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回歸以前港英政府實行的「積極不干預」政策是成功的,但老黃曆在回歸後就不一定是萬試萬靈。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維度。近年香港包括周邊地區近年發生很多問題其實可以用「中國崛起」來嘗試分析,南海問題、中日矛盾等都與此有關。由於中國擁有穩定而眾多的人口,以及快速經濟增長,中國在全球實力的增長已經表明在21世紀中國成為第二個超級大國的可能性。除了美、日等大國感受到挑戰,位於中國身邊的國家與地區也需要順勢而為,因為「中國崛起」對於其他人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我們以當年的亞洲「四小龍」為例,按我的觀察韓國的應對是最好,香港則是應對最差的。
韓國、新加坡應對「中國崛起」之積極態度
1994年我開始常駐北京工作,沒幾年我就注意到在我居住的地區旁邊有一個望京社區。這裏有大量的韓國人居住,傳說有十萬韓國人,是吃韓國菜的好地方。望京的韓國人主要是來京工作商人和工程師。但也有不少留學生,裏面既有研究生、大學生甚至還有來讀中學的學生,中學生當中有些是父母親不在身邊、專門來北京上學的「留學生」。後來我專門了解這些「留學生」的動機,原來是家裏認為提早來中國學習有助於他們以後的發展。
2012年中國有五萬多學生在韓國留學,而韓國在中國的留學生有6.4萬。韓國有70萬人取得中國居留權,佔了中國外籍常駐人口67%。韓國是把中國作為其國際化最重要的戰略夥伴。多年以後回望,現在不單在中國,世界上大部分角落都大肆流行韓國產品與文化,韓國人確實厲害。據《亞洲週刊》最新一期的報道,韓國人強烈的憂患意識是他們建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武器。如金大中那樣的政治家在1997年底上台後,他沒有因為以前被打進監獄的經驗,而立刻清算前朝。反過來,他強調「大同一體」以反對狹隘的黨派與地域觀念,最終帶領民眾戰勝了金融危機,重新整理了產業鏈,並使得韓國成為今天互聯網的一等強國。
新加坡是「四小龍」離中國最遠的國家,並且有東南亞廣大的腹地作為其經濟生態圈。但李光耀不是一般的政治家,他致力與中國搞好關係。新加坡是中國官方唯一公開聲稱需要學習的國家。按照中國說法,中國與新加坡建立了「親密而特殊」的夥伴關係。中國已經成為新加坡最大交易夥伴,新加坡則是中國最大投資來源國。中新兩國間的主要合作項目有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生態城等。其中,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與新加坡兩國政府之間最大的經濟技術合作專案,成為中國對外開放及國際合作的典範。看來在帶領民眾應對「中國崛起」這個問題上如何順勢而為,確實是考驗領導人的能力把握機遇。
行政長官之缺失 未能帶領港人把握機遇
反觀香港,我們不具備產生李光耀、金大中這樣政治家的土壤;也沒有韓國人的強烈憂患意識,更沒有金大中這樣的領導人可以在危機面前,拋棄狹隘的黨派與地域觀念,帶領民眾走出危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無論是特區政府、企業與港人都自我感覺十分良好,以為可以複製以往成功的經驗來面對新世紀的挑戰。
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曾經說過:「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來鼓勵港人。這句話原則是對的,但實際上,在「中國崛起」過程中,香港以前曾經擔當如「橋樑」角色就沒有了;而且在某些方面,內地一些省市通過多年的國際市場參與還培養出比香港強的競爭力。香港需要有高瞻遠矚的領導,一方面要說服並帶領港人重新定位,另一方面也需要與中央和地方政府溝通,為香港找到新的競爭力。很明顯董建華是沒有做到這點。他還可以把部分責任算在碰上了「亞洲金融危機」,第二任特首曾蔭權是港英官員出身,他真是「適合的人在適合時間與適合地方」出現的最好例子,可能是幸福來得太突然,沒有準備好。他最大的理想只是「打好這份工作」,平心而論是他帶領香港走出SARS後的困境。雖然溫家寶不止一次提醒他香港存在的深層次矛盾,但他不能及時化解地產財團壟斷,造成今天房地產價格再一次大幅上升,同時他的團隊也沒有很好管理自由行給香港市民帶來的負面影響。
而作為第三任特首的梁振英是一位從基層出身、學有所成的專業人士,本來應該是港人引以為傲的成功案例。他熟悉地產市場運作,在2015年他宣布的施政方針將參照新加坡等經濟體的經驗,把施政理念從過去的港英政府的「積極不干預」變成「適度有為」……他提出應首先解決地產行業壟斷經濟等基礎性、結構性的問題, 按道理是可以解決部分前任留下來的問題。但不知何解,他的民意度一直不高,上台多時,民意度沒有上升,在他任期下還產生了「佔中」、動亂的新常態。很明顯梁振英作為領導人,他的溝通能力或者回應市民意願不是他的強項。
特區行政長官這個位置看來是要比當年英國派來的香港總督(港督)要求高得多。以前的港督底下有一支只知服從的公務員隊伍,港督不需要向港人負責,也不用面對今天世界這麼複雜的局面。當然港督也有他的難題,是如何在保證英國的利益前提下,平衡主要來自內地與台灣的挑戰。但不能否認,回歸以前無論是英資還是華資財團在港督面前都是老老實實的。回歸以後,特區行政長官雖然都很努力,但都平衡不了有着各種強大政治關係的地產財團與市民的利益,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作為領導人都沒有提醒港人在「中國崛起」年代,香港需要改變,需要新的定位。由於沒有心理的準備,不少港人好像一夜之間發現過去的「表叔」,突然之間都變成財大氣粗的「土豪」。
〈香港,你的明天在哪裏?〉六之三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