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通過的36億教育新資源,讓本地資助學校增加2,000多個常額教席,為合約教師帶來新希望。可是合約教師這一歷史產物,並未會因此而成為歷史。合約教師制的利與弊,也因增加常額教席而成為教育界熱話。筆者先後在津校、直資學校及國際學校工作,親歷常額和合約制,在此作一些分享。
難捨常額公積金 直資合約出招抗衡
十多年前,筆者為參與創辦一所具特色的直資學校,而冒險離開津校系統。直資學校沒有常額教席,教師到校長均以合約形式聘任。當時,教師們最難捨的是津校的優厚公積金 。為了吸引教師,學校提供與津校公積金相等的強積金供款,但無法與津校那樣,每年保證最少5%的增長。然而,直資學校提供的合約教席待遇與福利各異,不是全都能提供貼近津校的公積金,但大部分的工資也與常額教席相對,甚至還高一點,不少更提供約滿酬金和醫療等福利,以吸引優秀教師。
靈活與穩定 制度各有優勢
筆者在直資學校參與教師招聘多年,印象中尋求發展或突破的年青應徵者不少,亦不乏來自津校的常額教師。直資學校可按校情及資源制定人手編制,在教師招聘和升遷上較靈活,年青教師在直資學校的發展空間不小。筆者認識一些在直資學校工作的年青教師,工作數年便當上主任。津校則要按既定的人手編制及升遷程序辦事,除校長和副校長公開招聘外,中層崗位一般在校內升遷。教師升上中層主任後,除非空降別校當校長或副校長,否則大都一直留任原校。新入職教師即使取得常額教席,工作勤奮、業績優異,也要待中層升遷或退休,騰出空缺,才有晉升機會。這制度使教師升留有序,亦確保了團隊的穩定性。
國際學校待遇優厚 教師去留靈活自由
兩年前,離開直資學校,加入國際學校。國際學校以私立形式運作,可按校情及其資源制定人手編制,其教師和校長也是以合約形式聘用。他們來自世界各地,打算落地生根的不多,對此國際學校都習以為常。應徵教師通常不考慮是否常額或終生聘用。為吸引優秀教師,國際學校的待遇和褔利一般不會低於本地津校,除了工資優厚外,還提供約滿酬金、醫療及子女學費津貼等福利,有些更提供房屋津貼及來回家機票。
國際學校一般在12月底前與教師續約,選擇下學年離任的教師,需於12月底或此前通知學校。此時,大部分打算離任的教師尚未找到新工作。在香港人看來這是冒險,但對國際學校的教師而言是常態。決定離任的同事告訴筆者,他們並不擔心找不到工作。他們的自信最終以來自世界各地的聘書得以證明,這也說明了世界各地國際學校對教師的殷切需求。
協助本地教師走向國際 拓發展空間
香港的有很多優秀的教師,作為國際都會,香港培育出來的教師也受各地國際學校的歡迎。筆者認識一位在直資學校工作多年的教師,就獲邀到另一國家的國際學校任職。 2019至2020學年,本地小一入學人數將再次大減,學界將再次面對嚴峻縮班的壓力,再投入教育新資源,再增加常額教席,也未必能為本地年青教師開拓多少發展空間。提供適切的培訓與支援,提升能力及自信,讓更多本地教師走向世界,可是開拓本地教師發展空間的良方。再者,於國際學校工作的本地教師如回歸故里,可為本地學校和學生提供新視野,一石多鳥。
以上是筆者由津校常額教師到走進國際學校過程中的一些觀察,望為教育界提供參照,為本地教育發展及開拓本地教師發展空間,提供多一個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