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坊間流行一句說話:「唱好香港,說好香港故事」。
若要進一步去問,那便是「如何去唱,去說?」「什麼是香港的好故事?」
研究香港文化的切入點
疫情緩和下來後,大家都去留意兩個問題:
(1) 香港人報復性出遊的目的地是哪裏?
(2) 什麼人有興趣重遊香港?
不僅是旅遊業、飲食業、零售商、主題公園去研究這些問題,香港的文化人,演藝界甚至教育界都去研究這些問題,最後都會問,如何去說好香港故事?
根據一些目測及調查,遊港旅客,把時間,焦點放在購物,參觀的時間縮短了,他們要更深入了解香港的文化:潮流文化,及香港特色,這些元素成了他們找尋的焦點,香港的大型娛樂表演、展覽,開始吸引不少遊客進場,代替了走馬看花式的參觀及購物,美食仍然是他們的喜愛,但會更留意內涵及特色。
這便進入了另一個話題: 什麼是香港文化?香港人的生活有甚麼特色?在香港生活的人可能不會有時間深入思考,但這正是要說好香港故事的重心,找到了,才有資格去說:「如何去唱好香港故事。」我覺得學者們,教育界應該更深入去了解「 什麼是香港文化?」然後才可以擇優傳承,繼續說好香港。
今年6月,筆者有幸參加了一個由「教育評議會」主辦的座談會,焦點是教評邀請了一位很特別的嘉賓,何志平博士(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他演講的題目是「香港文化」。
這個講題範圍很廣,(以我的認識),給他的時間不多,但他準備充足,內容豐富,使筆者及其他座上客都有很多啟發。
我希望教評有機會再請他深入探究,或請他發表文章,廣傳他的見解。我最欣賞的是他為了這個講座,推遲了離港時間,講完話,飯也沒有吃,便趕交通的去內地講學。主題也是「香港文化」。
我不打算在這裏覆述何博士講題的內容,但那天晚上,思考了很多。由我讀書開始,便學會了: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之地,國際都市, ……但其內涵,也沒有更深入的思考。
我讀書時也知道,文化就是生活,「香港文化」引申而言是香港人怎樣生活,過去的生活,現在的生活,將來會如何生活? ……
有幾個詞彙在當晚聽了,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些深度思考,何博士講解香港文化時,說了一些可以繼續探討的關鍵詞如:「客家文化」,「嶺南文化」,「海盜文化」(這是我第一次聽見的),香港人口增加與內地移民的關係,文化遷移……等等。
這些都是研究香港文化的切入點。
思考如何說好香港故事
在暑假,筆者與家人也去台灣遊玩了幾天,旅遊期間,繼續思考了上述問題,回港後,這幾天,留意了下述各項:
它們觸使我寫了這篇文章,大家也嘗試尋找一下與「如何說好香港故事」的關係吧。
(一)徐小鳳以73歲之齡,在內地舉行了多個演唱會,大受歡迎,唱好香港粵語流行曲。
(二)內地青年愛上了「暑夜娛樂活動」:天氣太熱了,晚上的活動吸引了大批年青人參加,露天演唱會一票難求。
(三)都會大學「何婉珍粵劇研藝中心」將於8月19日成立。(灼見專訪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中心具備傳承粵劇的使命。
(四)截至8月14日,內地暑期檔電影票房超 171億,連續55天破億。
(五)西九文化中心決定改革營運方法…… ( 8月17日新聞)
若用大局觀去思考,香港文化是什麼?我們只能點滴積累去研究,筆者這樣想:香港人的生活,過去離不開「粵劇」,「嶺南派畫風」,「粵語流行曲」,「早茶點心」,「夜攤」,「粵語片」,在裏面我們是不是應該小心找尋蘊藏的DNA,然後珍惜與發揚?配合今天年青人的生活方式及態度,適時培養新一代的香港文化,提升生活素質?
執筆至此,心中突然浮起一套港產電影的金句:「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便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