的部門又多了一重隔膜。社會的變化,只有在接觸社會最直接的大學比較敏感。中學,教與學都給公開考試蒙了眼;社會的挑戰,只是道聽途說而非常遙遠的事。更不用說小學與幼兒園,社會好像離開他們很遠很遠。
Unlearn的幾層意義
不論是大、中、小、幼,目前的趨勢,往往把科技的發展及其影響,看成是社會變化的根源,甚至就是社會變化的全部。但這也幾乎是社會上的主流思潮,難怪教育裏面,也會把STEM或STEAM,當作是進入未來世界的鑰匙。科技的發展,固然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很大的變化;而科技的飛速猛進,也容易讓人覺得前景莫測。但是科技本身,並不會帶來思維的根本變化;而人類面臨的,卻是社會形態的根本性變化,需要人們的思維有相應的根本變化。在教育而言,誰也說不出,我們的下一代會在怎樣的社會生活;但是我們卻有責任,讓我們的學生有充分的準備,面對一個多變而莫測的未來世界。相反,假如我們只是抱着一貫的思維從事,就會連累我們的學生。
有朋友傳來《大趨勢》(Megatrend)作者Alvin Toffler(已歿)的金句:「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不懂讀與寫的人,而是那些不會learn,unlearn與relearn的人。」最後這三個字,現在講的人很多。Learn是學習;relearn是再學習;唯unlearn很難用中文說清楚。
Unlearn,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大致來說,是拋棄已經掌握的。這個概念,也許不是我們習慣的。我們習慣的想法,學習是累積的、是疊加的。只有不斷加碼,沒有拋棄的概念。這恰恰是unlearn這個詞離開傳統的要點。筆者的理解,可以有幾個層次。
一、Unlearn就是要放下已經學會的工具或手段。筆者中學到大學,計算都是用《四位對數表》和計算尺,這些都已經絕跡,博物館裏都不容易找到。現在,也許是手機一個新的模型,或者即使是iOS轉為Android;又或者電腦上Windows 10轉為Windows 11,用者都需要忘掉舊的習慣,不然就不能掌握新的法則。
在教育而言,這20年左右,變化太大了。從使用黑板、粉筆、粉刷,到使用投影機、幻燈片,到現在的ppt;加上疫情以來全面普及的線上授課,教學的工具已經不知不覺中經過了幾次翻新。工具的更新,當然需要拋棄舊的,重新學習新的。
不過,工具的更新,並不表示概念也隨着更新。事實上,假如思維沒有改變,科技的使用,很可能是按照舊的教學思維,因而固化了過時的教學思維。
Unlearning包含拋棄舊思維
二、Unlearn是放棄一些原來行之有效的概念。仍然以ppt為例。ppt內地正式的名稱是「課件」,筆者沒有採用,就是因為ppt的功能,應該遠遠超過上課。就算是上課,也不是簡單地把授課內容搬上熒光幕。ppt其實是一場演出,ppt的製作,是一種藝術創作。筆者製作ppt的機會很多,這裏聊舉幾點,都是經常提醒自己的。第一,ppt應該有一張幕。假如標題頁是第一頁,之前還應該有第零頁,不必有內容,那是個幕;拉開幕,才是標題的亮相;哪有不拉幕就站在台上亮相的?第二,ppt是輔助講話的。應該是圖文並茂,圖包括照片、短視頻,務求通過多媒體發揮最大的感染力。第三,文字還是重要的,但ppt的文字,不在於全面覆蓋或者詳細闡述,而應該是畫龍點睛,講究精煉,務求聽眾會因為精句而留下深刻的印象等等,此處不再囉嗦。反正如何開場?如何結尾?當中的主軸、線索、邏輯、層次,都需要精心設計。而這些,與普通講一堂課很不一樣。因為工具變了,概念也要變。
三、Unlearn,是離開自己熟悉的思維,接受新來的思維。最記得大約20年前,中文教育,香港是向台灣取經的。
有一年,香港在IEA國際比較的項目中,從前一年的第14位,躍升全球第二位。台灣的同行很震驚,「教會徒弟沒師傅」啦?知道那是謝錫金教授的團隊,設計「創意教學法」奏效,台灣《天下》雜誌於是組織了一個教師團,出訪香港採用「創意教學法」的課堂。有一位教師進了課堂,幾乎馬上就退了出來,說:「這麼吵!如何上課?」後來這位教師回到台灣改變了她的教學法,連學生都說:「上這位老師的堂,就是不一樣。」這是《天下》的生動報道。這個「不一樣」,說明這位教師拋棄了她原來的假設──上好一堂課,首先是學生要通通靜下來。
Unlearning是新版的吐故納新
進入20世紀,很多教育方面的思維都發生了變化。比如說,上課之前要學生預習,其實不是什麼新穎的教學法,但是近年因為西方流行「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的說法,讓學生預習變成了「創新」。有了生成式AI,更多的教師鼓勵學生預習,然後在課堂上作更高層次的討論。這就改變了教師作為知識傳輸渠道的思維。工業社會,教育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為的是把人轉變為人力資源,因此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就是為未來就業做準備;現在年輕的一代,就不是這種思維。
姑且大膽說一句,韓愈的「傳道,授業,解惑」,都是傳世的大道理。但是,是否都是以學生作為「受方」,教師作為「授方」,是否符合現代的想法?這是一個不太成熟的看法,不敢鋪開,怕擾亂了讀者。
四、Unlearn,是背叛、違反、推翻自己一貫的假設。這與上面的第三點重疊,也許只是更深層一些。這裏講幾段筆者親身的經歷。
筆者念博士的經歷,最大的轉變,是第一次認識到什麼叫「多元」。
之前,總是假設凡事總有一個唯一的標準;總有一個「正確」的觀點,其他不同的觀點,因此就是「錯誤」。在念博士的過程中,接觸了不同的文獻、不同的文化,才恍然大悟,對待同樣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觀點與角度。這個經歷,徹底推翻了筆者以前的「正統」觀念,也開拓了以後對於文化差異和新的興趣,開始了對「族誌式」方法論的沉醉。
筆者一直以來,覺得社會的變化,在於大規模生產的式微,而讓位於消費個別化的「少量多款」;於是機構碎片化,工作個人化,出現了新的職業觀──轉工、轉行、斜槓、自僱等等以個人考慮為主的「後物質世代」。這裏面隱藏着一個假設,在有消費市場的地方,實際上是過量生產。然而,疫情以後,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欲下降。多個報告指出,人們的購買欲下降,其中一個因素,不買非必需的物品。再者,美國已經有營銷奢侈品的大型連鎖店宣布破產。這些現象都不像在短時內會逆轉。如此,則前述消費個別化的現象,過量生產的經濟形態,是否會繼續下去?筆者的一些基本假設動搖了。一直說社會變了,是否社會又變了。
總的來說,可以說unlearning本身是一種新思維。它需要人們在思想上吐故納新,就像人的呼吸一樣,不吐掉舊的,就難以吸納新的。這種需要,也許是後工業時代才變得更加重要。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