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力跟華潤啤酒(291)母公司的交易,一度令市場對上市的華潤啤酒股價有過憧憬。市場最初無疑以為,有喜力入股之後,加大了對華潤啤酒的管理能力及品牌提升,甚至乎相信是一個全球大品牌對中國市場投下信心的一票。但是,市場就是市場,其閱讀能力毋庸置疑,很快就想通了。喜力當中的盤算,極可能是鳴金收兵的舉動,將自己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角色,由主動變而成為一個被動投資者而已。
喜力啤酒改變策略
事實上,以喜力在中國超低單位數市場佔有率來說,談不上有可能問鼎頭三甲,唯在一個極低佔比的市場,將佔有率提升至中單位數、甚至高單位數,增長幅度是不能低估。可是,喜力選擇棄權,背後當然是多年來的發展,成績都是平平無奇,低基數效應已不能令它們着迷了。
再者,喜力入股的是華潤啤酒母公司,作為一間國務院系統內的央企,即使有權委任董事,稍有經驗的外資都深明,豈可能會有管理及話事權可言。相反,華潤有喜力,品牌提升之餘,更大者可以向外聲稱企業實現了中外資合作形式的混改,華潤稱不上管理極強,但憑其於內地啤酒市場的佔有率,喜力權衡之下,寧願是變相付鈔離場,將中國業務拱手交予中資負責好了。
華潤啤酒現在的交易,叫人想起是當年零售部分一度引入英國超市連鎖店Tesco一役,當年的一宗高調交易,最終仍是低調淡出收場。相比起Tesco,其實喜力之代價昂貴得多,單以入股母企逾200億元計,佔上市華潤啤酒約21%股權,估值已是2019年預測市盈率的39倍,較國際同行股份仍然有溢價。當然,扣除了華潤同時入股喜力,以及兩家公司將中國業務整合涉及的20多億元的話,喜力淡出中國,實際代價是100多億元左右。喜力以後最少每年可收1.5厘左右派息率,這比長期在中國市場碰釘,感覺上還好吧。
中國市場超過13億以上人口,十多年來有其吸引力,但觀乎不論百事、Yum Brands、麥當勞等,近幾年來都要淡出離場,在一個對外資規管相對較少的零售消費行業,是水土不服抑或問題是源於當初過分樂觀?有趣的是,近年不斷欲有本港連鎖食肆品牌落戶的外資,而且價錢並不便宜,似乎餐飲在大中華市場有其賣點,問題是在哪一個市場經營、與及所服務的客戶群吧。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