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回眸一甲子

回眸一甲子

──中大藝術系60周年書畫藏品選析

回眸中大藝術系一甲子的發展,正是窺視香港高等藝術教育的最佳窗口,同時見證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是如何成就一個藝術人才的搖籃。

國學新視野 作者: 國學新視野
2018-01-22
中華藝文

撰文:陳冠男(中大文物館助理研究主任) 圖片:國學新視野提供

標籤: 中國文化中大藝術系小園花放藝術香港中文大學
江兆申《淵渟嶽峙圖》 ,中大新亞書院藏。
江兆申《淵渟嶽峙圖》 ,中大新亞書院藏。
0
SHARES
670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是香港首個高等藝術教育機構,為慶賀其60周年,中大藝術系與文物館合辦了「小園花放──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60周年書畫藏品展」。本文選析部分展品,並論述藝術系周甲以來在中國書畫教研上的努力和承擔,展現其於香港高等藝術教育與近現代中國書畫研究不可或缺的位置。

在香港藝術教育史上,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藝術系的地位舉足輕重,其前身原是新亞書院創辦於1957年的兩年制藝術專修科。時新亞院長、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1895-1990)與其他先賢辦學香江,有感於保存和弘揚中國文化離不開德藝修養,故早萌開辦藝術系之構想,以使新亞在專業學科設置上更趨完善。於是邀請陳士文(1907-1984)和丁衍庸(1902-1978)兩先生商議籌劃,終於1957年2月1日率先成立兩年制藝術專修科,兩年後再改為四年制本科課程,至1963年藝術系隨新亞併入中大成為學系之一。(註1) 60年來,藝術系秉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溝通中西藝術」的使命,屹立香江,成為培育藝術人才與藝術創作及研究的重鎮,人才輩出,此無疑歸功於眾多教師與來訪名家的不懈努力。

藝術系創辦初期甚是艱辛,除陳士文和丁衍庸外,僅有曾克耑(1900-1975)和王季遷(1907-2003)兩人任教。然而,伴隨新亞「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的精神,終能靈根自植,茁壯成長,成為香港歷史上第一個高等藝術教育機構,為香港藝術教育揭開新章。(註2)創系以來,中國傳統藝術一直備受重視,不論課程如何改革,中國書畫始終是核心科目。另一方面,香港這個蕞爾小島,在三四十年代抗戰與內戰時期,成為不少文人學者與藝術家暫避時局之地;至八九十年代國內改革開放,又轉為藝術家與世界接軌的首選佳處。如此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文化背景,助益藝術系把握良機,廣邀大批名家與學者前來任教和訪學,不單豐富課程、完善教學、開擴師生視野、促進藝術交流,這批名家更在講學示範中留下大量墨寶,嘉惠學子。適值周甲之慶,藝術系與文物館特意合辦「小園花放──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60周年書畫藏品展」,展出這批前任教師與來訪名家佳作60項,以呈現前輩書畫家的藝術修養和成就,向其致敬。茲舉數例,以窺梗概。

小園花放

提起中大藝術系,不得不先提丁衍庸。丁氏早年曾留學日本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歸國後輾轉於廣州、上海、重慶等美術院校任教。1949年移居香港,1957年參與創辦藝術系,並任教至1978年。其創作兼擅油畫與水墨,跨越中西、遊戲古今,尤好法國野獸派畫家馬蒂斯(1869-1954)和明末清初八大山人(1626-1705),以大寫意水墨稱譽藝壇。任教藝術系22年間,深受學生愛戴與敬仰,留下大量課徒稿,是次展出的《花鳥課徒稿》即是其一。該套冊頁共21開,繪於1962年,皆構圖完整、筆墨淋漓,極具八大山人意趣,是丁氏作品的典型面貌。「小園花放」正是出自最後一開(圖1),畫中兩隻青蛙造型簡練、姿態生動。丁氏題詩道:「小園花放儘堪誇,今歲端陽得在家。莫謂老夫無處躲,人皆尋我畫蛤蟆。」詩情畫意之餘,頗有自嘲遊戲之趣。「小園花放」也正可比喻藝術系的歷程與願景:雖然規模不大,但名師名家匯聚、百花齊放,同時作育英才,使之不斷茁壯成長,猶如靚麗庭園、花繁葉茂。必須指出的,是丁氏上課的模式是一幅幅不停地示範,任憑學生在旁觀看,並時常請學生出題。因此他的課徒稿與一般創作無異,都構圖完整、天真爛漫,並幾乎都題識署款鈐印。畫完後也多不收回,任憑學生隨意取走,因而作品流傳數量龐大,其慷慨胸襟足以想見。(註3)

圖1:丁衍庸《花鳥課徒稿》之一,中大藝術系藏。

除丁衍庸外,王季遷、萬一鵬(1917-1994)、蕭立聲(1919-1983)、周士心(1923年生)等對藝術系早期中國畫的教學都貢獻卓著。

王季遷原名季銓,又名紀千或己千,江蘇省吳縣人,拜於吳湖帆(1894-1968)門下,是享譽海內外的書畫家及鑑藏家。他於1947年移居美國,1957-58年回流香港執教藝術系,並於1962-64年出任系主任,後又於1974、1984、1993年三度來訪。王氏為藝術系留下46開畫稿,包含山石、樹木、蘭竹,體現他的傳統功底與教學理念,極為難得。此外,尚有四開臨仿清初石濤(1642-1707)的山水(圖2),筆墨精到爽健,是王氏作品中早年風貌,既說明他根植傳統,且創作與鑑藏相輔相成,亦見中國繪畫追求古人精神,意在似與不似間的臨仿之趣。

圖2:王季遷《仿石濤山水四開》,中大藝術系藏。

生於上海嘉定的萬一鵬,曾於1973-76年執教藝術系,1984年移居加拿大後,更致力於指畫。72歲所作《輕舟已過萬重山》(圖3)淡雅蒼潤,盡顯船帆輕颺、兩岸峻秀的李白(701-762)詩意,雖屬指畫而毫不遜色於筆畫。

圖3:萬一鵬《輕舟已過萬重山》,中大藝術系藏。

被譽為「海外吳門畫派的重鎮」的周士心,花鳥山水典雅秀氣,宛如其人般溫文爾雅。他於1962-71年應聘藝術系,移居美加後,又於1982、1990年兩度來訪,並於1993-94年擔任藝術系訪問藝術家,歷年共留下課徒稿過百件。此外,他尚創作多幅作品記錄在中大的愉悅心情,《吐露秀色》(圖4)即是佳例。該畫是周氏1990年10月8日至11月17日應新亞書院「龔氏訪問學人計劃」之邀來訪時所繪。當時他正居於新亞會友樓,窗外面對吐露港、船灣淡水湖與八仙嶺,景色愜意開闊,頓感與謝靈運(385-433)詩意契合,故繪之遣興。畫面前景林木茂密,中景船隻穿梭,遠景雲靄縈繞,波平如鏡,三門仔堤壩、八仙嶺等躍然紙上。全畫構圖新穎,寫實而創新,更巧妙把題跋置於畫面最下方,彷如前景之延伸,謂:「巖峭嶺稠疊,洲縈渚連綿。白雲抱幽石,綠篠媚清漣。庚午1990年秋,作客新亞書院會友樓,窗外吐露港景色與謝靈運詩意吻合,因寫此遣興。」 可謂是周氏足跡與心境的最佳記錄。

圖4:周士心《吐露秀色》,中大藝術系藏。

書法方面,曾克耑是最早的教師。這位桐城派詩文大家於1949年寓居香港後,於1957-75年在藝術系講授書法及詩詞題跋。他致力於《張遷碑》、《散氏盤》及唐代褚遂良(596-658)和懷素(八世紀中後期),書風典雅清秀,教學亦依次分授隸、楷、篆、草,其《四體書法》(圖5)可作佳例,亦說明了他與藝術系的深厚淵源。

圖5:曾克耑《四體書法》,中大藝術系藏。

傳藝傳德

中國書畫視臨習傳統為學習的必經之路,老師一般透過示範,就章法、筆墨、設色、造型等解說演示,不時註明要訣,傳授心得,更由此言傳身教,傳藝傳德。藝術系保存的名家課徒稿數量頗為可觀,既是珍貴教材,亦是了解書畫家藝術世界的一手資料。

清室舊王孫溥心畬(1896-1963)是晚清恭親王奕訢(1833-1898)之孫,與張大千(1899-1983)並稱「南張北溥」,曾於1958年12月21日、1961年11-12月兩度來訪藝術系,後又於1962年11月16日至1963年1月14日應聘為藝術系特約教授。溥氏三次來訪都作書畫講座,吸引眾多聽眾慕名前來一睹丰采,他也因之留下書法稿10開、繪畫稿44開,包含楷、行、草、山水、花鳥、人物,皆一絲不苟,並註明提要。(註4) 如其《秋林高士》(圖6)前景木橋蒼樹、山石崎嶇,高士盤桓林下,遠處則一片蕭淡,筆墨勁健、設色雅淡,演示山水畫南北宗的同時,也帶出傳統文人孤高淡薄的精神追求。行書《屯門山青山寺》(圖7)瀟灑雍容,意在二王與米芾(1052-1108)之間,以五律記錄了遊覽香江青山禪院的情懷,謂:「峻極無飛鳥,蒼茫見遠帆。南溟懸日月,中谷蔽松杉。杯渡僧何在?雲深樹自參。秋風吹雨氣,隨葉落空潭。」

圖6,溥心畬《書畫課徒稿》──《秋林高士》,中大藝術系藏。

圖7,溥心畬《書畫課徒稿》──《屯門山青山寺》,中大藝術系藏。

吳縣閨秀顧青瑤(1896-1978)長於書香世家,筆下丹青秀氣靈動,她於1958-62年來系任教。藝術系今藏有其課徒稿54開,含山水、松、竹、梅、蘭,盡顯嫻熟筆墨與優雅氣質,雖巾幗而不讓鬚眉。其中一開樹稿標註有「不中用之材,樗櫟。心靜氣平穩勁透,筆一下即準。先畫密。從練習自然之後,可以用簡。工夫。寫意」等句,正是以藝傳德的佳證(圖8)。上述課徒稿,不僅有助了解書畫家的藝術創作,更見他們對學子的諄諄教誨。

圖8:顧青瑤《山水蘭竹課徒稿》之一,中大藝術系藏。

此外,黃君璧(1898-1991)和陸儼少(1909–1993)兩位名家也在來訪講學時留下手稿,難得一見。其中與李可染(1907-1989)並稱「南陸北李」的陸儼少於1981年5月及1987年1月4日至2月4日兩度來訪,除課徒稿12開外,尚寫贈精品數幅。如繪於1987年1月的《雲橫嶺秀》(圖9)峰巒峻秀、雲靄飛動,從當時的紀錄片所見,陸氏先勾勒山石樹木,次而雲霞,再而建築,並層層傅色,行筆緩慢,一種閒適自信流露筆端。此雖小幅之作,而堪稱精品,是他對雲水山川的深切體會,足以代表陸氏山水的自由境界。

圖9:陸儼少《雲橫嶺秀》,中大藝術系藏。

然而,中大藝術系享負盛譽,除歸功於歷任老師的教研貢獻外,歷年海內外名家的來訪也功不可沒。尤其中國書畫名家的到來大大豐富教學,一開學生眼界,亦透過與系內老師和本地同道的切磋交流,延續中國書畫雅集揮毫的傳統。尤其是自1979年「新金陵畫派」核心人物宋文治(1919-1999)和亞明(1924-2002)的到來,開啟了八十年代始中港藝術的頻繁交流,意義重大,隨後來訪者包括溥松窗(1913-1991)、關山月(1912-2000)、黎雄才(1910-2001)、謝海燕(1910-2001)、李苦禪(1898-1984)、關良(1900-1986)、劉海粟(1896-1994)、陸儼少、啟功(1912-2005)、林風眠(1900-1991)、程十髮(1921-2007)等,皆是公認的近現代中國藝壇大師。他們的到來,既與師生座談,又即席示範,令師生一睹大師的創作過程,獲益匪淺。其中一位最為矚目者,當是劉海粟。

劉氏是中國近現代重要美術教育家,繪畫嘗試融合中西,曾多次登黃山寫生。他於1981年2月1日至3月31日應邀擔任藝術系訪問教授,主持六次講座及示範,其中於3月21日即席以其潑墨技法繪寫的《黃山圖》(圖10),足稱力作。他先以蒼勁筆觸勾畫奇峰怪石、蒼松雲海,緊接着直接把墨潑於畫上,再潑上水,任水墨自然交融暈開。全畫尺幅巨大(145.4 x 365.5釐米),筆墨淋漓、氣勢恢宏。人物畫家蕭立聲隨即於前峰添加策杖老翁與指路童子,恰當傳神。饒宗頤教授(1917年生)再於上端題詩:「七上黃山禮古松,老翁潑墨氣如龍。頻揮鬼斧神工筆,一豁嶔崎磊落胸。北斗南箕皆化雨,東塗西抹即成峰。 來造化供吟案,滿紙雲煙興正濃。」最後,劉海粟再補題:「黃山萬古表中華,七度攀登弄紫霞。架壑有松皆孔翠,凌霄無石不蓮花。1981年3月21日,劉海粟潑墨畫黃山,蕭立聲補人物,饒宗頤詩跋,時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壇。」此畫豪邁大氣,雖是合作,宛如一人,見證三位大師以畫會友的風雅,堪稱藝壇佳話。

圖10:劉海粟《黃山圖》,蕭立聲人物,饒宗頤題詩,中大文物館藏。

以戲曲人物入畫的關良於1981年12月7日至26日來訪作三次講座示範,《貴妃醉酒圖》(圖11)繪於12月12日,樸實傳神,如此較大尺幅也是關氏作品中較少見的。啟功於1982年3月講座上所留下的行書(圖12),秀麗清勁,錄自作《論書絕句》一首:「少談漢魏怕徒勞,簡櫝摩挲未幾遭。豈獨甘卑愛唐宋,半生師筆不師刀。」闡明他在書法上對唐宋名家和墨蹟的鍾愛。當時他更在立板上書寫,以便觀眾觀看,仿如題壁。定居香港的嶺南畫派巨擘趙少昂(1905-1998)於1983年2月25日留下《枇杷小鳥》(圖13),蒼勁雅麗、麻雀靈動、枇杷晚翠,是其典型面貌。來自臺灣的江兆申(1925-1996)為溥心畬入室弟子,他於1986年4月25日應「龔氏訪問學人計劃」之邀來訪新亞書院與藝術系,即席惠贈《淵渟嶽峙圖》(見封面圖片)。該畫景色峻峭開闊,筆墨蒼鬱雅淡,可看作是他以古人筆墨描繪中大景色的再創作,款識曰:「丙寅初夏,訪新亞書院,因寫《淵渟嶽峙圖》就正諸君子。時雨後轉涼,炎蒸盡去。」盡顯江氏既秉承傳統而又別出心裁的文人雅趣。以上數例具見老一輩書畫家的認真態度,儘管是即席示範,亦全力赴之。

圖11:關良《貴妃醉酒圖》,中大藝術系藏。

圖12:啟功《行書論書詩》,中大藝術系藏。
圖13:趙少昂《枇杷小鳥》,中大藝術系藏。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4月17-19日「中國書法國際學術會議」的會後雅集。當時適逢藝術系40周年之慶,藝術系與文物館合辦該活動作為慶典之一,廣邀港台和國內外學者及書法家就中國書法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最後一日下午於文物館展廳舉行雅集,足謂群賢畢至,極一時之選。(註5)其中翟仕堯先生(1933-2009)《隸書四言聯》「中天日麗,大室書香」(圖14)蒼勁多姿,在演繹漢魏碑刻跌宕樸拙的同時,聯句亦迎合當天風和日麗、翰墨飄香的盛況,更以「中大」二字入聯,可見匠心獨運。事實上,中大文物館自1971年成立伊始,無論是教學、研究、策展,或其他活動都與藝術系合作無間,歷任館長及部分館員皆兼任該系教席,其中三位館長更曾出任系主任,兩者關係密切,發揮大學博物館與學系結合的獨特優勢,這也是藝術系教研另一得天獨厚之處。如此則不難理解舉辦該書法研討會及是次「小園花放」展覽背後所衍射的意義。

圖14:翟仕堯《隸書四言聯》,中大文物館藏。

結語

回眸中大藝術系一甲子的發展,正是窺視香港高等藝術教育的最佳窗口,同時見證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是如何成就一個藝術人才的搖籃。是次展品的選取,一方面盡量展出已故老師遺作,亦視乎作品質量和保存狀況而定,雖未能囊括所有,難免遺珠之憾,應已能一窺梗概,向這批名家致敬!這些展品不單見證了中大藝術系的發展,是藝術系受到藝壇肯定和重視的見證,更說明她長期推動中國書畫的決心和努力。同時也為研究近現代中國書畫及香港中國藝術教育提供一手資料。藝術系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守、貢獻和承擔也從中揭示無遺。

圖15:翟仕堯《隸書四言聯》,中大文物館藏。

註1,詳見陳士文:〈藝術系的回顧與前瞻〉,收入李潤桓、徐志宇、林品湘等編:《陳士文──香港高等藝術教育創建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藝術系、藝術系系友會,2016),頁102-105。

註2,朱琦:《香港美術史》〔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頁130。

註3,徐志宇:〈丁公與我〉,《丁公與我──丁衍庸贈徐志宇作品展》展覽場刊。

註4, 該批課徒稿於1976年5月合訂出版為《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藝術系叢書(二)》,足證其意義與價值。

註5,詳情參見陳冠男:〈羣賢畢至──中大藝術系的書法教研及九七年雅集述概〉,載唐錦騰、陳冠男主編:《小園花放──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60周年書畫藏品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文物館,2017),頁39-41。

《國學新視野》2017年12月冬季號 封面

摘錄自《國學新視野》,本社獲授權發表。

更多精采文章

  • 「庚子說鼠」賀歲展覽 一睹水墨雕刻風采「庚子說鼠」賀歲展覽 一睹水墨雕刻風采
  • 赤壁簫聲赤壁簫聲
  • 「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如何解讀從「活動」到「產業」的帶動方向?「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如何解讀從「活動」到「產業」的帶動方向?
  • 水墨滴準圓滿穴位水墨滴準圓滿穴位
  • 智行基金會慈善線上畫展「愛‧改變生命」揭幕  藝術輔導帶領弱勢兒童走出陰霾智行基金會慈善線上畫展「愛‧改變生命」揭幕 藝術輔導帶領弱勢兒童走出陰霾

0

國學新視野

《國學新視野》季刊是中國文化院出版的學術雜誌,旨在弘揚華夏文化。自2011年3月創刊起,即獲國學大師饒宗頤、余英時、馬悅然等專家學者之鼎力支持。既有諸家鴻文,亦介紹藝術珍品。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中國文化中大藝術系小園花放藝術香港中文大學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李家超新政府的司長、副司長和行政會議成員的陣容,顯示了幾個突出的特點。(亞新社)
大中華視野

淺析李家超的司局長和行政會議成員

作者: 盧兆興
2022-06-27
曾鈺成認為,新班子必須具備堅定愛國愛港政治立場。
灼見專訪

李家超班子出爐 曾鈺成:新班子具備堅定愛國愛港政治立場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6-25
灼見名家傳媒社長及行政總裁文灼非(右)詢問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左),如何考慮美國這個因素。(灼見名家圖片)
名家觀點

陳茂波:港人要有「底線思維」迎接不同挑戰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6-24
陸恭蕙博士表示,可持續發展不止幫助企業前進,亦在幫助香港前行。(陸恭蕙博士錄像截圖)
2022財經峰會

陸恭蕙:ESG促進企業發展 助力香港繼續前行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6-24
維園的燭光晚會(1990—2019),曾是香港的「城市地標」。燭光帶出點燃者的戚戚然,也寄以和平、自由的期望。(賀名慧攝,2019)
今天與時光隧道

八九請願未了情 燭光仍在記憶裏

作者: 丁望
2022-06-24

影片

  • 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
  • 林翠華教授:老爸老媽為何不快樂?
  • 曾鈺成:李家超新問責班子有什麼特點?如何達至中央與港人期望?
  • 嚴浩:減肥為什麼不能衝動?晚餐應該怎樣吃才有效果?多吃健康的油才可以減肥?
  • 雷鼎鳴: 美國軍事、工業、傳媒複合體如何影響國策?世界一哥為什麼愈來愈不受各國歡迎?
  • 何毓贄校長x彭智華:學會品賞紅酒有什麼好處?香港可成為葡萄酒中心嗎?
  • 文相濡:用梅花心易為李家超起卦 占卜馬航客機失蹤及英國脫歐均應驗
  • 曾鈺成:智庫有助施政,打手破壞和諧,特首應予區別
  • 陳妙霞博士:耳鳴是怎樣形成的?中醫哪些食療及穴位按摩可以醫治?
  • 林翠華教授:認知障礙是正常衰老嗎?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珍寶一別成永訣?狂瀾欲挽或未遲珍寶一別成永訣?狂瀾欲挽或未遲 關品方
  • 文相濡:用梅花心易為李家超起卦 占卜馬航客機失蹤及英國脫歐均應驗文相濡:用梅花心易為李家超起卦 占卜馬航客機失蹤及英國脫歐均應驗 本社編輯部
  • 我不算熱愛攝影我不算熱愛攝影 常霖法師
  • 陶傑:移民英國,其實沒有離開過香港?陶傑:移民英國,其實沒有離開過香港? 編輯精選
  • 不用忙歸去,字旅樂相逢不用忙歸去,字旅樂相逢 馮珍今
  • 供應鏈會大幅撤出中國?供應鏈會大幅撤出中國? 謝祖墀
  • 香港人才流失比失業更令人擔心香港人才流失比失業更令人擔心 施永青
  • 千年老二的遺害 日本仍未醒千年老二的遺害 日本仍未醒 張建雄
  • 教育界撥亂反正 要大刀闊斧先從整頓教材做起教育界撥亂反正 要大刀闊斧先從整頓教材做起 關品方
  • 削弱俄羅斯談何容易削弱俄羅斯談何容易 張建雄
  • 50年一起走過的日子 期許香港重新出發50年一起走過的日子 期許香港重新出發 張量童
  • 《南沙方案》證明了霍英東的遠見卓識《南沙方案》證明了霍英東的遠見卓識 盧兆興
  • 齊白石等大師名作  將於天際100展出  慶祝回歸25周年齊白石等大師名作 將於天際100展出 慶祝回歸25周年 本社編輯部
  • 獲授日本旭日雙光章 名廚尹達剛:日本食材中式烹飪 港人有口福獲授日本旭日雙光章 名廚尹達剛:日本食材中式烹飪 港人有口福 本社編輯部
  • 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 本社編輯部
  • 八九請願未了情 燭光仍在記憶裏八九請願未了情 燭光仍在記憶裏 丁望
  • 華中師範大學香港分校開學  冀促進兩岸三地文化學術交流華中師範大學香港分校開學 冀促進兩岸三地文化學術交流 編輯精選
  • 看《聲生不息》有感看《聲生不息》有感 蔡世鴻
  • 天籟敦煌樂團、香港故宮合辦音樂會暨文化講座  慶祝回歸25周年暨香港故宮開幕天籟敦煌樂團、香港故宮合辦音樂會暨文化講座 慶祝回歸25周年暨香港故宮開幕 編輯精選
  • 教城與Microsoft合辦編程大賽 鼓勵學生智用AI教城與Microsoft合辦編程大賽 鼓勵學生智用AI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舒非
  • 羅乃萱
  • 丁望
  • 鄭明仁
  • 周頴進
  • 郭一鳴
  • 施永青
  • 項明生
  • 洪 蘭
  • 林嘉良
  • 黃顯華
  • 莊太量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