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因為讀者的領悟

因為讀者的領悟
正因為世道黑暗人心無力,我們才特別需要夢想,需要信念,需要價值,也才特別需要學會馴服他人和活好自己。
本書去到這裏,已近尾聲。這一束關於《小王子》的哲學札記,由第一篇開始算起,從台北到香港再到歐洲,前後寫了大半年。時間不長,篇幅也短,但由於寫作過程經歷了許多起伏,此刻回望,竟有千帆過盡之感。在這裏,我想解答讀者的一些疑問,分享一點個人感受,權作結語。

為什麼寫《小王子》

為什麼你要寫《小王子》?這是最多人問我的問題。問的朋友,背後多少有些不便明言的疑惑:一個從事政治哲學的人,為什麼跑去做文學研究?就算要做,為什麼不談別的更有意義的政治寓言,卻要談《小王子》這樣一本寫給小孩子的童話?
讀過前面的文章,大家應該見到,本書不是文學評論,也不是人物索隱,而是哲學書寫。我是從哲學的觀點,探討《小王子》的哲學問題。所謂哲學的觀點,牽涉到概念的分析、價值的論證和生命意義的反思。因此,本書不討論《小王子》的寫作技巧和文學成就,也不揣測書中人物的原型到底真實是何人,又或書中情節背後隱喻了什麼歷史,而是基於文本去思考書中提出的哲學問題。
《小王子》有哲學問題嗎?當然有,而且很多。舉例說吧,「馴服」、「愛」、「友誼」、「責任」、「關顧」、「幸福」、「選擇」、「身份」、「商品化」、「疏離」、「佔有」、「忠誠」、「死亡」等,都是書中反覆出現的主題,也是現代社會重要的哲學問題。聖修伯里不是哲學家,寫的是一本寓言體小說,因此不會做學院式的哲學論證,而是將他的問題意識巧妙地融入小說,並藉此反思現代人的生存狀態。我這本書的目的,是嘗試理解這些問題,並帶出我的觀點。
我們因此千萬不要以為,《小王子》只是一本寫給小孩的夢幻童話,或寫給少年的浪漫愛情,又或寫給大人的心靈雞湯。不是這樣,或至少不僅僅是這樣。我愈讀愈覺得,它是一部精彩的哲學寓言,內裏潛藏了聖修伯里對現代社會的深刻反思和對人類處境的深切關懷。我希望這本小書,能夠讓大家看到,《小王子》裏面的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對待。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點?因為這牽涉到我們的閱讀態度,而態度會直接影響我們能否讀好一本書。我們都知道,《小王子》很受讀者歡迎,是書店的長期暢銷書,影響一代又一代人。不過,不少人第一次讀《小王子》,是在小學或中學,甚至更小一點,是父母讀給孩子聽的床邊故事書。人們遂很容易有種印象,以為《小王子》淺顯易明,裏面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思想,年輕時讀過一次就已足夠。

40歲才讀懂這本書

很慚愧,必須老實承認,我從中學起開始讀《小王子》,之後看過好多遍,但40歲以前,我真的談不上讀懂這本書。最明顯的例證,是我以前從來沒有認真想過,「獨一無二」這個關鍵概念在書中有兩個不同層次的意義,以及由馴服而生的責任會對小王子帶來那麼大的道德約束力。但看不到和想不清這兩點,我們就難以理解小王子。即使如此,過去大半年,我將一本《小王子》新譯本由簇新讀到殘舊,依然愈讀愈多體會,愈讀愈多新的困惑。(所以,我必須強調,大家在這裏讀到的文字,皆是我在閱讀途上的一點體會,既非定論,也不是什麼指引。)
如果讀者不會笑我智力低下,我願意在這裏懇切呼籲:如你像我一樣喜歡《小王子》,那麼不妨換一種心態,找天認真重讀一次。或許,你對小王子、玫瑰、狐狸、蛇、夕陽、麥子會有新的領悟;或許,在不知不覺間,你的生命也會跟着改變。如果是這樣,我就可以像狐狸那般說,不管我的文字如何微不足道,我也非一無所得——因為讀者的領悟。
讀者或又會問,在這次寫作實驗中,什麼是我遇到的最大挑戰。挑戰有許多,包括哲學上的和寫作風格上的。哲學上的難題,我可以找書來讀。事實上,為了這些文字,我這大半年多讀了不少倫理學和道德心理學方面的著作。寫作風格上,我希望自己的文字,所有人都能讀得懂。我一直認為,思想的深度和文字的明晰,應該相輔相成,而非非此即彼。當然,說易做難,我知道我離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

早就成為「大人」了

寫作過程中真正教我感到吃力的,是我早已是小王子眼中的「大人」,童心所餘無幾,因此很難走進小王子的世界。這個問題不易解釋,或者舉個例子會好一點。
讀者應記得,《小王子》的起點,是他決絕地離開 B612,遠走他鄉。沒有這一幕,就不會有後來種種。問題是:既然小王子深愛玫瑰,為何非走不可?這個問題困擾了我整整兩個月,數度提筆卻寫不下去。但不理解好這個問題,全書就不好理解。
為什麼我會這樣?我困惑良久,終明白也許是我離開初戀太久,早已忘記它是怎麼回事。為了尋回感覺,我重溫了好些初戀電影,例如《戀戀風塵》、《情書》、《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和《山楂樹之戀》。我希望我的想像力和同理心,能幫助我回到小王子最純樸最天真也最無知的時候,然後嘗試理解他為什麼要那樣對待玫瑰。
幾經艱苦,最後終於寫成〈初戀的脆弱〉。我的領悟也簡單:正因為是初戀,故小王子不懂得怎麼去愛,也難以明白玫瑰的心事,遂導致誤會不斷,傷害不止。他無法接受玫瑰,更無法接受自己,於是唯有出走。
當然,這個解釋是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理解他。小王子當時身在其中,恐怕難以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那樣。他是直到後來遇上狐狸,才開始領悟「馴服」的意義,才產生對玫瑰的無盡思念以及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所以才有最後選擇被毒蛇咬的終幕。
愚鈍如我,花了好大的力氣,才能對此略有領悟。
有人或會馬上問,你怎麼能確定你的詮釋就是最好的?確實無法保證。所有對文本的解讀,都是一場艱難的冒險,都有誤讀錯解的可能。我們只能努力嘗試,然後交由讀者判斷,並在持續的對話中尋求更好的理解。

事實上,我的寫作就是這樣:花好長時間醞釀,草成初稿,改個十多20回後寄出,發表後收到讀者迴響,然後繼續修改,如此往復,直到我覺得可以停為止。

慢慢趨近的心靈

這是怎樣的一種寫作心態?我想,我相信,經過努力,一個心靈是可以慢慢趨近另一個心靈的;甚至某些時候,一個讀者是可以較作家本人更好地理解書中觀點的。為什麼呢?理解需要感悟,也需要知識。我們和聖修伯里中間隔了70多年,理應多了許多新的理論資源,去對他提出的問題作出更深入的探討。當然,這是目標,能否做到要靠我們努力。
最後,讀者或會問,既然你在談哲學,那麼什麼是你的哲學關懷?你的這些關懷,和時代又有何相干?
都是好問題。讀完全書,讀者應會見到,我的所有文章都在隱隱指向一個問題:在我們的時代,人該怎樣活,才能活好自己的人生?這個問題,對我們所有人都重要。但要答好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人是什麼?」(What is a human being?)有所認識,對什麼是「美好人生」(What is a good life?)有所了解,對人的有限性和脆弱性有所體會,也需要對時代的特色和困境有所洞察。我有理由相信,這些問題,同樣是聖修伯里的關懷。
這些關懷,和我們的時代有何相干?類似的問題,我也曾在心裏問過聖修伯里千百回:在他的祖國正受到納粹德國侵略蹂躪的時候,為什麼他要寫《小王子》?為什麼在寫完後,他就以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心情,從紐約回到歐洲,以超齡之年加入「解放法國空軍」,並於1944年7月31日,一個人駕着戰機,消失於地中海?我也曾多次自問:為什麼在雨傘運動失敗、個人生命和香港社會遭受巨大挫折的時候,我要來談《小王子》?
我的想法是——正因為世道黑暗人心無力,我們才特別需要夢想,需要信念,需要價值,也才特別需要學會馴服他人和活好自己。
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力量好好走下去。
(圖片:周保松新作《小王子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