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邀開一專欄,欄名可稱「美中不足」。美中有兩義:兩國、美好(過程)中的不足。
中美是目前地球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無論對美中的評價如何,總不能否定兩者各有其冒升的因素,以及在至少未來數十年間對地球的重大影響。兩國都同在一個地球上生活,如果看到回教兩派那樣不惜玉石俱焚而仍不警愓,陷兩國內外於家破人亡,則任何意識型態都會變成鼓動集體互殺的工具。
中美源自兩套分別頗大的歷史和文化。中國是屈指可數的、能夠倖存了數千年的文明之一,由東亞幾千個部落透過競爭、結盟、固盟、擴展、分裂、衰落和回復統一,從一個世紀前幾乎亡國,至到在短短近數十年間,一躍而成多方面實力僅次於美國的集體,如何理解?它能否對傳統去蕪存菁、繼續提升國內外條件、又不致過度發展(人口、消費、內爭、外鬥)?
美優勢漸被其他國家越趕
美國的歷史只有幾百年,北美土著人口稀疏,歐洲人移入後才開始跟現代世界接觸,但很快便經過罕見的經濟急遽轉型和不斷的種族衝突,度過幾乎分裂的南北戰爭,政治逐漸穩定、槍口可以集中對外,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勢力已經雄霸全球。在不斷擴展軍力而不必佔據土地的國策下,很快便發展出在經濟、科技和文化方面的空前優勢。但多種優勢的幅度在近20年間開始被其他國家縮短。與此同時,不同利益社群的搶佔爭奪,則擴闊了國內社群的鴻溝;而迅猛發展的科技、對歛財者和消費者無限慾望的迎合,雖然普遍化了物質享受和生活方便,也引起慢性病漫延、氣候變遷、環境失調、大型殺傷武器失控等迄無良策的惶惑。在校年數和資訊的增加,未能充分令國民辨認政治利害,號稱民主榜樣的運作,仍受少數集團和固執的自利主義衝擊。美國對鼓勵成員假自由之名急求私利的情況能否駕馭?對原生(例如種族別和性別)和被催生的歧異(例如市場劃割、鼓吹獨特權利個人擁槍、和閉關主義)能否調和?對全球的重大影響能否持續?
避免急功近利帶來的災難
中美兩個文化並不完善,本身問題不容忽視、也引起彼此和其他國家的疑忌。但操之過急地從有限角度推行的改革,會過度依賴政治和軍事手段、過度催發生產和消費、過分迎合市場口胃、過急講求效率、過分壓倒對方,都可能弄巧反拙。目前兩國內外都有不少人担心中美兩國會不會為了急進而停止合作、甚至陷入軍事衝突?兩國的成敗會如何影響全球?對於宏遠多變的前景,即使有專家分頭研究和政府推動,民眾和公私機構若不關心和參與改善,則有了研究成果和建議,仍不足達成共識和有效落實(例如吸煙和四體不勤對慢性病的催生、廢物處理不當和水土/林木保存不力對環境的損害、對歷史上和貧困地區民眾鋌而走險的關心不足、對基因/病毒研究和武器研發後果的節制不足等等)。
求同存異避免不必要衝突
目前對中美兩國傳媒的報道,大多集中於短期內的政治和經濟競爭,硬繃繃、冰冷冷,不難激發敵我意識。當政者為了政治需要而不時抹黑對方(例如中國在抗美援朝時對美國的控訴;美國每趟大選時都有候選人大駡中國,平時則以中國和日本輪流充當來自亞洲的假想敵),但有時亦會作出出互利行動(例如美國接受大清幼童留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跟中國合作、接受中國進入世貿組織、中國接受美貨、美資和科技入境等)。在接觸過程中,雖然有部分利益攸關者反應強烈(例如工作受出口增加而獲益的或受到進口貨打擊的),大部分成員對外人認識不足,意見波動。大眾對彼此的長期利害認識不足,國策便易受短期利害左右,增加了兩敗俱傷的可能。
美中不足當然需要改善,但改善時若能體諒國內外多方情況,並依循共同接受的程序,則可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帶給部分成員過度的傷害,這樣才可望持續。兩地內外的民情和文化相當歧異,易誤解,認識是競爭和合作都需要的第一步。知彼有助於知己,知己知彼才可比較、才易找尋雙贏的機會。認識對方、檢討自己、開放溝通、客觀比較、採捨接技,而非連根拔起,這些平穩的改善過程需要時間適應,才可避免草率排斥或急功近利帶來的災難。這是本欄稍盡棉力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