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在前兩篇文章中提出了三道問題﹕
第一、普教中和語文能力有直接影響嗎?
第二、是否必要分出普教中和粵教中的優劣?
第三、當我們討論普教中時,我們是否討論同一樣的話題?
在上兩篇文章中,我們已經解決了第一和第三個問題,這一次我們嘗試解答一下第二道問題﹕是否必要分出普教中和粵教中的優劣?
從專業角度思考
還記得前幾年廣州發起了撐粵語運動,很多人開始關注到粵語的優美之處,在香港也引起了不少的回應,而且因着香港的政治環境,社會上甚至引起了重粵輕普的現象。不少人強調粵語的好處而作為反對普教中的論點,因此,在這裏筆者希望從一個教育專業角度去思考普教中的問題。
首先,從粵語說起,在語言學來說,粵語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粵語具有九聲,平仄分明,朗讀時高低有致,特別鏗鏘。而且由於保留了唐宋古韻的特性,仍有-p,-t,-k入聲韻尾,因此當我們讀起《滿江紅》中的詞句:「靖康耻、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那種心急如焚的英雄氣概憑藉著「雪」、「滅」的入聲字躍然紙上;讀到《聲聲慢》時,那「尋覓悽清」的孤單感立時堆積起來。另外,粵語活潑多變,就以香港所使用的粵語來說,經常混入英語、日語或內地用語,或將其他語言化為粵語系統加以運用,因此予人很追上潮流之現代感。
普通話則承接明清官話而來,以北京附近一帶為標準的語言,只有四個聲調,並無合口音,所以說起話來十分流暢,唱歌時也不用刻意遷就聲調,更容易表達文字內容。在歌曲填寫歌詞也較為容易,表達就更能準確明白。另外,普通話也是現時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在國際領域上也佔一席位,而且由於語法接近現代白話文,因此對於香港學童來說,習慣使用普通話有助他們掌握普通話的語法語感,同時減少粵語入文的情況,所寫出來的文章就能讓大多數華人所能明白。
由此可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問,如何兼收並蓄兩種語言的優點,思考如何讓學生好好地掌握這兩種語言,培養他們對我國不同語言的興趣,欣賞各種語言優美之處,同時訓練到能夠運用自如,那才是我們的目標。很多人並不反對多學一種語言,但卻反對用推行普教中的方式讓學生去學習普通話。但只要我們回想一下,不少學校在未推行普教中前早已有每週一節的普通話課,可是學生普通話的能力並沒有明顯提升,因為學習的課時就只有每週數十分鐘,那又怎會有進步呢?任誰也知道要學好語文,必須多花時間接觸練習,普教中的推行無疑令學生接觸普通話的機會增加。而在筆者曾服務的學校中,由於低年級推行普教中,高年級則沒有,久而久之,低年級的普通話的聽說能力比高年級的同學更好,這是顯而易見的事。
微調機制的啟示
而且,當社會有些人反對普教中時,不知有沒有留意到社會同時也對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趨之若鶩,甚至已經將這些學校和名校劃上等號,標榜英語的優勢。若說困難,筆者相信推行英語為教學語言比普教中更大,學生在理解上的困難並不容易解決。而正因為並非所有學生能掌握英語學習,當局就推出了微調機制,讓不同的學校按校情作不同的模式推行。以此看來,學校推行普教中至少在粵普之間有一道穩健的橋樑,就是書寫中文,能夠讓學生明白課文內容。中學的語言微調政策正正是對推行普教中的啟示,我們何不讓學校自行選擇哪種模式推行,讓她百花齊放呢?為什麼我們會用那麼不同的眼光看英語和普通話呢?這是我們要問的問題。
我們必須要明白,很多教育政策,重點在於推行細節。筆者希望透過這幾篇文章能釐清一些我們應思考的根本問題,並且讓讀者明白學校因應地區、校情等方面考慮什麼模式推行普教中,信任專業判斷。從教育角度來看,我們應取兩者之所長,選擇最理想的方法,培養我們的孩子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亦能欣賞語言之美。這才是教育界應作的事。
有關「普教中」的幾點思考之三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