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將在10月25日發表第二份《施政報告》,現正進行公眾諮詢。李家超說:「在前行的路上,我們一直細心聆聽大家的聲音,以具體措施提升治理水平和增強發展動能,紓解民困及凝聚社會力量,與大家一起共建香港。」什麼是「大家的聲音」?市民對《施政報告》有什麼期望?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早前在《明報》撰文,表達了一些看法。
百物騰貴 生活未見改善
首先,周永新認為,市民關心的是通脹「殺到埋身」。所謂通脹,就是物價不斷上升。疫情過後大半年來,市民看見無論什麼物品都加了價,少則一元幾毫,加價兩三成的也不少。儘管統計處公布的數字,綜合物價指數按年升幅只有一兩個百分點(今年7月的數字是按年升1.8%),但市民的感覺就是百物騰貴!
周永新坦言,現在市民感到最切身的問題,是通脹不斷削弱他們的購買力,而生活卻未見改善。
他認為,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李家超真的要想辦法紓緩市民因通脹而感受的壓力,尤其是那些收入不多的基層市民,包括20多萬個領綜援的住戶、數十萬長期患病和殘障的市民,以及近200萬每月入息2萬元以下的打工仔,他們不少住在較偏遠市鎮,單是上下班交通費已不菲,加上通脹,生活壓力可謂百上加斤。
為紓緩通脹壓力,周永新有以下建議:
一、 實質增加綜援金額10%。回顧董建華出任特首時,曾調整長者領取的綜援金額,每月增加300元,但其餘綜援人士卻因當時出現的通縮而被削減。
二、 檢討長期病患和殘障人士所得的輔助和康復服務。
三、 政府提供的交通補貼應恆常化,並重整最低工資調整機制。
綜援養懶人論站不住腳
其次,香港是貧富懸殊的社會,單看收入分布情况,差距確實愈來愈大。值得留意的是,個人月入中位數長期徘徊在1.6萬至2萬元之間,今年第一季是2萬元,即有一半打工仔月入在這數字之下;而月入在1萬元以下的,仍有35萬人,佔勞動人口近10%。
上世紀80年代初,當的時港督麥理浩講過︰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難免造成貧富不均,但政府提供免費教育、廉宜的房屋和醫療、基本生活保障,總算蓋過了資本主義的醜惡一面。
因此,周永新認為,香港能夠保持長期繁榮和穩定,政府設立的社會安全網(social safety net),包括政府提供的教育、醫療、房屋、福利和社會保障等服務,抵銷了社會因貧富懸殊而構成的不穩定,市民也因此有向上流動機會。從這個角度看,香港正因有社會安全網,才不至淪為失控和墜落的城市。
然而,早前有調查顯示,低收入群體中有8萬名具工作能力的人並沒有就業;於是有意見認為,福利可能令這些有工作能力的人「躺平」。這些人為什麼沒有工作?周永新建議統計處深入調查;認為福利開支增加而造成更多市民倚賴政府,並不公允。他更指出,本港市民因為失業而領取綜援的個案一向偏低,今年7月的數字只是1.7萬宗。「綜援養懶人」的言論站不住腳,徒令接受福利的市民受到歧視和排斥。
另外,把公營房屋短缺歸咎於現有公屋居民濫用,周永新認為有違公營房屋原意,也會造成社會不安。有報道指房委會中有委員認為,60歲或以上的公屋居民,應接受入息和資產審查,超過的要繳交高額租金。周永新認為房委會必須審慎行事。長者擁有的資產幾十年積蓄得來的,為什麼擁有積蓄便要受到「懲罰」?况且,長者擁有積蓄可能已失去領取「長生津」的資格,若要繳交高額租金,豈不是雙重打擊?叫有積蓄的長者情何以堪呢?
因此,周永新希望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明確肯定社會安全網的功能,並加以改善和優化。
周詳計劃 人口老化對策
最後,周永新指出,隨着75歲及以上人口愈來愈多,獨居和雙老住戶持續上升,需要照顧的市民會有無減;照顧他們的親友,承受的壓力亦愈來愈大。為減少獨居失救、照顧者壓力爆煲等悲劇發生,政府必須有更周詳計劃。周永新建議︰
(1)各區的關愛隊應以需要在家照顧的長者和殘障人士作為他們的首要關愛對象;
(2)區議會年底改選後,應蒐集區內需要照顧居民的資料,並就着各區情况商討對策,提交建議給地區專員跟進;
(3)各區康健中心應該向區內需要受照顧的居民及其照顧者,提供預防性的醫療服務和其他保健信息,也應成為照顧者尋求協助的接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