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信貸評級機構穆迪(Moody’s)在過去兩日分別下調中國政府及香港的信貸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為「負面」,但是確認中國「A1」長期本幣外幣發行人和高級無抵押評級,以及「(P)A1」外幣高級無抵押評級,亦確認香港的「Aa3」長期本幣外幣發行人和高級無抵押評級。
穆迪主要擔心,內地政府和公共部門將向陷入財困的地方政府及國企提供財政支持,這對內地的財政、經濟和社會發展構成廣泛重大的下行風險。國家財政部回應,對穆迪的決定感到失望,並認為其擔憂沒有必要。
穆迪是於周三降香港的信貸評級展望,周二則降中國的信貸評級展望,當中,下調中國評級展望期間出現一小插曲。據《彭博》報道,在穆迪宣布下調中國信用評級展望之前數個小時,這條消息就已經在社交媒體上流傳。午後有春江鴨已率先在A股市場沽貨,滬綜指收市跌破3000點,至周三仍未收復失地,在岸人民幣匯價稍為回軟至1美元兌7.15。
這是穆迪於2017年5月將中國信貸評級由Aa3降至A1以來,事隔6年再下調評級展望。同年9月,另一家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亦將中國的評級由AA-降一級下調至A+,惠譽則早於2013年4月已下調內地主權評級至A+,但仍然維持該評級至今。
穆迪歸咎中國經濟疲軟和內房債危機
穆迪在報告中指出,「對中國的財政實力構成了重大風險……」,原因是這個亞洲巨人的經濟增長「疲軟」以及房地產行業的困難。下調展望也反映了與結構性和可持續疲軟的中期經濟增長,以及房地產行業的持續縮減相關的風險增加。強調這些趨勢突顯了中國政策有效性面臨的日益增長的風險,包括如何設計和實施支持經濟再平衡的政策,同時防止道德風險和限制對政府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自2021年下半年內房債務危機爆發以來,3家信貸評級機構與內地房地產行業的關係陷入尷尬境地。截至去年底止,至少70家內地房企主動撤銷3家評級機構的評級,其中包括龍頭房企碧桂園。由於整個內房產業鏈佔中國GDP的貢獻高達三成,亦是地方政府債台高築的始作俑者,所以當評級公司將內地主要房企都剔出投資級別名單外,下調中國主權評級的壓力便變得愈來愈大,今年8月中惠譽全球主權評級主管James McCormack接受外電訪問時便稱,若中國非政府債務問題進一步惡化,可能會重新評估目前中國「A+」評級,但8月底該行確認「A+」評級,展望穩定。
對於穆迪下調中國評級展望.中國財政部表示失望,並稱今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在全球經濟復甦勢頭不穩、動能減弱的背景下,中國宏觀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尤其是三季度以來內生動力不斷增強,預計四季度中國經濟將保持回升向好態勢。
中國法定負債率僅五成 低於國際警戒線
對於穆迪再度提出對地方債的擔憂,財政部指出,近年來,通過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持續努力,中國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制度體系已經建立,地方政府違法違規無序舉債的蔓延擴張態勢得到初步遏制,地方政府債務處置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截至2022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餘額35.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加上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餘額25.9萬億元,全國政府債務餘額61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2年GDP初步核算數121.02萬億元計算,全國政府法定負債率(政府債務餘額與GDP之比)為50.4%。低於國際通行的60%警戒線,也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
不過,官方公布的地方債規模是顯性部分,亦即獲中央批准發行的標準債額度,但隱性地方債規模更大,絕大部分是通過地方融資平台發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算,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債務高達9萬美元(約64萬億元),對中國構成重大系統性風險。
為確保今年經濟增長達到5%目標,全國人大常委於10月24日表決通過中央財政在第四季增發國債1萬億元,增發國債將全部透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政府,一半於今年使用,餘下一半撥歸明年使用,表面上是支持災後恢復重建及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板,實際上是填補各省市基建設施投資的大坑,以紓緩地方債危機。儘管增發債務額度已確定,但市場人士估計增發國債會與降準一併執行,以免造成銀行流動性不足。
隱性債64萬億 增發國債撐經濟
今年前11個月,中國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總計約9.14萬億元,地方政府發債首次突破9萬億元,遠遠超過2022年全年發債規模7.4萬億元。在9.14萬億元中新增債券4.55萬億元,佔比較去年下降約4%,而再融資債券為4.59億元,同比增幅82%。
所謂新增債券主要是借錢投資於在建的重大公益性項目。而再融資債券則是常說的「借新還舊」,將所籌資金用來償還到期政府債券的本金或存量政府債務。很明顯,地方政府今年發行的債券主要是為了避免債務違約。
內地《第一財經》報道說,今年地方政府到期債券本金預計達到3.6萬億元左右,這給資金緊張的地方政府帶來很大的壓力,因此需要擴大再融資債券的發行規模,以緩解償債壓力。