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教育 大學收生與高教擴展

大學收生與高教擴展

若是香港有足夠的大學學位,可以容納更多的本地大學生,又能大量吸引多種來源的學生。關於收生的爭論就會變得不必要。

程介明 作者: 程介明
2018-08-27
教育評論

標籤: 大學學位大學收生科舉聯招醫學院
在東亞這些受「科舉」影響的社會,把入大學看成是社會上升的主要途徑,要大學降低收生分數,一定不會被社會所接受。(Wikipedia Commons)
在東亞這些受「科舉」影響的社會,把入大學看成是社會上升的主要途徑,要大學降低收生分數,一定不會被社會所接受。(Wikipedia Commons)

人不在香港,收到記者來電,問及有關大學收生的意見。與其說是想聽意見,不如說是要筆者支持一連串命題:

一、大學收生只求高成績;

二、大學因為嫌DSE考生成績不夠高,所以多收了非聯招考生;

三、非聯招學生大都來自較富裕家庭,因此大學實際上是排斥貧困家庭學生,有礙社會流動;

四、因此大學應該設立一個百分比,確定收取聯招生;

五、應該降低大學入學的門檻,讓更多人入讀大學。

幾個命題,各屬於不完全一樣的範疇,勉強絞在一起了。堂而皇之,理直氣壯,大學變成了擴大社會差異的罪魁禍首。這裏且嘗試抽絲剝繭,把分析與讀者分享。

擇優錄取 教育生態

大學收生,只求高成績。因為準備「教育2.1」的倡議,筆者訪問了一些在大學負責收生的人員。他們都是普通的學術人員,收生是系裏面或者是院裏面交下來的任務。所有的受訪者,眾口一詞都不滿目前的招生。認為是「收不到我們認為最適合的學生」。

注意,這裏說的是「最適合」,而不是「成績最高」。他們都有成績以外的期望,有些是關注學生有沒有本專業需要的關愛精神,有些是學生是否會有創意,有些則是學生會不會有一些特殊需要的能力。

是什麼阻止了他們收取這些「最合適」的學生?他們都說:「沒有辦法,只有分數是被認為是最客觀的!」試過幾年前,有一名當年會考獲得高分的學生,進不了一個學系;而另外一名分數比他低的,卻被錄取了。結果惹來了家長大吵大鬧。後來的收生就受了影響。這是文化的問題。

雖然如此,香港各所大學還是收了一些分數以外有特殊表現或者特殊需要的學生。說大學絕對的只是看分數,也不準確。

但是也有受訪者說,以為學校每年要統計入學學生的分數。分數低了會影響該學院在校內的(隱性)排名,甚至可以影響撥款。因此大家都對入學學生的成績,無不戰戰兢兢。而香港UGC(教育資助委員會)收取各院校的收生成績,也給各院校造成了間接的壓力。

記者還提到2016年「教育2.1」提到有關大學收生的倡議。認為現在大學的做法與該倡議相悖。的確,「教育2.1」建議的第一條,就是有關大學收生。但是建議的重點,不是大學收生的結果,而是收生對中小學的影響。與這次的討論,性質不一樣。

但是要問:真的要大學降低成績收生嗎?這是聞所未聞的事。只聽說過大學因為收生不足而降低收生標準,澳洲就有過這樣的情形,結果引起社會的關注。哪有因為成績好的學生太多而要大學降低收生標準的?

大學擇優收生,恐怕在世界目前的教育形態,不會有改變。有的是像一些歐洲國家,資源充足,青年全部免費自動入學。實際上是「寬進嚴出」,也就是在大學的幾年裏,逐年篩選,可以說是「擇優畢業」。

社會流動 不在收生

在東亞這些受「科舉」影響的社會,把入大學看成是社會上升的主要途徑,要大學降低收生分數,一定不會被社會所接受。若真的實行,所引起的社會爭論,也許比現在的爭論要大得多。

但是目前的討論,其中一點就是「社會流動」。論點是「非聯招」的學生,大都來自富裕家庭。因此,招收非聯招學生,就是侵佔了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因此說是不利於社會流動。

這牽涉到一個必須澄清的概念。第一、「非聯招」學生是否屬於富裕家庭?他們比起一些靠DSE入學的學生,是否後者就較窮?這都不是只憑印象就能得出結論的。比如說,把參加IB課程的學生,輕率地界定為富家子弟,那就很不負責任;全球念IB的人愈來愈多,全球的大學也愈來愈重視IB;卻從來沒有人認為這是富人獨有。

第二、大學收取「非聯招」的學生,看不出動機是為了招收富家子弟。即使這些學生家境真的比較富裕,那不是收生的責任,更不能認為是大學偏向於富裕家庭。收生,還是按學生的表現,那是目前教育體系的一種生態。

第三、若因為「非聯招」學生的家境較富裕,而要劃定額度,規定要收某個比例的DSE學生,那將是世界少有的教育的「劫富濟貧」政策。是希望打破教育的生態(ecology)(擇優取錄)來改變社會的生態(社會流動)。匪夷所思,後果不堪設想。

擴充大學 時勢所需

筆者與一位校長說,那倒不如收生的時候,規定家庭收入的貧富比例(比如說,規定只准有10%的家庭年收入超過100萬元),豈非更加簡單利落?當然這是一個笑話。即使國家有調控力量的社會,也不會定這樣的政策。

至於有人建議調低入學門檻,意思是讓DSE成績較低的學生可以入學,可以「收復」「非聯招」學生佔去的學位。那是把全部解決方案,寄託在分數上面。

學生取不到好成績,有許多原因。有考試試題與評卷標準的問題,若是有整體性的「太難」,是否考試出了問題?若不是考試出了問題,教學法有沒有更新的空間?分數,是由許多因素形成的。不可能把分數(入學門檻)作為一個固定的軸心,鼓勵要在分數上找出路。

說來說去,豈非沒有解決問題的出路。不!所有的討論,都是假設我們只能夠這麼多的學位。只能夠拿着不變的蛋糕來作不同的切割。因此,「非聯招」多了,就是「聯招」的少了;因此要削減「非聯招」人數。

但是,任何大學,任何大學體系,都希望自己能夠收到多種來源、多種經驗、多種文化背景的學生。之所以出現目前的情況,好像是此消彼長的零和遊戲,說因為目前香港資助大學的學位,太少了。

本欄多次提過,香港的高等教育學位,與香港的「國際城市」、「金融中心」身份不符。論金融中心,倫敦有超過50所大學,紐約有超過60所大學、80個校園;論大城市,東京、台北、北京、上海,都是超過50所大學。她們的大學,不是專門為了本地的大學生;她們的大學畢業生,也不是為了服務本地。

在高等教育方面,香港也許可以滿足於有高素質的大學,但是香港沒有國際大都市的氣派,既滿足不了本地的需求,更進一步想排斥其他地方非常羨慕的多元學生來源。

若是香港有足夠的大學學位,可以容納更多的本地大學生(不管是「聯招」還是「非聯招」),又能大量吸引多種來源的學生。關於收生的爭論就會變得不必要。這次的爭論,不是給決策者一個很好的啟示、很好的警鐘嗎?

這次也牽涉到醫學院?一方面,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忙得有點「疲於奔命」;另一方面,卻只允許招小量的醫科生。也是舊的思維──「限量版」的概念──在作怪。那不是不合情理嗎?有關的決策機制,不是應該審視一下嗎?

看來,大幅度擴展高等教育,已經是時勢的要求。不可能一蹴即就。但是今天不起步,就永遠不會發生。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更多精采文章

  • 大學收生重成績一言難盡大學收生重成績一言難盡
  • 大學收生與社會流動大學收生與社會流動
  • 大學收生的良心大學收生的良心
  • 李約瑟之難題李約瑟之難題
  • 內地高考發展趨勢及其與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聯動內地高考發展趨勢及其與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聯動


程介明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歷任教育學院講座教授、教育學院院長、副校長、校長資深顧問;並曾任學生宿舍舍監18年。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等客座教授;1996至2006年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任訪問教授。曾任中學教師、校長;1987年獲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哲學博士,專攻教育規劃與教育政策。歷年學術著作近千,另有數百在各類國際學術與政策場合的主旨報告。在香港《信報》、《上海教育》與西班牙Escuela撰寫教育評論專欄。
View all posts
標籤: 大學學位大學收生科舉聯招醫學院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香港文化博物館「眾裡尋她」展館。
灼見文化

賴慶芳: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1-29
俄烏戰爭升級的可能性極高。(亞新社)
國際觀

美德允提供主力戰車 俄烏戰爭勢升級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1-26
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
灼見專訪

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1-23
港大美術館由即日起至2月26日展出丁公的作品。
字旅相逢

衍通中西藝參化,庸德雅傳氣韻新──「困乏多情‧香江藝緣:丁衍庸的中西藝術」展覽

作者: 馮珍今
2023-01-21
雷賢達剖析了港股為何去年下半年跌幅如此深。(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雷賢達:2022年全球罕現「股債雙殺」  對今年市況有何啟示?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1-20

影片

  • 美國傑出大學如何依靠社會資助、募款傳統 運用良好資金管理 維持國際一流教研──郭位教授與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校長對話
  • 曾鈺成:香港三次政改帶來什麼教訓?五部曲不復存在?
  • 曆法世家蔡興華評十二生肖運程 有哪些生肖犯太歲? 豬:小心飲食 升職有望;鼠:紅鸞星動 祿勳喜慶;牛:注意長輩 謹慎投資;虎:病符纏身 提防詐騙
  • 曆法世家蔡興華評十二生肖運程 有哪些生肖犯太歲? 羊:官符纏身 太歲三合;猴:吉吉重來 慎用國印;雞:歲破大耗 以靜制動;狗:春風得意 量入為出
  • 曾鈺成:立法會議員每年有多少天有薪假期?答案:零天
  • 曆法世家蔡興華:《通勝》春牛圖、地母經透露哪些吉凶? 流年方位須注意什麼宜忌?
  • 曆法世家蔡興華:從1月1日、1月22日(正月初一)、2月4日(立春)四柱八字測兔年大運 疫情何時受控? 木旺不利樓價? 哪個月出行要小心?
  • 香港蘭藝會會長朱劍虹:購買年花 如何從花瓣、花蕊、花粉、葉子選擇健康蝴蝶蘭?
  • 曾鈺成:港英時代官員兼任議員,保障行政主導;回歸後立法會議員因何不得兼任官員?
  • 林偉樑醫生x 家庭芳療師Joanne Lee:如何辨別合適精油?怎樣提防摻假產品?精油為什麼可改善家庭關係?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新年祝願新年祝願 常霖法師
  • 兔年雜談兔年雜談 文相濡
  • 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 本社編輯部
  • 陶傑:哈里夫婦是列寧的隔世接班人陶傑:哈里夫婦是列寧的隔世接班人 編輯精選
  • 虎年臘月的回顧虎年臘月的回顧 張建雄
  • 債務危機由非洲看到美國債務危機由非洲看到美國 張建雄
  • 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將面臨怎樣的經濟新秩序?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將面臨怎樣的經濟新秩序? 劉寧榮
  • 粵語解密:搦、茁粵語解密:搦、茁 黃氏
  • 荔枝窩民宿開幕 恢復在地經濟重要一環荔枝窩民宿開幕 恢復在地經濟重要一環 本社編輯部
  • 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完美風暴vs崎嶇復甦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完美風暴vs崎嶇復甦 劉寧榮
  • 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與隱憂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與隱憂 劉寧榮
  • 戴爾計劃將其供應鏈遷出中國:是一個好的選擇嗎?戴爾計劃將其供應鏈遷出中國: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謝祖墀
  • 港大微生物學系首證新冠病毒人傳人 論文獲選《刺針》200年來醫學發現里程碑港大微生物學系首證新冠病毒人傳人 論文獲選《刺針》200年來醫學發現里程碑 編輯精選
  • 兔年國際大勢:中美分道揚鑣各自發展已成定局兔年國際大勢:中美分道揚鑣各自發展已成定局 關品方
  • 為何中國占星日漸式微?一探中國占星歷史為何中國占星日漸式微?一探中國占星歷史 蔣匡文
  • 人工智能與大國博弈人工智能與大國博弈 彭泓基
  • 舞蝶迷香徑  翩翩逐晩風──宋徽宗的藝術成就和汝官窯瓷器舞蝶迷香徑  翩翩逐晩風──宋徽宗的藝術成就和汝官窯瓷器 李大齊
  • 日日是好日日日是好日 譚寶碩
  • 環境營造·設計思維環境營造·設計思維 程介明
  • 美德允提供主力戰車 俄烏戰爭勢升級美德允提供主力戰車 俄烏戰爭勢升級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張宗永
  • 周光蓁
  • 陳文鴻
  • 陳穎
  • 常霖法師
  • 徐區懿華
  • 劉銳紹
  • 郭位
  • 徐鍾冰心
  • 艾雲豪
  • 盧兆興
  • 李大齊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