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以來,我們分別在上海與台北舉辦了15屆華人企業領袖遠見高峰會。
嚮往和平,反對戰爭
在這一期間,世界情勢、兩岸關係,以及東南亞華人社會,共同經歷了全球化的衝擊,但是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一個總體觀察是:中國大陸已是世界上二大經濟體之一,正以大國的雄心與壯志,融入世界;不論上周特朗普訪華或越南APEC大會中,美國的領導地位已日益衰退,正由北京領導人逐漸替代中。可惜的是台灣未能及時利用同文同種的兩岸交流,擴大雙贏的機會。被譽為當前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移動支付、網購和共享單車(經濟),更使全世界驚訝!台灣也被拋落在後。二年前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的習馬會,是一頁重要的機遇,可惜所產生的善意與交流,未能進一步開花結果。
過去百年我們中國的歷史,徘徊在絕望與希望之中;中國的命運,徘徊在戰爭與復興之中。從58年前(1959)秋天到達美國讀書那一刻起,自己才真正脫離了戰爭的陰影,也才第一次真實地看到了安定、自由、富裕的現代社會。以後40年的歲月,在校園讀書、教書;在大學城成家、立業;在美國社會學習、成長。
從此,我最嚮往的就是「和平」,最反對的就是「戰爭」。午夜夢迴常想到的是:哪一天我出生的大陸與我成長的台灣,會像美國社會一樣地開放與進步?
隨大陸經濟水漲船高
近十餘年來受《遠見雜誌》邀請來台訪問過的諾貝爾獎經濟得主及美國著名學者,論及兩岸關係時──特別是經貿投資這一領域──看法都是一致的:「台灣要設法與身邊這個龐大的經濟體,發展良好的互動關係。」這些人物包括了大家熟悉的五位哈佛大學教授:波特、桑默斯、傅高義、奈伊、歷史學者柯偉林,以及《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等。
就台灣的經濟發展與人民福祉而言,大陸市場是不可或缺的。我們不能忽視它,不可放棄它,並且要清楚地知道它是不易被取代的。我們要把大陸市場看成是台灣的廣闊的腹地,是內需市場的延伸,是走向世界的墊腳石,是當前迷惘中的青蛙跳出溫水的大舞台。
以全球GDP資料估計,近年來大陸的省份如廣東、江蘇、山東等的GDP,早已超過台灣的GDP。人口近三千萬大上海的GDP居然高過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任何一國,也日漸追上台灣。大陸「雙十一」購物節阿里巴巴的天貓又創新高,一天成交達7,800億新台幣,估計約為台灣全百貨公司20餘年周年慶的總和。
「英雄」所見略同
讓我引用二個最近「英雄所見略同」的例子,調侃一下自己的遠見。
例一:40年前我提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今年1月17日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中指出:「中國人民深知,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想發展就要靠自己苦幹實幹,……。」
例二:二年前我寫了一本書,書名是《開放台灣》,大陸央視在今年中共十九大召開前推出「輝煌中國」六集影視,第六集的片名是「開放中國」。
我們一起想想:當不再白吃午餐的大陸人民與台灣人民交往,當開放台灣與開放中國交流,擦出的火花不就是柯P常說的:「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嗎?事實上,在中華文化孕育下,兩岸是很容易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鳴。
大陸的經濟實力是面八方湧來的「水」,台灣是一葉扁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台灣要靠內部共識的智慧,設法隨水漲船高;不能自暴自棄地被大水淹沒。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