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是個親暱的動作,是人與人之間親密的情感交流,那麼「擁抱」科學是什麼意思呢?在這個世紀疫情的當下,人們對科學已經處於半信半疑的狀況,而在科學愈先進的國家,愈見有成千上萬的年輕人高喊「新冠病毒是不存在的,疫情是騙人的」口號,君不見互聯網上更充斥着「不要輕信科學」、「切勿迷信科學」的論述,我們何解要教育新生代「擁抱科學」呢?容我先把「擁抱科學」定義為相信科學、尊重科學和實踐科學。然後再淺談「為何」和「如何」擁抱科學。
為何要相信科學?有很多知名的科學家都有深淺不一的解釋,但我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會用簡單的科學方法來理解這個問題,就是科學是相對可靠的方法去認知事物的真相和對其預測,科學產生的理論可說是集體研發的,經過數以百年的發展,推論、修正、改良甚至推倒重來等反覆驗證而來的知識。為何要尊重科學?因為科學是人類集體智慧,是自然世界的規律,是建構「理性化」社會的策略,讓人類社會得以邁向進步的基礎。當然科學不是完美的,它隨時隨地都可接受質疑與挑戰,前提是要以文明、尊重和理性的手法去完善其理論和成果。科學的認知是需要人類來實踐的,在「知、情、意、行」的教育理念上,行動是最終的教育目的,也是科學存在的意義。
以「辨、便、變」教學理念推展科學學習
如何培養新生代「擁抱科學」?我會以「辨、便、變」的教學理念來推展科學相關的學習。
「辨」是指分辨、明辨、思辨的思維能力,幼童或初小學生初接觸科學,可用分辨的簡單方法來鍛鍊其五感的觀察力,其次是明辨,即開始分析、理解科學的理念,訓練學生堅持向科學要答案,向科學提問題,自學培養尤其重要,學生有了科學探究的基礎技能後,最後是幫忙學生發展出辨解的科學思路,從生活現象,生活難題中以科學的方法思考及辨析。
「便」是便妥、利己利他的科學素養,科學的意義是改進人類社會生活,讓人類生活變得更便捷,便利和便妥,當然一切科學的研究是要利他,即造福人群,這才能值得人類與科學兩者間彼此尊重。
「變」是科學最有趣的地方,科學是多元的,多變的,及可遷移的,科學的學習及研究不是只得一種方法,而且科學探究是變化多端的,其理念更是具遷移性的,它可套用在不同的研究上,科學的教學設計,若能依以上三個進路而行,就能讓科學教育變得更聚焦。
聯合國於2015年發表了人類社會持續發展所包括的17個目標,期望能應付2030年的世界環境變化與挑戰,目標包括:消除飢餓、清潔飲用水、衞生設施、應對氣候變化、優化土地資源等,還未提及疫症傳播呢!其中大部分都需要科學研究與推展,沒有「擁抱科學」的新生代,相信這些目標就更難實現,教育工作者們及家長們,我們的育人使命路仍漫長,但卻又急在眉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