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3日,筆者在網頁「教育眼」的專欄中發表了一篇〈對新課程實施成效的評價〉,指出「縱然教育改革計劃推行了,但是成效究竟是怎樣,實在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其實,這情況不只在我國出現,國際的課程改革也是少有成效的。
全球化和技術的快速發展,令到全世界社會、經濟和環境面對的挑戰愈來愈複雜和多樣化,其中部分變化也是人類進步的機會。人類需要接受適當地設計的教育,以具備高質素的應變能力。不斷變化的環境肯定會改變未來畢業生所需的態度、知識和技能,課程如果能夠適當地改進,可望裝備學生投入這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世界。
然而,未來需求與實際需求之間可能存在差距,重新設計、實施課程,以及讓學生真正學習到所希望的態度、能力和知識等,都需要頗長的時間。
面向21世紀,多個國家進行了重大的課程改革:例如 1) 數字化課程;2) 個性化課程;3) 跨學科內容和基於能力的課程;4) 彈性的課程。但是,有效改革的速度比預期緩慢。
未來需求與課程修訂之間出現的時間滯後
- 識別時間的滯後:由社會、科技、人口等等出現變化,到識別出課程需要作出修訂時的時間差距;
- 決策時間的滯後:是指從認識修訂的需要,到開始制定行動計劃、撰寫新課程文件之間所需要的時間,包括就修訂的必要性達成共識所需的時間;
- 實施時間的滯後:對現行的文件課程(包括目標、內容、活動和評估)進行修訂之後,教師的接受程度、有關資源是否到位,以及其他對新課程能否有效實施的影響因素,要處理這些轉變都是需要時間的;
- 成效時間的滯後:是指從課程的有效實施,教師開始根據新課程去教學,到學生有效地學習所需要的時間。
實際上,大多數延誤都發生在實施階段,原因是缺乏持分者的支持、教師數量不足、欠缺專業能力、實施改革的條件和準備不足等等。
減少上述滯後的嘗試
OECD《學習指南針2030》是一個面向未來的教育框架。這是一個全球共同能力的願景,期望能夠幫助兒童和青年茁壯成長,進而以全面、包容和可持續的方式塑造他們自己的未來。
這個學習指南針代表了參與的國家和地區對2030年教育的共同願望,以個人、社會和環境的幸福為目標,去發展面向未來、全球信息化和本地化的教育。學習指南針有助確保課程在面向未來、在重新設計時縮小識別差距。
解決決策時間滯後的方法,是協調各種相互競爭的需求、把各種目標明確化,以及改善修訂課程的程序和政策以促進課程改革。各國進行課程改革的時間框架各不相同,不可預測的挑戰或社會需求亦可能會改變這些時間表。改善管理架構和建立共識有助於作出實施的決定。
課程改革的實施同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怎樣去讓行政人員、學校教職員接受和支持改革是重要的。教師可能會抗拒改變,尤其是當早期改革的實施成效欠佳,或者沒有機會了解課程改革的目的、方式、內容和原因,阻力更大。家長,特別是在不清楚修訂的目標和目的的情況下,可能會在修訂期間感到不知所措。如果同時發生眾多變化,課程實施可能難以掌控。
如果能夠清晰地描述出通過新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獲得什麼技能、知識、態度和價值觀等,課程的實施可能會較為順利,成效的滯後時間可能會縮小。
有效規劃和加強課程重新設計中持分者的參與,尤其是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將學生視為學習中的積極推動者,在理想情況下縮短重新設計過程中的滯後的情況。
各國在處理時間滯後問題時所汲取的教訓
各國從課程的重新設計、實施的成功和挑戰中汲取了許多經驗教訓。這些教訓可以作為各國的榜樣或告誡,尋求重新設計課程應該考慮以下各點:
- 不要低估教師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在現行問責制度下,讓他們有犯錯的空間。要和他們溝通,引導他們去進行課程改革;
- 賦予教師權力,而不是削弱他們的能動性,尤其是在通過引入教育技術去開發創新課程時,因為易於應用的自動化會剝奪他們思考和尋找創意的機會;
- 一方面承認需要對課程進行漸進式變革,同時作好對進行轉型變革的準備,採取或不採取變革行動的成本都很高;
- 課程改革和其他教育改革之間要有協同作用,避免持分者之間的改革疲勞。有些改革過於頻繁或相互矛盾,會導致學校、教師和學生會感到困惑。教育需要穩定、連貫和可持續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