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大灣區,人才戰,南北流

2月18日公布《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展綱要》,其後再發布八項措施,旨在促進人才交流。(亞新社)

自本年2月18日中央政府公布《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展綱要》後, 大灣區內各城市的政府得到了清晰的指引,加快推動大灣區的發展。 人才是能否成功打造世界級大灣區的關鍵要素;在3月1日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後, 公布了八項政策措施,其中七項便利大灣區內人才流通。

其中七項政策措施

一,計算在內地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在內地停留當天不足24小時,不計算在內地居住天數;

二,為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提供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

三,支持大灣區內廣東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

四,廣東省政府向在大灣區內城市工作的港澳青年企業家提供適用於內地青年的支持措施;

五,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科技計劃;

六,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出入境便利化改革試點;

七,便利非商用港澳私家車使用港珠澳大橋。

南下措施加劇香港人才荒問題

大家可有發現上述七項措施有何共通點?是鼓勵香港人才到大灣區的內地城市發展。 誠然,大灣區的內地城市也有各自的優惠,例如「送樓」奇招去吸引香港的人才落戶。因此,在目前的格局及政策下,如果香港政府不推出一些吸引和便利人才南下的措施,相信大灣區的成功發展,只會進一步加劇香港人才荒的問題。早前筆者已撰文指出「經理及行政人員」的失業率是1.1%;再加上上述的七項措施是「促進」人才外流,試問香港怎能有足夠人才去支持我們的經濟活動呢?

香港政府早前也發表「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整體而言,八年後本港大約欠缺17萬勞動人口,當中約50900人是持有學士學位人才的短缺數量。不知這份報告有否考慮到大灣區的因素在內呢?

本港大學大灣區辦學 吸引高考精英就讀

談到人才,不能不談大學。香港已先後有浸會大學及中文大學在大灣區的內地城市成功辦學;科技大學亦將會在廣州建校。此外,若干本港的大學也積極探討在大灣區的內地城市辦學。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為例,創校短短五年,成績斐然。去年它們在全國26個省市招收1146名本科生,內地本科取錄成績在高位持續上升。理科平均超過各地一本線133分;文科平均超過各地一本線82分。簡單之,只有全國高考最頂尖1-2%的精英,方能獲中大(深圳)取錄。 它們的本科畢業生獲世界一流大學,如麻省理工、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取錄入讀碩士課程,乃等閒之事;更有本科生直接獲麻省理工、西北大學、密歇根大學等著名學府直接收錄攻讀博士學位。其實,中大(深圳)本科生所修讀的課程,都經由香港中文大學位於沙田的教務會所核准;而他們所持的畢業證書,也跟在香港沙田上課同學所持的畢業證書無異。

建議:放寬內地人才來港工作

希望特區政府能認真考慮,放寬本港大學在內地校園的畢業生來港就業。一方面可以吸納到內地最頂尖的精英,另一方面更可以直接紓緩香港人才荒的問題,一舉兩得。相信大灣區各城市都會蓬勃發展;當僱主在香港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時,很自然會想把那些工作崗位遷移到大灣區的內地城市,直接削弱本港經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