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車難,上樓難,香港高樓價問題,是長期困擾社會穩定發展的頑癥,也是從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各界持份者,到基層市民都迫切關注的熱點。特首林鄭月娥早前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在土地及房屋問題上重錘出擊,提出建設佔地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等多項發展大計,引發全城熱議。
筆者觀察到,鳳凰衛視香港台近日推出一檔全新節目「告別劏房大辯論」,每集邀請6位不同界別嘉賓,圍繞一個議題,透過大辯論方式,為解決港人的住屋問題建言獻策。各位嘉賓絕非為了辯論而辯論,而是直抒己見,並對其他嘉賓發言做出即時反饋,不同角度與觀點碰撞交鋒,在激辯中集思廣益,可謂相當精彩。更有現場觀眾與主持人互動,對嘉賓觀點表達看法,氣氛熱烈。有行家看完首集就點評,議題設置到位,嘉賓觀點犀利,有啟發。
填海造地是否好辦法?
填海造地一直是頗具爭議的話題,節目首集開門見山,就此展開辯論。保護海港協會顧問徐嘉慎直言,「填海得來的土地比普通地貴三倍,所以填海取地不是一個好辦法」,發展新界才是首選。香港業主會會長佘慶雲認同特首林鄭《施政報告》中提到的新界棕地,認為這是最快的途徑,當然需要新界原居民各方面配合。
談到應盡快協助基層市民告別劏房,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語出驚人:「要增加供應就要將劏房合法化,同時取締不合法的劏房。」立法會議員梁美芬當即質疑這樣做是否與告別劏房的原意背道而馳,施永青強調:「合法劏房當然比非法劏房好啦!」梁美芬反駁,「唔同意!」「你要有個志向,現在立法會已經改變了,不會利用民粹,要有志向解決市民問題,而精準扶貧是馬上應該做的。」
如何加快收回新界棕地?
既然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藍圖涉及大量收回棕地、祖堂地、農地等私人用地,節目第二集即聚焦政府擬加快收回新界棕地的議題,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前主席梁福元強調,並非反對收回棕地,但政府須與各鄉村代表加強溝通,以保障各持份者權益,「就要看如何釋放土地,合情合理補償不同的持份者。」
立法會議員麥美娟則敦促政府急市民所急,土地政策不能一成不變,「我們支持政府用不同方法,多管齊下加快速度找合適土地,興建房屋解決問題。最緊要當局要『拆牆鬆綁』,所有的規矩,及很多繁複的程序,要壓縮加快處理」,而且,政府部門在收地方面須有整體概念,不能各自為政。
陸路客貨運輸業議會主席蔣志偉指,絕大部分棕地都有實用價值,「若果要收取棕地,之後要搬遷,所花的時間肯定更加長。如果要將一些未發展的土地撥作建屋,可以即時上馬。」不過,環保組織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回應,現時不少棕地已荒廢,加上有不法分子利用這些地方非法作業,政府應正視問題,率先取締這些棕地,而並非向一些具有生態價值的土地埋手,「先棕後綠」應該是大原則。
如何平衡城市發展與環保?
為了告別劏房,香港真的缺地嗎?不能在短期內推動解決嗎?城市發展與環境生態無法取得平衡嗎?除了擾攘多年、懸而不決的棕地,其實香港約有四分之三的陸地都被「綠色」包圍,綠化地帶、濕地和郊野公園佔地近6萬7000公頃。剛剛過去的周六播出的第三集恰恰針對這個議題,連續出擊,步步深入,探討釋放濕地緩衝區、綠化地帶及郊野公園邊陲地建屋的利弊。
測量師學會前會長何鉅業認為,在保育價值較低的緩衝帶及邊陲地發展效益最高,「因為它基本貼近社區,也有路網,也有基礎配套,在這些土地的延伸發展就會快很多,它的業權本身也相對集中,這就可以在短期內推動得更快。」鄉議局當然執行委員李耀斌對收回濕地表示歡迎,「涉及公眾利益及政府行為,郊野公園是完全可以發展的。」
從某種意義而言,「告別劏房大辯論」與其說是一檔電視節目,不如說是為了最終實現告別劏房的大目標,為不同界別、不同領域代表提供的暢所欲言的公開平台,通過交流與交鋒,辯論與辯證,傳遞有價值的信息,表達深切的民意,解讀政府決策,敦促政府施政,化解偏執,凝聚共識,為解決香港房屋難題,辨明真正的解決之道。這是媒體的力量,更是媒體的責任。
正如時事評論員郭一鳴在節目中說的那樣,「最重要的就是要立即做!」
「告別劏房」專題節目連結:https://m.fengshows.com/tangfang?channelID=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