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說不太了解朱鶴亭先生所說之三伏,以下供參考。
一歲難關過,唯有三伏天
大熱天,暑熱逼人,總令人想起為何會如此炎熱?又要熱到幾時呢?
現代氣象科學的解釋是:溫室效應(Green House Effect)之過,令全球氣溫高升暖化,世界各地無一倖免。
不過,所謂「一歲難關過,唯有三伏天。」夏天熱在三伏(dog days,canicular days)之說,2000多年前,在漢成帝鴻嘉年間(西元前20年──前17年)已有此說法,且入伏、出伏時間已成曆例。
所謂三伏,指的是:農曆(節氣)夏至之後,第三個庚日(夏至三庚)為漸漸變熱的十天初伏(入伏,又名頭伏);第四個庚日約十或20日,為中伏(二伏);至立秋後第一個庚日之十日為三伏(出伏,又叫末伏、終伏)。也就是說,自夏至後至立秋、小暑與處暑之間,約有3、40日是全年最潮濕、溽暑逼人,熱不可耐的日子。中伏之所以十日或20日,是由於庚在天干地支之排列組合關係。
舉例來說,查看農曆通勝(書)節氣,得知:2018戊戌狗年的夏至是6月21日(當日氣溫為攝氏31度),之後,第一個庚日為6月27日(庚寅);第二個庚日為7月07日(庚子),是日為小暑;第三個庚日為7月17日(庚戌),即由當日入伏(頭伏),至7月26日,共十日。當日氣溫為攝氏27度,天文台預測26日溫度為攝氏27~31度。第四個庚日為7月27日(庚申),即由當日進入二伏(中伏),至8月15日,共二十日。三伏中,以中伏最熱,故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俗諺更說「趕狗都不出門」,其炎熱可知。
8月07日辛未立秋,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8月16日(庚辰),即由當日進入三伏(末伏),至8月25日,共十日;即過了8月23日之處暑,之後出伏──2018年之三伏天,至是結束。
三伏之三,是指夏至後之第「三」個庚;伏,是伏暑(庚)邪之意。至於何以庚日為標計呢?或許,正如漢許慎《說文解字》引東漢劉熙《釋名》所說:「伏,指金氣(肅殺)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在庚日(庚伏)。」天干庚,在東南西北方位序中,排在西,屬秋金。庚,猶更也(南朝梁顧野王〈玉篇〉),故取庚日,以象氣候之更易。
三伏天之民俗文化
三伏天有許多民間俗說,如:
夏至狗冇(沒)碇(處)走:戲說跑不掉了。《易經》十二卦爻消長的消息卦,夏至之前為乾上(三)乾下(三)之乾卦,到了夏至時,夏至一陰生,下乾爻成了兩陽一陰之巽爻。因為陰生,所以耍進補,古人視狗為地羊,人皆以地羊為食,故有此謔諺。
傳統醫學在三伏天,以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概念,以三伏貼之類藥物,冬病夏治。
三伏天亦多補身食療之法,如本網站養生朱鶴亭大師所說: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裏頭吃雞蛋。
熱在中伏之說出,民間總結經驗,繼之又有「冷在三九」之諺。
三九天由冬至次日起算,九日一數:
第一個九日為初(一)九
第二個九日為二九
第三個九日為三九(最冷)
俗諺: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冷呀),三九、四九冰上走(又或: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回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