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憑試的四大核心科目,「新紮師兄」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明年將進行第一次的公開考試,三大範圍「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及「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公開試考題如何設定,學界與社會各界都在拭目以待。因考績只設「及格」與「不及格」,莘莘學子面對公民科,應對上是會較輕鬆、神情較自若。
從教學專業、師生互動的角度看,能輕鬆自若而又認真學習,從此路進,經過探索獲取的知識,較應付緊張催谷得到的機械知識,兩者之間,前者入心入肺的程度較深,恆溫亦較長久。
公民科「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的教育內容,回應香港、國家、世界連體核心,並由此發展的學習,是必須的。近日,100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訪華,得到以習近平主席為首的極高規格接待。緣何如此?公民科師生若就此互動探討,能獲取的公民知識,將是異常豐富,滿有收穫。
為何連中國國防部長也要接見今天只屬一個美國普通公民的基辛格?或許,這可從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說起,當時他在美國的官職身分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50年國際風雲色變不斷,國家安全這回事早見端倪,只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於前25年,獅子山下政府與民間,都視國家安全如泡影而已。再一提的是,當年基辛格秘密訪華,代號「波羅行動」又能表達什麼中西大歷史、大時代,乃至文化大互動的意義?
習主席接見基辛格的時候,提及50年前周恩來總理已在同一地點會見風華正茂的基辛格,當中可以帶出什麼多元的知識與思考的激盪呢?什麼叫大國外交?中國的傳統待客之道、交友之道,怎樣延伸至國家外交層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具有現代意義嗎?今天,我國和平外交實踐的意志有多大,往績又怎樣?「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更是世界之中國」,這又與現在要盡洪荒之力、圍堵中國之美國與歐盟假惺惺的「普世價值」強攻世界,分別又在哪裏?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