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們與外資企業深入交流發現,自10月舉行的黨的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他們對中國市場的興趣持續增加。一系列的國際外交事件更是使得全球商界對中國市場的關注程度持續升溫。例如,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訪問北京;習近平主席出席G20和APEC峰會,並且前往沙烏地阿拉伯進行訪問。
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哪些方面較為關注?他們會提出哪些問題?圍繞二十大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點:二十大的核心觀點將如何影響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在世界上將扮演怎樣的角色?中國政府是否變得更加「獨裁」或「專制」?私企和外企是否還存在發展機會?
防疫政策放寬 外資提升預期
就像面對中國其他的重大舉措或通告一樣,國際上總是存在悲觀和樂觀兩種不同的觀點。在二十大之後,持有悲觀態度的人們較為關心:中國在政治和經濟方面是否會推出更多限制性措施?國家高層領導人是否過度集權,缺乏有效制衡?中國和西方的關係是否會持續惡化?私企和外企是否會受到更多限制?中國的發展是否已經達到頂峰?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持樂觀態度的人們更為關注以下問題:以習近平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是否有更高的治理效能?中國對市場包容性和高品質發展的重視能否給各類企業帶來機會?中國能否在2035年實現GDP翻倍的目標?
中國政府的新冠疫情動態清零政策也許對市場帶來了現時和短期的陣痛,但由於近期政策逐漸放寬,外資企業也提升了對明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預期。
此外,習近平主席在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反複強調,要支援私營企業的發展,尤其是提高對平台企業(大型互聯網公司)的支援力度,從制度和法律上對國企民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這一系列相關政策加強了外商對於中國市場的信心。
外資面對中國市場的疑問
對於那些對中國市場感興趣的外企而言,他們關心的問題取決於他們目前在中國市場中的位置和對中國市場的看法。那些在中國市場尚未發展或者只是初步發展的企業,主要關心如何進入中國市場或者如何擴大現有的市場影響力。我們相信會有源源不斷的公司希望這樣做。
另一種類型是那些已經進入了中國市場一段時間的外企,但由於他們的中國戰略,他們在這裏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比如一些主要靠向中國出口而不重視本土化的企業。這種類型的外企經常會提出類似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識別並且開發中國市場的潛力?我們如何才能在中國更好的發展?我們要如何平衡本土化?
還有一些外企已經進入了中國市場很長時間,他們在中國的業務也在增長。對於他們中的一些來說,中國已經成為了他們最大的市場或最大的市場之一。這些外企已經了解了例如本土化和多產品矩陣的市場戰略等在中國市場的重要性。許多公司也已經在中國建立了各種合作夥伴關係。
愈來愈多的公司也意識到,中國已經成為了創新的靈感和知識源泉,並且如果想要在中國獲得成功,他們需要深度理解並參與進來。對於其中一些公司來說,中國戰略是他們全球戰略的核心。這些公司會提出的問題包括:我們如何在中國市場制定「改變遊戲規則的戰略」,並帶着在中國市場的戰略經驗走向全球市場?我們要如何在新的遊戲規則下建立所需的能力?我們應該如何學習中國的創新,並將這些知識內化為我們自己的知識?
懸而未決的因素
對於幾乎所有人來說,地緣政治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許多人想知道地緣政治例如脫鈎和去全球化所帶來的威脅會如何影響他們的業務。在這個問題上,最典型的行業應該就是半導體行業了。
從各行各業來看,外企對中國本土企業快速發展的競爭能力也感到擔心,並且想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甚至在一些行業中,公司在質詢要如何應對顯而易見的產能過剩問題。
除此之外,許多外企也對他們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表示擔心。過去幾年的全球新冠疫情引發了一些公司對其供應鏈抗風險能力的擔憂。然而,從總體來看,他們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將是供應鏈的主要樞紐。
許多外資企業認為,中國已經邁入了一個以有更多增長為代表的新時代。許多公司已經開始更加認真地對待中國業務,並且發現制定卓越的中國戰略需要敏銳的戰略思維。預計明年,將會有更多的外資企業在中國採取他們的戰略性舉措。
原刊於CGTN網站,本社獲作者翻譯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