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國內評級機構大公的問題

內地選擇這個時候引爆大公評級的問題,其實勇氣可嘉。(Shutterstock)

提起國內評級機構大公,一舉成名而最廣為人知,一定要數金融海嘯後,美國實行量化寬鬆印鈔。當年正值幾家國際評級機構受次按評級調查及利益衝突指控影響。大公突然在國際間冒起,有一定知名度,重點在於這間國產評級機構多次批評西方經濟體債務及貨幣政策等種種問題,並多次下調對美國的評級展望及主權評級。大公當年吸引眼球舉動,對堂堂全球金融市場大國下調評級做法,連國際主流財經媒體都有報道。當然,除報道覆蓋外,根本並沒有國際投資者會參考其評級。的而且確,中國以至區內很多市場都一直埋怨,信貸債務等融資,攞評級的話,幾乎一定要美國機構話事,並不公平。早於亞洲金融風暴前,包括本港在內都一直認為,有需要出現一間屬於區內的信貸評級機構。金融海嘯後,大公的出現,原本以為大有前途,誰不知相隔近10年,大公根本並非是大公無私,當年對美國降級登上國際新聞,現在再令全球關注,卻是違規醜聞,被禁止業務兩年,形同是要整間公司蒸發。

用錢買評級都得?

內地媒體披露很多大公違規細節,包括用錢買評級。一份內容正面的信貸評級報告,索價200萬元。願意付近1,000萬元的話,可獲取三個A最高級別評級,結果發現最少逾30間發行人,原來付錢買評級。肯定,大公的行為脫離行業最基本底線,與合謀作弊或造馬無異,大公本身極具操守問題,肯定難以翻身,問題在於為何內地會有那麼多公司,肯付鈔買高評級?大公事件是否屬於個別問題這麼簡單?

連串問題以此引申的話,就是市場持份者從來不尊重市場結果。據統計,高峰期有約八成內地企業債券具備AAA評級,現在比例至少有六成。眾所周知,作為非央企,在內地融資相當困難,不論發股票及債券同樣艱巨。在融資市場要成功獲取資金,對財困企業來說,本身已有誘因盡一切辦法去獲取高評級,確保符合舉債門檻,否則可能就要用更高利息成本集資。企業以為錢可以解決問題,行業缺乏操守,不難保證不是冰山一角吧。

大公問題或令內地處境尷尬,重要不在於市場聲譽,而是正處政策調整,變相再槓桿前提下,產生更多集資需求。不論地方政府、企業都可能要加快集資,大公問題令評級行業突加倍自律,對新債務評級申請會收緊、或者對現有信貸評級採取更高標準,而如果一旦導致連番評級下調的話,是否會產生不必要的影響。撇除其他因素的話,內地選擇這個時候引爆大公,其實勇氣可嘉。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