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教育 周功鑫:為甚麼要孩子學習中華文化?

周功鑫:為甚麼要孩子學習中華文化?

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他們能處理的往往比我們想像得多。

本社編輯部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17-04-15
灼見教育

撰文:葉芷樺

標籤: 三聯書店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中華文化五四運動動畫博物館古文周功鑫填鴨式教育學好中文成語故事胡適荷里活蔡元培論語雍正王朝
周功鑫教授預計未來十年內能完成全套《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出版。(三聯書店)
周功鑫教授預計未來十年內能完成全套《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出版。(三聯書店)
0
SHARES
2.4k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從十九世紀開始,中國處於弱勢一方,在西方人殖民勢力入侵,經歷內憂外患,苟延殘喘。來到二十一世紀,經濟力量如日中天之際,我們不禁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文化是什麼?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教授認為孩子們的教育,在認識自己的歷史方面一直被忽略;對於華人的孩子來說,學習中華文化,就是認識自己的根源。近年,她投身策劃《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系列叢書,從耳熟能詳的成語入手,用博物館經驗帶給她的思維,向讀者展開一種新的演繹,開始尋根探源之旅。

失落的根飄零百載  孩子尋根從成語開始

「尋根」談何容易,在文化的承傳中,經過歷史的演變是包含自然的選擇和人為的改革,如同物競天擇。金耀基在<中國文化傳統與發展>提到,中華文化傳統「根的失落」出現在現代化過程中(註一),周教授也選擇從歷史上一次未完成的運動談起——五四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網絡圖片)五四大量接收外來理論和產物,倡議「我手寫我口」,用「德先生」和「賽先生」,開展一個民國時期的新中國。周教授認為,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提倡學習西方的幾位學者如胡適、蔡元培等他們的國學根底皆非常深厚,是今天我們遠遠比不上的。

雖然經歷五四運動的衝擊,但幸運的是,漢語、漢字、詞義等從遠古時期至今乃是一脈相承,不至於出現無法逾越的文化斷層。語言是一種文化的載體,資中筠先生提到:「成語、典故特別豐富,並已融入日常話語中,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正是漢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幾千年文明的積澱。」(註二)周教授跟她的看法不謀而合,選擇從語言入手。

學生時代多少背過一些成語,但課程緊張加上考試為重,多是刻板的知識學習,孩子跟每個成語可能只是「字面的認識」,實在忽視了它背後蘊含的豐富故事。周教授帶領近十人團隊研究製作,以精彩插圖及簡潔的文字,講述成語的來龍去脈。她主力從戰國、漢、唐和宋,四個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朝代為起點,囊括君臣聖哲的故事。戰國部分再分為趙文化、秦文化、齊文化、楚文化及韓、魏、燕等五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丁新豹分享他的看法道:「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群雄割據的亂世,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他們的一言一行精煉為成語,是中華文化十分珍貴的財產。」

周教授帶領近十人團隊研究製作,以精彩插圖及簡潔的文字,講述成語的來龍去脈。(受訪者提供)

帶孩子穿越歷史  用考古文物補教材不足

圖畫知識部分涵蓋不少考古材料,一絲不苟。(三聯書店)與別家教材史書不同的是,周教授特別加入「圖畫知識」部分,特別介紹畫面所參考的文物原圖、用途及所藏博物館。有人認為孩子尚幼,沒有必要或能耐學得這麼細緻,周教授搖搖頭道:「孩子學習能力強,只是之前沒有機會深入和系統的認識和了解。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他們能處理的往往比我們想像得多。」

對畫師來說,刻畫和想像這些零碎的文物原貌和細節是一大考驗。大至窗戶、屏風,小至擺設、兵器、文字等,都按照出土文物一一考據、比對、重塑,遂附以圖文解釋,一絲不苟。例如房間角落放置的席鎮,用以確保席的四角平整,展現當時人們在室內跪坐席上的習慣。每個時代都有其風格的服裝打扮,周教授說道:「從人物的服飾,又有一堆故事可以述說。」延伸閱讀部分補充歷史背景知識(三聯書店)書冊中人物衣服紋飾的考據和呈現,展現了不同階級和地位,如楚王服裝上的對龍對鳳的文錦,又如戰國時期流行的曲裾深衣等。為照顧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及老師與家長所準備的輔助內容,叢書「延伸閱讀」部分更進一步解讀故事中隱含的文化知識,並附上相關地圖、年表及參考書目等。這樣才能「帶孩子回到那個年代」。

現在的孩子很有想法,不再也不應甘於各種資訊填鴨式學習,關鍵在引起孩子的興趣。周教授透露線上學習已在規劃之中,目前計劃每個小故事有三分鐘動畫,再停格在圖畫,並以圖畫帶出該時代各種銅器酒杯等器用和文字原態等。另外,周教授重視畫面的美學和故事的展現。從大量檢視及觀賞各類動畫中,相中遠在美國的華人動畫導演紀柏舟。經友人輾轉介紹,取得紀柏舟的聯繫電話,靈機一動,便拿起手機撥給遠在美國荷里活工作的紀柏舟,她直呼:「沒想到他就一口答應了,真是太感動了。」過程遠比她想像中的順利。

周教授指導團隊製作插畫細節。(受訪者提供)

有了越洋禮聘的紀先生坐鎮藝術總監一職,可說是如虎添翼,但難度並沒有因此而降低。周教授強調動畫插圖要採用切合時代的畫風,秦朝系列的書冊中加入了戰國時期的漆畫。《兩虎相鬥》中更用傳統剪紙元素來表達寓言中為獵物所爭的老虎最後都落入獵人之手。筆法或精緻細巧,或寥寥數筆,落落大方,都絲絲蘊藏着時代和文化的氣息。周教授指:「網上學習不是抗衡,反而順水推舟,借助網絡科技打破距離,利用它無遠弗屆的效益,增加介紹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也讓學習更深、傳播更廣。」

再遇雍正  培養批判歷史的思考能力

拋開考試,歷史就是一連串引人入勝的故事,也是值得辯證的空間。自古成王敗寇,歷史由勝利者書寫,有些新歷史主義學者甚至懷疑,所謂「真實」的歷史。那周教授辛苦考證蒐集考古文物又是怎麼一回事?周教授認為:「我們讓文物說話,這些真實的文物與資訊在培養孩子的思考及分辨的能力。的確,有時候我們所讀的歷史書籍也未必全部正確,但是要知道什麼是真實的。」

雍正帝(維基百科)周教授分享一次個人體會,就是她在回任故宮擔任院長時,於2009年10月策畫展出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為何會想到舉辦這項展覽,因為故宮典藏大量雍正的文獻,尤其雍正時期的奏摺以及文物等一手資料。而雍正時期的工藝是如此精巧雅緻,卻完全不像大家眼中殘酷暴戾的雍正」。帶着這個問題,周教授與故宮博物院同仁,著手整理雍正展的資料,採用的方式是「讓文物及文獻檔案自己說話」。周教授分享道:「雍正是一個特別皇帝,他的奏摺上都有他的詳細批注,而且他要求所有地方官看完他的奏摺之後,都要送返宮中入檔,正是這個習慣,恰巧成為今天展覽豐富而又可靠的第一手原始史料。」從雍正眾多的奏摺中的資料,可看見他與臣子的互動,從文物工藝品中,可看見他如何指導製作細節等,使他的形象、君臣關係、為人處事、藝術品味等都得以重塑,洗脫血滴子為他留下的千古惡名。周教授非常開心地說:「歷史小說家二月河先生看完這個展覽都說:『周院長,若我先看了您的雍正展,《雍正王朝》我就不會是那麼寫了』。」

 

復興文化傳統  讓古典紮根、智慧增長

即便如此,尚未解答一個纏繞幾代人的問題:為甚麼要學中華文化?周教授說道:「學習自己民族的文化是一種對自己的過去的認識,除獲得自信,也有助於自我定位。」

中國是一個無固定宗教的國家,比起一個神的約束,中國更多靠的是儒、釋、道三家構成的世界觀。可是在這份歷史的缺失中,這些古人的智慧沒法在華人孩子的心智成長中紮根、增長,這叫周教授感到憂心不已。對於如何讓文化傳統在社會中被重視,金耀基教授提出:「如果要復興,便從古典智慧入手,發掘失落的寶藏並加以普及,讓這一代人踏上尋根之路。」

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周教授認為教導孩子認識中華文化可從小學開始打好古文根基,從中學習待人處世之道。周教授育有一女一子,她笑言女兒讀書順利,兒子卻是「放牛班」。不管子女資質如何,她都要求他們從小學四年級開始課外學習古文與傳統經典一直到高中,兩個孩子完成了《論語》和《古文觀止》兩部古典著作的閱讀及學習。《古文觀止》(網絡圖片)她說:「我不知道他們以後會從事什麼工作,我希望這樣的訓練能成為他們的語文素養的基礎,甚至是往後處世的準則。」周教授的子女早已投入社會工作,她憶起兒子高中時被老師留下見家長的當時情況,她說:「老師逮到他抽煙,罰他寫悔過書,老師沒想到他的文筆是如此不錯,還叫他考慮參加作文比賽呢!」作文比賽的下文如何不得而知,但從這文情並茂的悔過書倒是驗證了周教授從小教養孩子學古典典籍的方法是有效的。

文化傳承在於不忘其本

與周教授一路從語言談到文學、歷史,中華文化中的價值觀體現。周教授指出,文物、故事,乃至展覽和博物館,都是了解及認識文化的工具和媒介。她以自己的老本行打比方,說道:文物只是一項載體和工具,是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除了要了解這些物質文化遺產的外表意義,更要了解它們背後蘊藏的精神。

誠如唐君毅先生所言:「我們的文化之將來,應當是一方學他人之長,一方不忘其所本有。」(註三)儘管香港經過百年殖民時期,但周教授道:「單就香港保留了繁體字一點,香港已經具備傳承中華文化的優勢。」有聞香港將成立故宮文化博物館,她認為,這將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香港人未來有一固定地方學習中華文化,可藉中華文化素養的提升以認識自己的過去,並定位自己的未來。

延伸閱讀:

周功鑫:港故宮應兼容中西文化 呈現藝術對話

博物館如何從塵土中復活——專訪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教授

註一:金耀基:〈中國文化傳統與發展〉,陳其南、周英雄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台灣:允晨叢刊,1994年),頁363-374。

註二:資中筠:〈學好中文,是為養成一種基本文化底藴〉 ,鏈結:https://www.master-insight.com/?p=15890

註三:唐君毅:〈與青年談中國文化〉(香港:三民),1992。

更多精采文章

  • 施仲謀:另類演繹孔孟之道 重新定義現代中華文化施仲謀:另類演繹孔孟之道 重新定義現代中華文化
  • 歷史年度人物選舉 回應五四運動百周年歷史年度人物選舉 回應五四運動百周年
  • 南懷瑾:四書五經的假面目南懷瑾:四書五經的假面目
  • 國史教育中心辦五四人物選舉 魯迅大勝胡適蔡元培國史教育中心辦五四人物選舉 魯迅大勝胡適蔡元培
  • 陳學然:蔡元培胡適為何會對學生運動反感?陳學然:蔡元培胡適為何會對學生運動反感?

0

本社編輯部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三聯書店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中華文化五四運動動畫博物館古文周功鑫填鴨式教育學好中文成語故事胡適荷里活蔡元培論語雍正王朝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月27日舉行開幕禮及首日賽事。
灼見活動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揭幕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7
褚簡寧質疑特首林鄭月娥是否需要問責。(灼見名家製圖)
褚簡寧專欄

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大的失敗,不是香港電台

作者: 褚簡寧
2021-02-25
特區政府財赤創新高,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也相當「睇餸食飯」。(陳茂波個人Facebook專頁)
灼見報道

谷經濟紓民困 財爺:派5000元電子消費券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4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4日表示,2021年香港經濟將恢復正增長,但復甦進程將視疫情發展而定,預測今年經濟實質增長率介乎3.5%至5.5%。(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報道

陳茂波料今年經濟「追趕式增長」 唯上半年挑戰仍大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4
白先勇教授在台北接受蔡青兒專訪,侃侃而談他最愛的崑曲。(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專訪

回溯牡丹還魂之路──文學大師白先勇與崑曲的相遇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2-23

影片

  • 白先勇主講:文壇大師與崑曲相遇 回溯牡丹還魂之路
  • 金耀基教授:大學無法與社會分離不涉政治 校長要有堅持不能跟着學生走
  • 鄭赤琰教授:緬甸軍事政變提防美國顏色革命? 中國、新加坡擔當關鍵角色《灼見政治》
  • 黃錦輝教授:預算案百億推動創科成及時雨 河套區發展太慢將被深圳拋離《灼見財經》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恭喜你!恭喜你! 常霖法師
  • 一位香港人的中國觀察一位香港人的中國觀察 羅海雷
  • 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大的失敗,不是香港電台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大的失敗,不是香港電台 褚簡寧
  • 通淋巴真是排毒嗎? 揭開淋巴結增大的真相通淋巴真是排毒嗎? 揭開淋巴結增大的真相 顧小培
  • 林行止:吸引外資英人稱冠  大小通吃名利雙收林行止:吸引外資英人稱冠 大小通吃名利雙收 本社編輯部
  • 教師中心無聲消逝教師中心無聲消逝 曹啟樂
  • 陶傑:人離鄉總是賤?陶傑:人離鄉總是賤? 編輯精選
  • 茶道前世之喫茶去茶道前世之喫茶去 文相濡
  • 英國為何不讓羅興亞人有居英權?英國為何不讓羅興亞人有居英權? 施永青
  • 車公籤勸港官  堆柴不能息火車公籤勸港官 堆柴不能息火 丁望
  • 金耀基教授:大學無法與社會分離不涉政治 校長要有堅持不能跟着學生走金耀基教授:大學無法與社會分離不涉政治 校長要有堅持不能跟着學生走 本社編輯部
  • 袁彌昌:愛國者治港,之後又怎樣?袁彌昌:愛國者治港,之後又怎樣? 編輯精選
  • 劉賜權:等待做候鳥劉賜權:等待做候鳥 張灼祥
  • 特首率司局長接種疫苗  5組別200萬人優先預約特首率司局長接種疫苗 5組別200萬人優先預約 本社編輯部
  • 中國軟實力在通俗文化中國軟實力在通俗文化 張建雄

推薦作家

  • 高希均
  • 李偉民
  • 湯文亮
  • 馮珍今
  • 鄭明仁
  • 鄭宏泰
  • 白先勇
  • 盧兆興
  • 徐家健
  • 楊興安
  • 王永平
  • 金耀基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