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教育 國民教育的局限與前設

國民教育的局限與前設

20多年來國民教育的發展一波三折,甚至胎死腹中。如今由虛到實,變成轉世靈童倉卒出台;再加上《港區國安法》的震懾效應,實在令人擔憂中、港教育將要無縫接軌,斷送我們學術和言論自由的優勢。

許志榮 作者: 許志榮
2020-07-25
教育眼

標籤: 公民教育品德教育國民教育孫中山意識形態港區國安法身份認同
推行國民教育的理由無論是大敵當前,或者面對嚴重的管治危機,當權者必須正視自身的局限,開誠布公。(亞新社)
推行國民教育的理由無論是大敵當前,或者面對嚴重的管治危機,當權者必須正視自身的局限,開誠布公。(亞新社)
0
SHARES
489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如何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曾經是九七前後的熱門話題,那是個「從無到有」的討論。因為中、港教育的重大差異和六四事件的衝擊,當時教育界的共識是以公民教育的視野,客觀理性地進行隱性的國民教育。此外,其後頒行的通識科包含了「現代中國」單元,雖然課程理念不同,亦可視為國民教育的分支。

其實「九七回歸」這個說法已隱含國民教育色彩──中國收回香港主權是個客觀事實,但官方的說法是「香港回歸祖國」,這是個立場鮮明兼有文宣意味的稱述。可惜這類心理工程對矛盾日漸激烈的中港關係顯得隔靴搔癢,於是催生了2012年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及「反國教事件」。

那一年的「國教」課程雖然因為民意的抗拒而擱置了,不過經歷近年的社會運動,當權者覺得以國民教育收拾人心實在刻不容緩。他們放棄隱蔽課程的方式,加大力度,以「介入治療」的手法,批判、檢舉相關學科的課程、教材及公開試的考卷,再延伸到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個人言行等,為教育界帶來沉重的政治壓力。

20多年來國民教育的發展一波三折,甚至胎死腹中。如今由虛到實,變成轉世靈童倉卒出台;再加上《港區國安法》的震懾效應,實在令人擔憂中、港教育將要無縫接軌,斷送我們學術和言論自由的優勢。

關於國民教育的詰問

「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國?」兩個詰問各有背後的道理──前者彰顯危機下的國民責任,後者強調國族認同的因由,並確立對當權者問責的理據。

「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應該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什麼。」這是甘迺迪在冷戰時代給國民的忠告。他主要針對當年美國昇平日久,國民慣於安逸,對國際風雲缺乏危機意識。這句話後來成為了國民教育的經典,常用作凝聚民心士氣的金句。不過我們必須留意,每個金句都有語境的局限,未必放諸四海而皆準。

回到那兩句關於家、國屬孰輕孰重的詰問,對當下的香港人來說,總有不同程度的取捨困難。其中牽涉歷史背景、成長經歷和對當前政局的複雜感受,糾葛牽纏,要梳理安頓絕非易事。如果以為單憑由上而下的國民教育就可以重新建構香港人的國族認同,那未免太單純了。這種泱泱大國的單純肯定不會帶來幽默效果,卻極可能對教育界造成不可逆轉的戕害,令百年樹人的千秋大業花果凋零。

國民教育的悖論──作之君,作之師?

國民教育與品德教育、公民教育在本質上有明顯的差異──前者的目的在於加強人民對國族或政權的身份認同,或令人民接受某種意識形態,其中隱含非道義的排他性;而後二者的目的在於提升受眾的品格修養和公民意識,促進社會發展,成全普世價值。如果加上推行手法的考量,國民教育的副作用就更加明顯,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理論上,只要成功推行品德教育或公民教育,社會上每個人(包括統治階層)的教養水平都得以提升,自然不會作出違反公義或公眾利益的事情,國民身份的認同是順理成章的必然結果。國民教育之所以成為迫切的政治任務,不外兩個原因:第一是國家民族面對天災或外敵的威脅,須凝聚民心及時應對;第二是人民離心,甚或對國族或當權者採取冷漠抗拒的態度。第一類是國族存亡的災難,第二類是當權者的管治危機,作為推行國民教育的理據,兩者的合理程度可能有天淵之別。

上述的分析或可解釋某些當權者挑起國族之間的矛盾,目的只是轉移人民的視線,藉以提高自身的認受性。當權者為了集團利益而樹立外敵、操弄民意,這是居心叵測的隱性國民教育,與威權暴政的洗腦相去不遠,對國族的文明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多的是,不必贅述了。

其實「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年代已經一去不返。如果從現代文明社會的「國」、「民」主從關係來看,國族是個有待賦權的存在,人民則是它的持份者。就個體而言,每人都只是卑微的少數派;但就整體而言,人民是國族及其政權的主宰者。廣義的「國民教育」應包括國民訓誡當權者,而不單是當權者「作之君,作之師」,以教育機器支配民意。

柏拉圖的「哲王」不是黃袍加身,自己說了算的。在民智普遍提升的現代社會,如果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都發揮作用,所謂的國民教育有需要雷厲風行嗎?如果真的要施行,如何訂立它的主題?如何評定課程的優劣?如何面對「不及格」的受眾?如何處理陽奉陰違的「作弊者」?

國民教育的前設──政權的願景和認受性

推行國民教育的理由無論是大敵當前,或者面對嚴重的管治危機,當權者必須正視自身的局限,開誠布公,面對現實,戒驕戒躁,以解決問題的誠意凝聚共識,化解矛盾。這種自我約束的表現對於犯下歷史錯誤,陷於道德井底的政權尤為重要。至於以極端手段奪取政權的「革命者」,更必須敢於擔當,竭力治療社會動盪帶來的創傷。革命的成功不在於推翻昏庸暴虐的政權,更重要的是以文明的建樹還給人民一個幸福的家。

孫中山1925年臨終時強調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很明顯「成功」的意思並非止於推翻大清皇朝,而是實現他的願景,將中國的管治方式由「軍政」過渡至「訓政」,再進一步發展為受權於民並接受監察的「憲政」。訓政時期的任務之一,就是推行廣義的國民教育,提升整體社會的民主素養,為實行憲政奠定穩固的根基。這才是真正「行穩致遠」的國民教育,而接受教育的「國民」當然包括那些懷抱皇朝心態的官僚,這是孫中山胸襟識見的高明之處。

今日倡議國民教育的人,有這樣的胸襟和識見嗎?

更多精采文章

  • 趙永佳:公民教育成功 國民教育失敗 青年成社運中堅趙永佳:公民教育成功 國民教育失敗 青年成社運中堅
  • 考察與專題研習結合的校本課程考察與專題研習結合的校本課程
  • 回歸20年,檢視香港教育現況與出路回歸20年,檢視香港教育現況與出路
  • 教育是多面體還是共同體?教育是多面體還是共同體?
  • 安靜是文化孕育的根本安靜是文化孕育的根本

0

許志榮

資深語文教師,《信報》前「教育眼」專欄作者。現致力於反芻個人成長經歷及總結過往教學得失,化作春泥更護花。主要著述有《教育三重奏》。與教育相關的研習興趣:語文教學、語文考評、經典教學、文化傳承、啟蒙教育、全人教育、道德教育、國民教育及公民教育。
View all posts
標籤: 公民教育品德教育國民教育孫中山意識形態港區國安法身份認同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褚簡寧質疑特首林鄭月娥是否需要問責。(灼見名家製圖)
褚簡寧專欄

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大的失敗,不是香港電台

作者: 褚簡寧
2021-02-25
特區政府財赤創新高,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也相當「睇餸食飯」。(陳茂波個人Facebook專頁)
灼見報道

谷經濟紓民困 財爺:派5000元電子消費券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4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4日表示,2021年香港經濟將恢復正增長,但復甦進程將視疫情發展而定,預測今年經濟實質增長率介乎3.5%至5.5%。(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報道

陳茂波料今年經濟「追趕式增長」 唯上半年挑戰仍大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4
白先勇教授在台北接受蔡青兒專訪,侃侃而談他最愛的崑曲。(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專訪

回溯牡丹還魂之路──文學大師白先勇與崑曲的相遇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3
英方「名利雙收」,已成定局,問題只是收成有多大而已。(Unsplash)
名家觀點

林行止:吸引外資英人稱冠 大小通吃名利雙收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3

影片

  • 曾鈺成:《國安法》增門檻 黎智英案改變保釋規則 符合《基本法》與否法院無權覆核《主席開咪》
  • 黃錦輝教授:與疫情共存成新常態 人工智能新技術如何改善生活《灼見財經》
  • 白先勇主講:文壇大師與崑曲相遇 回溯牡丹還魂之路
  • 金耀基教授:大學無法與社會分離不涉政治 校長要有堅持不能跟着學生走
  • 鄭赤琰教授:緬甸軍事政變提防美國顏色革命? 中國、新加坡擔當關鍵角色《灼見政治》
  • 黃錦輝教授:預算案百億推動創科成及時雨 河套區發展太慢將被深圳拋離《灼見財經》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恭喜你!恭喜你! 常霖法師
  • 科興疫苗效益大於風險?科興疫苗效益大於風險? 梁天卓
  • 堅持不懈 ‧ 勇往直前──專訪周黎明校長堅持不懈 ‧ 勇往直前──專訪周黎明校長 黃智華
  • 莫為難BNO  娘嫁人擋不住莫為難BNO 娘嫁人擋不住 丁望
  • 「辛丑說牛」──從文物館的展覽說起「辛丑說牛」──從文物館的展覽說起 馮珍今
  • 教師中心無聲消逝教師中心無聲消逝 曹啟樂
  • 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大的失敗,不是香港電台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大的失敗,不是香港電台 褚簡寧
  • 陶傑:人離鄉總是賤?陶傑:人離鄉總是賤? 編輯精選
  • 林行止:吸引外資英人稱冠  大小通吃名利雙收林行止:吸引外資英人稱冠 大小通吃名利雙收 本社編輯部
  • 通淋巴真是排毒嗎? 揭開淋巴結增大的真相通淋巴真是排毒嗎? 揭開淋巴結增大的真相 顧小培
  • 梁家榮提前離任 李百全接任廣播處長 港台檢討報告揭多項缺失梁家榮提前離任 李百全接任廣播處長 港台檢討報告揭多項缺失 本社編輯部
  • 拜登可用的3種對華手段拜登可用的3種對華手段 雷鼎鳴
  • 英國為何不讓羅興亞人有居英權?英國為何不讓羅興亞人有居英權? 施永青
  • 袁彌昌:愛國者治港,之後又怎樣?袁彌昌:愛國者治港,之後又怎樣? 編輯精選
  • 劉賜權:等待做候鳥劉賜權:等待做候鳥 張灼祥

推薦作家

  • 高希均
  • 李偉民
  • 湯文亮
  • 馮珍今
  • 鄭明仁
  • 鄭宏泰
  • 白先勇
  • 盧兆興
  • 徐家健
  • 楊興安
  • 王永平
  • 金耀基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