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計劃於2024年8月1日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徵費),按「污染者自付」原則,對全港所有個人及機構所棄置的垃圾按量收費,社會對這議題熱烈討論,其實學校也不例外,因沒有獲得豁免。學校是學生的另一個家,學生在此生活必然會產生垃圾,在實施收費後,學校要如何處理,是一項新挑戰!
學校是教育機構,過去推動環保教育不遺餘力,由課程、實踐到政策層面多方面推進。甚願新政策實施後,全港垃圾可以大幅減少,但面對垃圾徵費,似乎大部分學校對相關細節安排,仍有很多疑慮。
學校處理垃圾的行政困難
部分學校因附近的餐廳不多,外出用餐的座位有限,加上不少外賣平台的飯盒比外出用餐平宜,一向歡迎學生帶外賣飯盒回校。不少學校近年更積極增加校內用膳座位,希望學生更多時間留校,增加對學校的歸屬感,方便學生參加校園多姿多采的午間活動。但垃圾徵費實施後,學校應如何處理呢?鼓勵學生外出用膳?要求學生帶外賣飯盒到校外棄置?要求學生自備指定垃圾袋處理垃圾?向學生徵收垃圾徵費?還是一切照舊,學校自掏腰包免費代學生棄置垃圾呢?
另外,不少政府部門過去也寄送不少單張到學校,如衛生署、選舉事務處、警務處、教育局等,政府會協調各單位減少送派送實體材料給學校嗎?寄出或付送前會先問得學校的同意嗎?學校可以拒收嗎?派剩的材料可要求有關部門到校取回嗎?坦白說,過去學校分發這些材料給學生,不少學生隨即就棄置在校內。日後學校需要禁止學生在校棄置這些宣傳品嗎?
社會關注三無大廈或劏房戶會否為節省開支而非法棄置垃圾,學校其實也擔心部分家庭會否為了節省開支而叫學生將垃圾帶回學校棄置。如果真的這樣,學校又應如何處理呢?學校總不會在校門檢查學生書包內,有沒有家居垃圾吧!
增加學校與學生之間的張力
行政角度處理是一角度,教育又是另一角度。如社會認為垃圾徵費是市民要建立的新共識、新的習慣,是有效減少垃圾的方法,可能學生在學校也需要學習以這新方式生活,要用指定袋棄置垃圾。班房內的指定垃圾袋由班會費支付,讓學生學習棄置垃圾需要付費。可惜同班同學始終不是一家人,每位同學棄置垃圾的份量會有不同,要同學承擔垃圾棄置量較大的同學的費用,容易產生同學之間的矛盾。同學又可能會將自己的垃圾,棄置在學校公用地方的垃圾桶內,避開所需承擔的費用。這方法似乎不可取,難道真的要求學生自備指定垃圾袋回校嗎?
如果我們希望學生視學校為家,總會樂於見到學校買飯回校用餐,總不會連棄置垃圾也要向學生徵費,正如父母總希望子女回家用餐,不會要求子女支付垃圾費罷!
不論如何,垃圾徵費實施後,學校一定需要付費處理垃圾,業界粗略估計,一般學校每年需要使用數萬元購買指定垃圾袋,政府會有津貼嗎?如沒有額外津貼,學校可以向學生徵收垃圾徵費嗎?如沒有額外津貼,處理垃圾會增加學校與學生之間的張力嗎?
師生對回收失去信心
垃圾分類及回收是另一出路,應可解決上述部分問題。其實很多學校早已設置垃圾分類回收箱,但因實行起來有很多問題。除了學生有沒有積極及恰當將垃圾分類外,回收公司能否定期到校回收垃圾亦十分重要。以往多次因回收公司未能按時到校回收分類垃圾,令回收箱滿瀉,回收箱淪為垃圾堆,師生對回收失去信心!要重建信心不容易,政府在這課題可以扮演更積極協調者的角色嗎?政策上可以協助回收機構有更有利營運條件嗎?
香港學校一直支持環保,我們相信環保成效的關鍵在於教育,我們定必繼續努力推動環保及減廢的教育。但在實施垃圾徵費後,為免學校用於學生的教育資源被削減,政府實有需要為學校提供垃圾徵費額外津貼,用作購買指定垃圾袋,亦期望政府為學校提供廚餘機等,讓學校可以配合政府的環保政策,做好環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