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有感恩節,而傳統文化中的清明節,可以說是我們的感恩節。因為對於已逝長者的追思,總是帶有一分感恩。
「追思」並非等到往生後才開始,「追」的意思是面對過去,只要是長輩的教誨,都應該時時銘記在心。例如:父母健在時,日日問安,天天表達感恩;父母往生後,對此大自然的法則要看開,但毋忘雙親的生養、栽培之恩。
華人緬懷先人、慎終追遠,多藉由準備豐盛的三牲五禮,焚燒大量紙錢的形式表達。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平均燒去約26萬噸的紙錢,光是清明這一日的焚燒量就佔了大半。燒了這麼多紙錢,浪費資源、污染空氣,更危害人體健康。燒完紙錢後,火苗若未熄滅,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每年都有好幾起因焚燒紙錢而引起的火災,這樣的禮俗,需要好好省思、改變。
試想,人往生後捨此投彼,不需要也收不到子孫燒的紙錢;倘若祖先真的長守在荒涼而雜亂的墓地,子孫卻每年只來探望一次,應該也會感到兒孫不孝、沒有人情味吧!
清明節打掃先人墓地的禮俗固然好,但是如能時常前往探視,而非每年擠在這一日去殺生、設祭、燒紙錢,應該更理想。此外,真正的「追思祖先」是不廢舊禮,奉行古訓,涵養道德;「慎終追遠」是行大孝,善用父母給予的身體,利益人群,行善付出,將功德回向給父母。如此「守禮厚德」能「彰顯祖德」,就是最好的追思與孝順。
原刊於《有禮達理──人文素質的涵養》一書,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