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國際學校理念不是貴人獨享

富豪有下等,貧困也可出君子。(shutterstock)

一寫到教育,必有很大的迴響,試把一位朋友的來信原封放在這裏和大家討論一下:「漢基是一間非常出色的國際學校,相信沒有人反對。張導演能有本事送他的兒女入讀漢基令香港很多家長羨慕不已!我相信眾多家長亦想送其子女入讀漢基,可以不受本地學校催谷之苦而又確保學生入讀英美名牌大學。張導演其看來做了上等家長太久而忘記本地家長及其子女用一輩子努力望麈莫及的深層次原因,很有令人何不食肉糜的感受!其實,本地整體教育已做得相當不錯,香港學生的整體數學,學習及閱讀能力是名列世界前茅。很多英美名牌大學還很樂意搶收港產學生,可見本地教育之成功。香港本地學生無須妄自菲薄,其學習能力絕對是國際學校學生之上!」

上等的反義是下等,那對於不讀國際學校概括為下等,是一種侮辱和自我矮化,富豪有下等,貧困也可出君子。以為國際學校家庭是上等也看出一般人對這制度有怨懟,於是不能客觀分析,也不能向政府爭取下放教育權力而展述理據。

國際學校家長一般經濟較富裕,他們大都是專業人士,比如說政府高官吧,現就我所知,有官員子女都在漢基就讀;其餘家長也要省吃省穿送小朋友去就讀,他們甚多從名校轉讀,我老友李純恩是見勢色不對就讓女兒轉校,而我一些老友也是中途插隊,他們都非大富大貴者,只是為了子女能夠有一比較人性的學習環境而節衣縮食,真正的好爸媽。

國際學校理念較保障就業

我把漢基今年入大學成績作一些小統計向讀者解讀,羅列數字,讓大家作判斷,說明國際學校的理念及授課方法也許較接近歐美名牌大學的收生標準,對將來就業較有保障。我不敢以理想作教育標準,怕家長說我不切實際。我直接的說,讀國際學校,將來搵食容易啲,把小朋友谷到爆的補習、功課、考試,令他們將來得情緒病機會較高,人際關係較差,不利就業。說得這麼坦白,我不講理想,要實際。

至於說香港教育不錯,相信部分也是事實,但是否在國際學校之上,不是我討論的目的,我只能說不太同意算了。

以PISA 的成績來判斷香港學生成就,有如以考試分數來說明學生優劣,是過時的比較方式。IB課程理念乃要培養未來需要的學生,而非後工業革命需要的學生。PISA 找出數學出色、能夠做出核彈的學生;IB 是為訓練學生討論核彈的存在有什麼好處,與極權國家的博弈?製造綠色能源?我寫這三篇文章,目的是要家長清醒起來,千萬不要誤會國際學校是富人學制,與港人無關。香港家長要主動研究國際學校的理念是什麼?她如何實行?研究她們的學術表現,有調查才有發言權,如果肯定了她的效果,我們如何借用,如何實施就有一定基礎。

國際學校貴是因為教師高薪,看漢基的支出,81%花在老師員工的薪金和福利,資源支出7%,其餘是固定維修。假設我們先爭取行國際學校的理念和方法,就算以中文教學(小班政策),我看不出為什麼只有有錢人才可接受優質教育。

教局放權接受監督

就算逐步加強英語教學,家長們籌款也好,爭取政府加碼也好,關鍵在於我們要爭取教育局把權力下放,讓社會、家長、政府一齊監督,教育局官僚機構攬着這麼多錢,他們有權不用就不是人性了。尤其現在香港如此政治化,我們擔心教育局員有政治任務,倒不如為表清白,下放權力和資源,百花齊放,讓不同氣質的老師培養性格各異的學生。

我們需要群英而非精英,太多家長爭取入所謂精英學校(考試叻),太少朋友關心那些考試弱勢的孩子。如果只以一句「國際學校只是有錢人讀的學校」來概括其優點,我們會失了爭取的方向。教育局前副局長陳維安先生的孩子也是在國際學校就讀,不知他在當副局長時有否把他認識的國際學校理念用在他的職責上?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