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7月19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科羅拉多州舉行的阿斯彭安全論壇上,指中國企業在幫助俄羅斯的戰爭機器運轉。
他敦促中國停止援俄,指拜登政府擁有幾乎前所未有的金融實力抗衡對手,包括針對中資銀行的措施,沙利文預告,隨着形勢未來幾周繼續演變,可以預計會有更多的制裁施出台。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在該論壇上說,中國不可能兩全其美,在幫助莫斯科繼續進行戰爭的同時,又表示支持在烏克蘭實現和平,他指出,儘管北京並未提供武器,但是莫斯科進口的機械工具、微電子產品當中,來自中國的分別佔70%和90%,這些原材料進入俄羅斯國防工業基礎之後,會被製成導彈坦克和其他武器。
這是北約領導人7月10日發表華盛頓峰會宣言,形容中國是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的「決定賦能者」之後,拜登政府對中國發出的最新警告。
西方指責中國助俄羅斯
7月9日至11日,北約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了年度峰會,本次峰會的正式名稱是「烏克蘭與跨大西洋安全」,主要聚焦於已經持續了兩年多的俄烏戰爭,以及北約的應對之策。
峰會除了表態繼續支持烏克蘭之外,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提升了對中國的關注,將中國定性為俄羅斯對烏戰爭的「決定性賦能者」,意思就是沒有中國的幫助,俄羅斯想進行戰爭是不可能的。
峰會的聯合公報指責中國助長俄羅斯的軍工產業,呼籲中方身為聯合國安理會成員,有義務維護聯合國憲章。
最近一兩年以來,從美國到歐洲的多位政要,來中國的時候都不忘敦促中國,切斷和俄羅斯的商業聯繫。
前不久訪華的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幹脆把話挑明,明確表示,中國在俄烏戰爭中支持俄羅斯,是德國和中國經濟關係惡化的主要原因。
長期以來,北約的主要目標是俄羅斯,中國充其量只是一個背景因素,但是現在因為俄烏戰爭中的取態,中國差不多成了北約眼中和俄羅斯並列的重要威脅。
北約對中國的定位,從2019年的「挑戰」,升級為2022年的「系統性挑戰」,再到這次的「決定性賦能者」,步步升級,愈來愈強硬,意味着其對華態度的重大轉變。
中國批評北約損害中方利益
對於北約峰會的言論,中方進行了駁斥,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發言人稱,中國並沒有提供武器給衝突各方,一直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項,中俄之間是正常的貿易往來。
中國駐歐盟使團則批評北約的公報,涉華內容充滿了挑釁、謊言、煽動和抹黑,中國堅決反對,並已向北約提出嚴正的交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也認為,在烏克蘭問題上,北約鼓吹中國責任毫無道理,並譴責北約將手伸向了亞太,損害中國的利益。
近期,中國先後和白俄羅斯、俄羅斯舉行了軍事演習,宣布暫停跟美國的軍控與防止核擴散磋商,也被認為是對北約和美國的一種回應。
除了經濟上施壓之外,沙利文在阿斯彭論壇上也提到南海問題,表明美國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菲律賓能夠為在仁愛礁的坐灘船隻提供補給。
沙利文稱,美國已經向中國明確指出,美菲共同防禦條約適用於坐灘的馬德雷山號,並指目前最主要的是緩和局勢,並看菲律賓是否有能力運送補給。
中美關係停滯不前
從去年底在舊金山恢復高層交流以來,中美關係前進兩步又倒退一步,雙邊關係整體狀態不佳。從近期的變化來看,有這麽幾點需要高度關注:
第一,此前德國等歐洲國家,一直視中國為重要的市場,對於譴責中國有所保留,這次的北約峰會也加入了譴責的行列,普遍認為是美國用收集到的情報說服了歐洲。
此前,歐盟也已經出台了針對中國電動車的加徵關稅措施,這意味着開始於美國的對中國的敵對態度,如今也已經蔓延到了歐洲。
一直以來,中國試圖兼顧俄羅斯與歐洲,試圖對美歐分而治之,把歐洲從美國那邊爭取過來,這個策略目前來看恐怕已經行不通,美歐之間是意識形態聯盟,很難被中國和歐洲之間的經濟利益所離間。
第二,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不是北約的成員國,但是受邀參加了此次的峰會,並且簽署了最終的聲明。
俄烏戰爭以來,日本、韓國向北約和美國靠攏的趨勢愈來愈明顯,日韓還因此實現了歷史性的和解,這是東北亞國際關係的重大變化,澳大利亞雖然和中國緩和了關係,但是在安全上靠攏美國這一點不會變。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北約峰會前接受路透社採訪的時候提到,俄羅斯與朝鮮之間的軍事合作,對日本構成威脅,間接地對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角色表達了憂慮,強調日本決意加強跟北約等夥伴的合作,並且重申,今天的烏克蘭可能就是明天的東亞。
2023年,北約一度計劃在印太地區設立文職代表處,但是在一些國家的反對之下擱淺,但是北約官員表示,這個計劃並沒有結束,而和上述四國加強聯繫,差不多意味着北約在印太方向的一種隱形的擴張。
第三,未來一段時間,歐盟、北約與中國的關係不見得會發生立竿見影的變化,雙方還會維持一種鬥而不破的關係,但是這一層「窗戶紙」能維持多久不確定。
經貿上金融上,中國與美歐及其盟國之間會有漸行漸遠之勢,中國在俄羅斯與美歐之間騰挪的空間會愈來愈小,美歐揚言可能對中國施加的制裁,看起來也不僅僅是說說而已,未來不排除美歐會出台針對中國的新一輪打壓制裁措施。
原刊於「世界靈敏度」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