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香港高等教育界迎來改變,多所大學新校長和管理層上場,磨拳擦掌,希望推動改革,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和教育樞紐的願景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加上,疫情告一段落,學者之間恢復實體交流,今年灼見名家走訪多場講座和專訪國際知名學者,他們分享了對科技競賽和大國博弈的真知灼見,獲得很高的瀏覽量。
回顧今年最受歡迎的十大專訪和專題報道,本社專訪曆法世家蔡真步堂第四代傳人蔡興華的文章高踞榜首,她預測了癸卯兔年十二生肖的運程好壞,以及待人接物上需要注意的細節,切合讀者需求。另外,蔡興華預測各國政府仍需面對難民等問題、地產及建築行業等仍處困難,今年俄烏戰爭和以巴衝突持續,中國房地產業仍陷於負循環,可謂準確反映了實況。
中美博弈下的台灣備受關注
台灣是港人的熱門旅遊和移民勝地,而當地政治也與香港息息相關,不少港人都很留意台灣政壇的一舉一動。今年灼見名家推出台灣酒家菜系列報道,名列第二名最受歡迎報道,帶一眾讀者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台灣的文化氣息。從荷蘭植民伊始,閩南、客家人移民,到接受日本統治,都對台灣的飲食文化產生了莫大影響,不少料理菜式,堪與中國魯、川、粵、蘇四大菜系甚至加上閩、浙、徽、湘八大菜系相比擬。
兩岸關係也是中美角力的核心場域。美國以「競爭」的名義制裁中國科企,以及禁止高科技產品出口,勢要製造業回歸美國。被台媒稱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在美國設廠,獲總統拜登出席遷機儀式,震動中美政壇。台積電的首席科學家,原來是出生於香港的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黃漢森博士。他在全球熱門半導體行業佔有重要地位,2022年獲母校香港大學頒授名譽大學院士銜。本社趁機獨家專訪黃博士,從求學、研究、教學到任職台積電,細談他的心路歷程。
本社今年亦輯錄了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在民主思路7周年籌款晚宴上的演辭。他對中美角力和香港的定位有獨到理解,相信是上榜原因之一。他警告,香港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外向型的城市經濟體,不是大陸型經濟體,如果香港人不知道全球大變局會往哪個方向走,可能有什麼後果,就可能將自己錯誤定位。
由港產經濟學家 到港漂金融舵手
香港代有人才出,張五常是港產的國際知名經濟學者,產權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曾成為眾多香港考生準備應試的必讀之物,甚至被納入學校的補充教材中。近年來,他鮮少接受媒體訪問,這次應邀與一名初中生對話,暢談80多年來做研究學習的心得,獲得很高的瀏覽量。在訪問中,他回憶當年向世界一流經濟學大師請教的那段求學時光,並真誠地傳授了學習中文的獨門秘訣,以期給予對年輕人有價值的指引。
過去多年,海內外人才亦會匯聚香江,發光發熱。出生在北京的李小加,他的職場生涯說得上多姿多采,由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2010年1月獲委為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2021年夥拍東英金融前舵手張高波,共同創立滴灌通,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安排。在李小加眼中,滴灌通栽的雖是「小花小草」,但涓涓細流可匯聚成大川。本社專訪李小加,問問他怎樣將mission impossible變成possible,備受讀者歡迎。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早於26歲時已成為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更獲得年輕數學家的最高榮譽──菲爾茲獎。這位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學者自言,全有賴香港中文大學老師的教導,才使自己解放思維,面向世界。他正在母校擔任博文訪問講座教授、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並在今年為理學院60周年舉行座談,分享他當年在中大的成長和學習經歷。本社報道講座內容,廣大讀者注目。
5大學躋身全球百強 專訪分享私校大計
在今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排名,香港有5間大學躋身全球百強,THE全球事務總監Phil Baty表示,最新排名反映香港在研究及創意知識產權上的領導地位。除了公立大學外,私立大學亦各有特色,欲充當中西方之間吸引國際人才及推動知識經濟的橋樑。珠海學院是一所老牌大專院校,近年重現在人們的視線。本社專訪新任的陳致校長,他是國際知名的文史及漢學研究學者,是華人社會為數不多的一位文科出身的學者,擔任高等院校的校長,大眾和學校的持份者都在關注,他如何爭取珠海學院升格成第三所私立大學。
港府和一眾大學致力將香港變成國際創科中心和教育樞紐,坊間卻出現輿論認為,年輕人喜愛「躺平」、無法捱苦,與願景形成鮮明的對比。今年還發生多宗學生自殺的案件,令人惋惜。為此,灼見名家專訪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講座教授潘毅。她是國際知名的社會學家,專門研究中國勞工議題,近年回歸研究本地年輕人面對的困境,備受關注,名列第九位。香港的年輕人怎麼「被貧窮限制想像」?他們怎樣與當政者的宏大藍圖對接起來?值得我們在歲晚回顧。
明年垃圾徵費 專訪潘智生 解救垃圾圍城
香港人出名「精明消費」,但也製造了巨量的都市廢物,年末便爆出各個「綠在區區」回收點門口因假期休息而被塞滿垃圾。以往香港主要依賴堆填區來處理垃圾,但香港地寸金尺土,長遠計也非解決之道。眼見香港面對垃圾圍城的危機,本社訪問了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潘智生教授,就如何解決垃圾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文章亦有上榜。明年將會正式實施垃圾徵費,環保議題將是城中熱話,也值得我們回顧。
一起重溫灼見名家最受歡迎十大專訪和專題報道:
- 蔡興華:解讀2023癸卯兔年十二生肖
- 台灣酒家菜的沒落與復興──台灣酒家菜系列報道
- 從玻璃之城走出的科學家──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
- 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
- 港交所離巢後創立滴灌通 李小加當大園丁 要栽小花小草
- 香港珠海學院前瞻與挑戰──專訪陳致校長
- 陳啟宗:中美博弈沒有贏家 也可能沒有輸家
- 垃圾圍城 香港堆填區還可以撐多久?──專訪香港理工大學潘智生教授
- 丘成桐教授:鞍山馬水一甲子,遊子他鄕半世情
- 專訪潘毅教授:貧窮限制青年想像未來 社會須聆聽他們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