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天高秋月明──林文月教授專訪

天高秋月明──林文月教授專訪

為什麼寫作?林文月的看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觀察世界,有所體會、有所感思,將觀察、體會和感思,誠懇地寫出來,遇到用心的讀者,便會感動他們的心。

馮珍今 作者: 馮珍今
2022-09-28
字旅相逢

圖片:作者提供(除註明外)

標籤: 中文系京都擬古林文月源氏物語翻譯
在人生路上,論文、創作、翻譯,以及廚藝,伴着林文月度過許多歲月。(YouTube截圖)
在人生路上,論文、創作、翻譯,以及廚藝,伴着林文月度過許多歲月。(YouTube截圖)

2011年,《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電影系列》在香港上映,以紀錄片的方式,介紹了6位台灣文學家的創作歷程。

其後,側聞《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II開拍,作家包括台灣的瘂弦、洛夫、林文月、白先勇,還有香港的劉以鬯、西西和也斯。

樓梯的響聲聽聞已久……等了3年。

2015年3月底,西西的《我城》在香港電影節首映,引發了很多討論。

沉寂了一段時間,到年底,始知7部作品即將面世。為了配合電影在香港上映,主辦機構安排了一連串的活動,既有電影發布典禮、文學家對談,亦有電影放映、映後座談。

遠在海外的台灣作家白先勇、洛夫、林文月也來了。

因緣際會,牽引出這個林文月的專訪。

「世紀文學對話──他們在島嶼寫作2」文學電影節及發布典禮。左起:龍應台、白先勇、洛夫、林文月。(洛楓Facebook圖片)

談論文──讀中文系的人

走進中環廣場49樓的會議室,林文月已端坐在桌子的一邊。自抵港後,不斷出席活動、接受訪問,但她的精神看來頗佳,還是那麼的美麗大方、從容優雅。

由一個「讀中文系的人」,訪問一位「讀中文系的人」,其實很順理成章,也蠻有意思。然而,面對着這位前輩,我倒有點戰戰兢兢。

話匣子打開,談的就是她的「3種文筆」──論文、創作與翻譯。

「先從論文說起吧,我讀的是中文系……」林文月說。

1952年,她考進台灣大學中文系,接着唸研究所,畢業後留在母校任教,一教就是34年,直到1993年才退休,移居美國。

她報讀中文系的一段逸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1952年的台灣,大學並不多,當時,台大外文系對女孩子來說是首選。她在收集全班同學的報名表時,發現50多個女生,除了僅有的一人填考哲學系之外,其餘都填上外文系,自己也不例外。為了與眾不同,於是她便用刀片刮去「外」字,寫上「中」字。想不到,這一「刮」,便把林文月刮到台大中文系那裏去了。

另外,她也考取了台灣師範大學的藝術系,她卻選了中文系,主要是因為聽取美術老師的忠告,「把繪畫當作業餘嗜好,那樣子會更快樂」。其實,她繪畫的造詣相當不錯,寫文之餘,有時也會繪製插畫,尤其是在建築、服飾方面的記述,可以圖像補註解之不足,幫助讀者更了解文字的說明。

在大一將唸完之際,她想申請轉到外文系。第一次踏進系主任辦公室,向臺靜農先生提出轉系的意願。臺先生對她說:「你唸得很好嘛,不要轉系了。」一句話就堵住了她的嘴,結果系也沒轉成。在中文系唸完4年,她並沒有想過繼續做學術研究,只想在系內做個助教,安靜地過着與書為伴的簡單生活。反而是臺先生為她着急,與文學院院長沈剛伯先生先後召見她,勸她去報考研究所。

林文月在台大,研習的大多是古典文學,學術訓練要求嚴格,她主要的寫作方向就是論文。

在學術研究方面,林文月認為論文的題目要有意義,哪管多細微也不要緊,但一定要有個人的創見。她舉出北朝《洛陽伽藍記》為例,此書在歷史、地理等部分的描寫雖客觀嚴謹,然亦有感性主觀的一面,此一奇書乃由冷熱筆調交織而成,遂將論文定題為《洛陽伽藍記的冷筆與熱筆》。她還指出,即使寫作學術論文,也不能沒煞感情。將冷筆與熱筆運用自如,應視為寫作論文的正途。

「讀中文系的人」林文月,從容優雅。

說創作──《京都一年》

談到創作,林文月說:「最早寫散文,大概可以從小學時候算起。」

林文月是出生於上海的台灣人。據《馬關條約》,台灣人也算是日本人。

小時候,生活在上海日租界的林文月,也以為自己是個日本人。她在西江灣路540號度過了人生最初的13年。那時,她讀的是日本小學,講的是日本話,寫的也是日文,她的文章經常可以張貼在布告欄上供大家閱讀,可見她寫得很好。至小學五年級,抗戰勝利後,基於主客觀的種種原因,在1946年的春天,舉家遷回台灣,她才開始接受國語教育。

在高中時期,她已開始用筆名偷偷向報章雜誌投稿,早年也曾寫過一些短篇小說,但以筆名發表,已散佚不存。

1969年春天,她接到系主任屈翼鵬先生的通知,獲國科會的資助,可赴日本進修一年,而在中文系,符合條件,能接受獎學金的,只有她一人。那時候,她的孩子還小,兒子唸小學一年級,女兒才進幼稚園。最初,她猶豫未決,丈夫郭豫倫卻給予她很大的支持,還鼓勵她說:「去吧,這是磨練你的機會。」這時,家中有一個可靠的老傭人,像長輩一樣,把一雙兒女照顧得很好,所以她就留學去了。

這一年,可說是她生命中的轉捩點,使她在寫作和學術研究方面,都起了很大的變化。

她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任研修員,做比較文學的研究,題目是《唐代文學與平安文壇的影響》。剛好林海音女士為《純文學》約她寫稿,於是她每月寫一篇與京都相關的遊記小品,在月刊上發表。最初,她是為了排遣閒暇而寫作,到後來,反而到處尋幽探勝,四出找尋寫作的題材。

在日本那段日子,雖然已是40多年前的往事,但對她來說,卻記憶猶新。剛抵京都時,她得到了名義上指導教授──平岡武夫先生的熱心幫忙,在距離大學不到5分鐘路程的石橋町,找到了一個分租的日式房間。住宿民居,是明智選擇,可以融入京都的平民生活。當時,她認識了樓下的房客下平太太──她的「日本保姆」。下平太太在京都大學考古系辦公室當清潔婦,對工作很認真,十分盡責,是外國留學生口中的「日本媽媽」。下平太太對她的日常生活照顧有加,尤其是飲食方面,就像慈母一樣。

由於平岡先生的介紹,她與秋道太太和那須小姐都成了知交好友。那須小姐是平岡先生的女助手,專攻社會教育,聰明而能幹,還跟她學中國話。那須小姐成了她的義務嚮導,除了帶她遊山玩水,欣賞京都美麗的一面,也曾帶她進入了京都的「賤民區」,看到了日本陰暗的一面。那處比較亂,也比較髒,一般外國人都不會進去。「賤民」是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部落民」,他們大多從事屠宰、殯葬、皮革等「不潔」行業。明治維新後,已廢除種姓制度,但他們的後代仍受到歧視,很多人都不願讓子女和部落民的後代結婚。她還告訴我,當時在大阪,就有一對戀人,因為其中一方是「部落民」,不能結婚而雙雙自殺殉情,言下不勝唏噓。

京都一年,讓她重拾創作之筆,1971年出版的《京都一年》,成了林文月第一本創作的散文集。她從此作不綴,出版了多部散文,都很受歡迎。據說,「粉絲」對其作品的喜愛程度,依次為《午後書房》、《飲膳雜記》、《京都一年》、《擬古》及《人物速寫》,但她自己卻最愛《擬古》。

京都一年,讓她重拾創作之筆,《京都一年》成了林文月第一本散文集。

所謂「擬古」,就是摹擬古人之作,陸機在六朝,開擬古之風。林文月創作多年,為求突破,於是在形式上推陳出新,「摹他人之作,創獨樹之風」。林文月以作古的名家為摹擬對象,寫自己的東西,古今中外名作皆可作為取擬的目標,並不囿於中國古典文學。此系列文章,可說是開創了一種寫作方式。其中《江灣路憶往》一文,便是仿照蕭紅《呼蘭河傳》的筆法,將兒時住過的地方描劃出來。1998年,台灣中央大學一位博士生許秦蓁曾按圖索驥,重走林文月當年的上海之路,果真絲毫不差,連門牌都沒改變。

為什麼寫作?她的看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觀察世界,有所體會、有所感思,將觀察、體會和感思,誠懇地寫出來,遇到用心的讀者,便會感動他們的心。

林文月出版了多部散文集,最愛《擬古》一書。

論翻譯──《源氏物語》

從上海遷回到台灣後,小學的老師用台語教授國語,六年級的林文月,需要同時適應兩種新的語言。在當時,她在腦中不斷將國語翻譯為日語,再將日語翻譯為台語。她曾坦言,「這是我翻譯經驗的開始」。

讀大學時,林文月曾翻譯過幾本日文書籍。

然而,她翻譯《源氏物語》,卻出於偶然。1972年,林文月到日本出席京都國際筆會,提交了一篇用日文寫的論文《桐壺と長恨歌》(《〈長恨歌〉對〈源氏物語‧桐壺〉的影響》)。回到台灣後,她把論文翻譯為中文,而且在論文後面附錄了《源氏物語》第一帖《桐壺》的譯文,發表於《中外文學》,豈料附錄的譯文大受讀者歡迎。於是,《中外文學》出版社的社長、外文系系主任胡耀恆教授便跟林文月商量,請她把54帖的《源氏物語》逐帖翻譯出來。

雖然要教書,還要照顧家人孩子,而且日文只唸至小學五年級,但是她還是硬着頭皮地答應了,稀裡糊塗地開始了這樣一次難度極高的翻譯計劃。

林文月翻譯《源氏物語》,卻出於偶然。

她的翻譯,是在時間的罅隙中進行,有時晚上在家裏宴客,等待朋友上門前,她會走進書房工作,縱使多譯一行也是好的。臺靜農先生曾勸她,不用每一期都交稿,但林文月每次都趕在截稿前翻譯完畢,總是「努力工作,按期繳稿」。

「感覺像跑馬拉松賽,不能停下來,一停就會半途而廢。」

從1973年初開始,至1978年中,經歷5年半,林文月終於完成這部日本平安時期的巨著的翻譯。

5年半以來,她書桌的布置從未改變──正中放着《源氏物語》古文的底本;一邊放着3種《源氏物語》的日本現代譯文,包括與謝野晶子、谷崎潤一郎和円地文子的譯本。古文底本下面則放着亞瑟‧韋利及塞登史迪克的英譯本,她認為後者更忠於原著,更具參考價值。

京都一年的經歷,對她的翻譯也大有幫助。書中記述的節令行事,她曾仔細賞覽過;城內近郊的場景文物,她也曾認真面對過。

隨着翻譯的進展,她愈來愈覺得自己滲入紫式部的世界。有時夜深人靜,獨對孤燈,執筆書寫,她彷彿感到「紫式部就站在我身後」。

1978年6月25日12時36分,林文月在稿紙上寫下「全書譯完」四個字,「半是喜悅、半是落寞;一些些滿足、一些些悵惘……」她當時的感覺就是悲欣交集。

經歷5年半,林文月終於完成《源氏物語》的翻譯。

譯畢《源氏物語》,林文月選取了《枕草子》來翻譯,此書是平安時期另一女作家清少納言的隨筆,風格簡勁陽剛,與紫式部的委婉華美,截然不同。

「倘若不能保留原文的特色,那就失敗了。」林文月認為最好的翻譯是「替作者講話」,譯出作品的風格來。

道廚藝──《飲膳札記》

身兼多個角色,要當教師、妻子、母親、女兒,確實很辛苦。然而,無論在講台上、廚房裡,林文月的表現,都是一樣的出色。

林文月喜歡為家人做飯。25歲之前,她從沒下廚的經驗。結婚後,她認為「作為一個女人,料理家人三餐,應是份內之事」,便開始學習廚藝。在她看來,「廚房裏的事情,跟做學問沒有什麼區別。」下廚如同創作,一樣有成就感。

講台上、書房中、廚房裏,時間如何分配?

林文月笑着說:「每天只有24小時,時間真的不夠,所以要有計劃,好好利用……」

她精於廚藝,家裏經常高朋滿座。每回請客,她都預先將宴請日期、客人名字,以及菜式的配搭,在卡片中一一寫下來,就像做學問一樣,記了許多筆記。《飲膳札記》一書就是這樣「記」成的——正因為許多師長已經故世,不少朋友亦已離散,她才會把這些筆記上的飲膳往事記錄下來,連綴成文。

林文月精於廚藝,每回請客,她記了許多筆記,《飲膳札記》一書就是這樣「記」成的。

月出林梢長照人

「我覺得我必須要先做一個人,再做一個女人,再做一個學者、作者或者是翻譯者。」

人如其文,在訪談期間,聽林文月娓娓道來,不徐不疾、語調平緩,自有一股從容不迫的氣度,不禁令人聯想起她的散文──含蓄蘊藉、平淡自然。

訪問完畢,我捧出幾本書來,請林文月簽名。她的書法線條簡潔有力,可見其為人極有原則,且兼具魄力。

從外表看來,林文月柔弱、纖細,唯其內心世界卻極之剛毅、堅韌。

在人生路上,論文、創作、翻譯,以及廚藝,伴着林文月度過許多歲月。

她的嚴謹、認真、堅毅與努力,也為她帶來了今天擁有的一切。

作者補記:7月下旬,到中學做「散文寫作」工作坊,學生交來的習作,有好幾篇寫的是母親,在最後一節,我跟學生分享了林文月的〈給母親梳頭髮〉,無意中撿出了這篇舊作……滾滾紅塵世路長,人之相遇,是緣份。謹藉此一角,刊出多年前所寫之專訪,中秋、秋分已過,月出林梢,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林文月與作者合照。

原刊於《城市文藝》,2016年2月,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更多精采文章

  • 車行健:文史兼具的當代學林敘事車行健:文史兼具的當代學林敘事
  • 王德威教授:劉着急先生王德威教授:劉着急先生
  • 劉師紹銘及文學與書及酒之追憶劉師紹銘及文學與書及酒之追憶
  • 古文翻譯有多難?從羅忼烈教授一本學術鉅著說起古文翻譯有多難?從羅忼烈教授一本學術鉅著說起
  • 歸來已非少年──緬懷恩師劉紹銘教授歸來已非少年──緬懷恩師劉紹銘教授

  • 我亦是行人
  • 從文本到繪本——《奇幻泡泡與石頭貓》
  • 一個新亞中文人的故事

馮珍今

出生、成長於香港。自小是個「書癡」,及長卻成了「影癡」。早歲畢業於中大新亞書院中文系,其後獲中大教育碩士。從事教育工作多年,遊學巴黎一年。現為自由寫作人,兼及寫作教學。近年喜遊走四方,亦愛讀書、寫作……著有散文集《見雪在巴黎》、《我的學生二三事》、《不一樣的學生》、《字裏風景》、《字旅人間》,童書《奇幻泡泡與石頭貓》、《中國人的故事:詩人和小說家的才華》,遊記《走進中亞三國——尋找絲路的故事》,人物專訪《字旅相逢》、《字旅再相逢》及《字旅樂相逢》;另編有《中學生文學精讀.劉以鬯》、《指空敲石看飛雲——小思散文集》等書。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中文系京都擬古林文月源氏物語翻譯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周一的一對一閉門會談,歷時4個半小時結束。(亞新社)
灼見報道

習近平與普京會談逾4小時 俄方稱今商軍事技術合作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1
危丁明博士表示,孔教學會申請在鑽石山興建的孔廟,已公開設計圖。
名家演講錄

海濱鄒魯:危丁明博士談香港孔教發展歷程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1
習近平抵俄羅斯訪問 中俄領袖分別發文 盼加強關係促和平
灼見報道

習近平抵俄羅斯訪問 中俄領袖分別發文 盼加強關係促和平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0
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廢爐推進公司計劃管理室中長期計劃小組經理佐藤學解釋排放流程。
灼見報道

福島核廢水料年內排放 日官來港釋疑:經淨化對人體影響微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0
瑞士信貸銀行陷入財務危機。(Shutterstock)
灼見報道

瑞銀斥30億瑞郎 收購瑞士信貸銀行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0

影片

  • 盧永雄x張少威:中美實力差距有多大?美國會以俄烏戰爭做把柄對付中國?
  • 曾鈺成:人民幣有沒有可能取代港幣?香港需要跟隨內地文教政策嗎?《基本法》如何保障香港原有制度?
  • 顧小培:吃煎炸物為何會流鼻血、喉嚨痛?什麼健康食品可以清熱氣?
  • 陳鳳翔:矽谷銀行被接管 會否引發骨牌效應?白宮如何收拾殘局恢復市場信心?
  • 鄭家寶校長x 游偉樂老師x 翁港成校長:失明教師在教學上遇到什麼挑戰? 怎樣為學校及學生帶來正能量?
  • 溢達掌舵人楊敏德:如何讓員工快樂地工作?留住精英人才的兩大法寶是什麼?
  • 梁賀琪:DSE如何發揮香港軟實力?遵理在內地有什麼發展大計?
  • 法國的教師甄選及學制有何優勢?法國中學教育如何培養出開放、無私的下一代?郭位教授與巴黎路易大帝中學校長對話
  • 曾鈺成:人大釋法對議員宣誓有什麼要求?怎樣才算擁護《基本法》及效忠特區?
  • 恒大ESG研究中心鄭子云教授:如何分清企業漂綠?披露好是否回報一定佳?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人工智能開啟作弊新時代?是時候改革學生評分方式人工智能開啟作弊新時代?是時候改革學生評分方式 馮穎匡
  • 八成港人無建立「平安三寶」 精神健康資訊匯倡設儲存庫八成港人無建立「平安三寶」 精神健康資訊匯倡設儲存庫 編輯精選
  • 對日本之美的反思對日本之美的反思 編輯精選
  • 融合藝術的創新嘗試──《融合貳》展覽有感融合藝術的創新嘗試──《融合貳》展覽有感 陳嵐
  • 看似平凡,卻活得比誰都精采看似平凡,卻活得比誰都精采 張灼祥
  • 《萬年景》──場域特定裝置作品《萬年景》──場域特定裝置作品 馮珍今
  • 四無量心四無量心 常霖法師
  • 矽谷銀行挑起的疑問矽谷銀行挑起的疑問 張建雄
  • 沿豪俠小說到香港武俠文學沿豪俠小說到香港武俠文學 楊興安
  • 3份頂級報告差異何以如此大3份頂級報告差異何以如此大 張建雄
  • 香港勞工生產力長期偏低香港勞工生產力長期偏低 羅祥國
  • 瑞銀斥30億瑞郎 收購瑞士信貸銀行瑞銀斥30億瑞郎 收購瑞士信貸銀行 本社編輯部
  • 盧煜明教授:煮即食麵令生命科學難題迎刃而解盧煜明教授:煮即食麵令生命科學難題迎刃而解 本社編輯部
  • 首屆「曉日春暉」兒童環境徵文繪畫比賽結果出爐 優秀作品零碳天地展出首屆「曉日春暉」兒童環境徵文繪畫比賽結果出爐 優秀作品零碳天地展出 編輯精選
  • 亦文亦武亦商趙式慶亦文亦武亦商趙式慶 廖書蘭
  • Coco Bond可可債 命運淒涼Coco Bond可可債 命運淒涼 陳鳳翔
  • 特首顧問團名單出爐 李澤鉅、周勝馥上榜特首顧問團名單出爐 李澤鉅、周勝馥上榜 本社編輯部
  • 金融監管重整.中華號角示警──金融戰下的中國機構改革金融監管重整.中華號角示警──金融戰下的中國機構改革 陳鳳翔
  • 失靈的警報 市場的豪賭失靈的警報 市場的豪賭 胡孟青
  • 女人的沉默女人的沉默 羅乃萱

推薦作家

  • 袁彌昌
  • 張楨
  • 馮穎匡
  • 馮珍今
  • 胡孟青
  • 湯文亮
  • 卓王詠詩
  • 李大齊
  • 陳鳳翔
  • 張宗永
  • 曾國平
  • 陳月平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