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與傳媒,也就是體育知識產權和傳播媒介的化身,兩者在賽館以外的角力和協力,構成另一場動態之競技場,其中運動完美之極致與商業逐利之追求交匯碰撞,螺旋迭代。當下巴黎奧運正熱,政府、傳媒、體育資產紛紛力爭在發揚體育精神的同時,追求財務之可持續性和新世代粉絲之參與度。
舉辦奧運之財務平衡術
一地之城要舉辦奧運,乃要押上聲譽和利害之大業。2024年的巴黎奧運,在當地選舉政局剛完結、人心動盪下火速上台。凡爾賽宮與埃菲爾鐵塔等地標,裹下全球運動員、遊客、商賈和政要。
然而,財務之挑戰有如「鐵塔」壓頂。歷史數據顯示,舉辦奧運之經濟收益,常不達預期,短期效應「近於零」,長期利益則隱晦不明。過去多數主辦的城市平均超支估計達195%。對於巴黎,預計超支達115%,問號從不間斷。
為減輕風險,近年國際奧委會與城市主辦方調整合作,由競標轉為協作選擇「優先合作夥伴」,減低流標或溢价過高的情況。而剛好一百年前就辦過奧運的巴黎市,就以建造臨時結構為主,僅三處新建的場地,避免「大白象」成為日後之閒置資源。儘管如此,當地之反對與懷疑不絕,凸顯出為爭得全國的驕傲、得由一地居民來埋單之矛盾。
環保的考量,於財務計算中亦扮演關鍵角色。往昔的里約倫敦,產生巨量碳排放。巴黎立志舉辦「史上最綠」,承諾減排一半,藉助再生能源與碳抵銷。然而,批評者視部分倡議為表面文章。禁空調後又讓步,顯示綠色之路,就算對於能熬之人亦有極限。
媒體與體育資產,為新一代觀眾調整策略
巴黎奧運亦見科技進步與消費模式之演化。全球體育傳媒格局,正經歷變革,傳統按時一點多面的廣播頻道,讓位於多點多面和隨時的串流媒體平台,徹底讓體育消費貨幣化。
歷史上,體育媒體的收益多面向本土。例如,NFL的媒體權益收入有98%來自美國內部。同樣,印度板球超级联赛(IPL)96%的收入來自國內。然而,Netflix、Amazon等全球串流媒體平台,擴大體育聯盟影響力,開啟國際市場之機會。此一演化,由供給需求雙驅。供給方面,串流媒體平台提供體育內容讓人無時無刻都可以消費。需求方面,粉絲對運動員之忠誠,超於團隊,社交媒體放大此趨勢。
贊助與廣告,為奧運與體育聯盟財務模型之關鍵。國際奧委會保留廣播公司與贊助商收入之大部,奧運周期廣播收入,從1993至1996年之22億美元,增至2017至2021年之45億美元。揭幕盛典中多組鏡頭,就能看到主要贊助商LV獨特的顏色。
奧運與全球體育媒體之未來,預料將進一步演變。一個潛在方向為奧運舉辦地的多城分布化,減單一主辦城市之財務負擔,減當地反對。而體育內容之全球串流分銷,勢將繼續擴大,為粉絲提供多點和彈性的體育之訪問時段。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